忘掉速度的台北馬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23/12/20 3,176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去年,2022年,10月底完成我的初馬,高雄富邦馬。同年12月,跑了花蓮太魯閣馬拉松。兩場都跑得很開心。

但高雄初馬,35公里後,真得感覺沒力了。 馬拉松奇幻之旅,從懷疑到相信(下)

太魯閣馬,跑到30幾公里,雖然體力消耗,但因爲後段是下坡,還可以以穩定的速度跑到最後。

去年準備的過程,和完成後的感覺,讓我覺得能完成這個挑戰很有fu。

但42.195公里,的確不是輕輕鬆鬆的距離。

今年初,參考了一些跑步相關的知識和文章。所以,練習的內容,嘗試從單純的長距離練習,調整成心率跑法

上半年的自主練跑,我參考RQ APP的內建工具,進行心率3區和4區的間歇練習。週末,也有長距離練習。至於心率5區,我覺得速度太快,跑不來,就先擱置了。

跟去年一樣,每次的長距離練習,常常跑到16、17公里之後,就開始覺得體力不繼,然後掉速。

好友晉榮推薦,可以參加RQ 徐國峰的線上全馬訓練營。以年底的台北馬為目標賽事。約四個月的訓練課程。從八月中開始,到12月中。他去年有參加,以心、體能、力量、技術為跑步核心,進行科學化訓練,他覺得收獲良多。

我也很認同這樣的理念和訓練方法

但心裡想著,像我這樣的肉腳,小學大隊接力只上場過一次,因爲有同學請假。國中1500公尺測驗,我跑了8分09秒,全班倒數第二。當兵的時候跑3000,要阿兵哥推著我跑,才不會落隊。參加訓練營,對我有用嗎?

去年是練長距離累績跑量,加上跑走模式。來補足體能、速度、技術的不足。雖然可以完成全馬,但我發現,練習的時候,即便是輕鬆跑,只要長距離超過16、17公里,便很容易掉速。而且會懷疑,好像一個門檻,過不去,很難再進步。

死馬當活馬醫,試試看吧!

訓練營第ㄧ週期:基礎期。內容是有氧跑和力量訓練。有氧跑要有輕鬆的感覺。

教練重點提醒:這個階段的有氧慢跑,只要覺得動作跑掉,落地不輕快,就要立即改成原地跑或休息。待動作可以恢復流暢之後,再繼續跑。這個概念,對我而言,不就是跑走模式的精神嗎?跑的時候,有跑起來的感覺。與其跑不動硬跑,倒不如用走的,待恢復後再跑。

這個週期時間點是8、9月,真熱。在跟著課表訓練之下,幾次之後,輕鬆跑,我試著練習跑起來輕鬆的感覺。感覺好像對,但數字可是不給力。我覺得輕鬆不慢,但每一公里響ㄧ次的速度,卻幾乎落在7分速,甚至有時候到將近7分半。雖然感覺對,覺得輕快。可是,這速度對比我近一年來的練習,有點慢。讓我覺得,這樣訓練,真得有用嗎?還是我過去跑得太用力了?

我想,也許我應該忘掉速度。享受這個感覺就好。也許跑得輕鬆,才能跑得長久。

第二週期:開始間歇訓練,每週也有力量訓練。之前有早上起來,覺得腳跟沒有醒來的情形,已經一年多了。ㄧ年多來,除了早上起床後的幾分鐘,覺得腳跟有點怪怪的之外,日常生活和跑步, 倒沒有覺得受到影響。但今年8、9月以來,似乎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右腳。Google 相關的訊息,發覺,這應該就是跑者的惡夢,足底筋膜炎了。跑快的時後,會覺得右腳腳跟有衝擊的感覺。加強了小腿的伸展,滾筒放鬆,足弓按摩,也試著在腳底板貼肌內效。足底筋膜炎是跑馬人生的ㄧ大隱憂。希望不要再更惡化。

至於跑步,目標在輕快,快的時候,要避免喘不過氣。我自己在這個階段,我的體會是,練習跑快的時候,要控制自己,避免用快速增加步頻的方式來加速。因爲這種方式,很容易氣喘噓噓。至於速度,以體感為主。數字,參考就好,忘掉吧!

在這個週期,有練習上坡原地跑轉向前跑。在這個練習下,有慢慢感受到和之前不同的跑感。前進比較輕省。反應在數據上,同樣速度下,心率低了些,速度也快了些。我問教練,這樣正常嗎?教練回答,這種現象不正常。但我這不正常時的狀態才是正常的。所以就是,當我上坡轉原地跑時,這樣的身體體感,腳落地時重心的位置和跑步知覺,才是比較好的狀態。要多開發,讓身體習慣,記住這個知覺,開發這個知覺。這樣,跑起來就會比之前輕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八月中的熱身課表,有用滾筒按摩小腿後側、外側,以及大腿內外側和前後側。從去年以來,我ㄧ直有在按摩小腿後側。跟著課表按摩後,我發現我的小腿後側和大腿前後側沒有問題。其他位置按摩起來則超痛。小腿外側和大腿內側花了近一個月,滾筒按摩才從超痛變成可按摩放鬆。大腿外側則花了近三個月,才從ㄧ按就痛不欲生到可以按摩放鬆。

第三週期是找到全馬體感的練習。經過前兩個週期,慢慢有感受到串起全身動力鏈的體感和原地跑轉向前跑的體感。有這種感覺的時候,跑起來相對流暢和輕快,比較不會覺得累。不過,並不是每次一跑,都可以立刻找到這種感覺。所以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所以練跑變成了跑感知覺開發。而非只是單純的速度練習。

至於長距離2-2.5小時的練習,一向是我覺得最辛苦的。因爲跑到約一個半小時後,要維持有腳步輕快的感覺,我還不完全抓得到那種跑感。有時候在想,是不是要搭配跑走模式?還是要維持一直跑?

第四週期是練習如何維持全馬體感跑完全程。我接續第三週期找到的,原地跑轉向前跑的體感來練習。我發覺跑起來的感覺,和參加訓練營之前,有很大的 不一樣了。明顯感受到身體前進輕快的節奏,而且腳步輕盈。但這輕盈的感覺,會讓我不自覺的步頻加快而變喘。我想,我應該要練習在這輕快的感覺下,降ㄧ些速度,讓這感覺可以維持更久的距離。而不是跑到爆掉。


終於到了驗收日。12/17 台北馬的日子。

早上4點起床。5點搭第一班捷運到會場。溫度12C。人超多。好友晉榮告訴我,市府地下停車場可以熱身跟上廁所。可以不受寒風吹,不必忍受昏暗髒髒的流動廁所,這真是寶貴的資訊。

6點進起跑區,人超多。6點半鳴槍出發。有點昏暗的早晨,熟悉又無法形容的感覺。

起跑時,以自己有把握的全馬體感來跑,起速還算穩定,保守為宜。隱隱約約有跑起來輕鬆不累,但速度感出不太來的感覺。覺得速度無法handle的時後,就走一小段,來維持比較好的跑感。

速度,還是忘掉吧。反正也沒有配速的能力。亂衝,只是爆更快。就這樣,維持了近20公里。

過了20公里上了環東高架橋,我發現,由跑轉成走或進水站的時候,小腿會有快抽筋的感覺。因此,要進水站的時候,動作都要維持原來的慣性,慢慢放緩,以避免抽筋。連看到工作人員在旁邊,噴腿部放鬆噴霧的時候,也不太敢臨時停下來,怕突然完全停下來,會造成抽筋。就這樣維持到30公里左右。

到了30公里,身體的跑感似乎變好了,但要抽筋的感覺卻越來越嚴重。只是畢竟過了30公里,不知道接下來怎麼樣?

速度,真的只能忘掉了。

沒辦法維持ㄧ直跑,於是啟動跑走模式。但抽筋的感覺ㄧ直在,而且越來越明顯。在走轉成跑時,還可以以輕快的方式起動。但跑轉成走時,就要很小心放緩,以避免抽筋。最後,就以這樣的節奏,進台北田徑場。衝線,完賽。

今年比去年進步4分鐘左右,但今年參加訓練營,我覺得跑感有提升,而且今年台北馬天氣算相當不錯,適合跑馬拉松。但對比去年的初馬(溫度25-28C) ,為何只進步了4分鐘?我覺得應該有一些學問在裡面。看到訓練營教練回答學員的一些問題,我彷彿看到了故事的原貌。

我今年的10公里成績是57分左右,半馬成績是兩小時整。用10公里成績,對比RQ APP的全半馬能力;全馬,是4小時28分;半馬是兩小時6分。但我的半馬成績是兩小時整,優於2小時6分。也就是說,只要訓練得宜,估計全馬可以跑在4小時28分內。

用我的半馬成績是兩小時整,對比RQ APP的10公里、全馬能力;10公里是54分,全馬是4小時14分。但我的10公里成績跑不進54分。也就是說,在正常訓練和比賽條件下,要跑進4小時14分內的機率不高。

我跑4小時18分,還算落在訓練得宜的區間。而且在對比去年,今年相對少的跑量下,後半馬沒掉速,算是一大進步。

分析這些之後,對於今年台北馬為何只進步了4分鐘,有了更深入的假設和認識。

我比較今年和去年的全馬訓練情形和結果,可以做為未來訓練調整的方向。

影響跑步結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訓練之外,包含比賽當天的天氣,要準備什麼樣子的裝備。當下的策略,賽前熱身,和上廁所的時機,都是學問,也因人而異。

跑完,研究自己的數據,並以自己為白老鼠,來測試、調整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並觀察結果。這個過程,好像一場實驗。我就是那個實驗品,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想這樣的實驗過程,應該也可以預防或延緩未來老年失智和慢性病。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半在我的帶動之下,也完成了初半馬。這也是我沒有想到的收穫。


繼續跑下去吧!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