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鍵密碼 開啟他的跑步神進化~

人物故事
發表於 2024/04/01 4,944 次點閱 1 人收藏 2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在萬金石高低起伏的賽道上,郭瑞祥輕鬆跑著,賽前一個周末,他才完成一次113鐵人賽,此刻眼裡享受著海與山,腳下體會坡度帶來的挑戰快感,這是他的第121馬;回想十年前第一次的萬金石,是他的破4目標賽事,也如願破4,這回抱著享受賽道的心情,以3:46:12完賽,雖然跟PB 3:19差了二十多分鐘,但,真是快樂!😁

雖然郭瑞祥早已卸任台大管理學院院長,也曾擔任台大副校長,但我們這群台大EMBA學生還是習慣喊他「院長」;在他擔任管理學院院長任內,我們都是受他的影響,從戈壁挑戰賽開始由跑步小白演化成跑步成癮者。我最佩服院長的是,他常在上課、演講中分享跑步經驗,他的「運動管理學」讓我們明瞭原來跑步跟管理大有關係~ 這次訪問院長,才知道當年是一個聽來神秘的密碼,讓他從歡樂跑開始進化!💪🏻💪🏻💪🏻


👂聆聽本集《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請點 這裡 (約54分鐘)

👀繼續閱讀請往下滑👇


神秘的密碼 開啟跑步進化之門

郭院長的人生第一馬是2011年,一開始跑步是為了好玩、健康減重,沒想要拚成績,直到2016年,一位EMBA學生跑完大阪馬,說了個神祕符號:我BQ了!才知BQ是波士頓馬拉松參賽門檻,當時一群人看看他、再看看自己,對方年紀比較大,以前也沒跑多快都可以BQ,那,自己應該也可以?受到刺激了!從那天起正式組了個跑團:「台大EMBA波馬團」,找教練訓練。

(身著「台大EMBA波馬團」跑衣的郭瑞祥與跑步夥伴們,這衣服肉腳也有一件,現在才知原來這跑團的源起😁_郭瑞祥提供)

「我終於知道什麼是間歇、tempo run、周末的LD…」,一年到一年半的規律練習後,院長BQ了,他笑著謙稱是因為年齡紅利,BQ對於三四十歲的跑者困難得不得了,包括他在內的第一批BQ者約七、八位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跑者,後來其他較年輕的夥伴差不多兩三年後也BQ。

BQ後,大夥兒繼續下一個更挑戰的330、320、310、破3的目標,更認真吃課表,在這個漸進的過程中,都從傻呼呼的歡樂跑者進化為認真跑者,院長在2019年東京馬破了PB來到3:19,他說,那是巔峰時期的表現,在疫情影響下,團練不容易,要再進步也面臨很現實的時間有限問題,破速度很難,他累積馬數,也去玩226。

226超級鐵人賽衝線英姿_郭瑞祥提供)

這些年來,院長四處體驗賽事的經驗令人羨慕,「2013年的東京馬,當時隨便抽隨便中,跑完了東京、芝加哥、紐約、柏林,六大馬的前四馬是為了出國玩;BQ後再跑2018波馬,剩一馬倫敦(2019年),花了六年完成六大馬,不過我並不是為了六大馬而六大馬,是順便…」他笑著說。

他分享,六大馬都是很享受、可兼著旅行的快樂賽事,其中東京和柏林較容易破紀錄,波士頓是自己當年就學生活的地方,每次舊地重遊,今年將第四度跑波馬;紐約有文物、音樂、藝術可欣賞,東京馬則已跑過三次,第二輪的六星甜甜圈隨緣~(笑~

(郭瑞祥提供)

此外,他推薦易破PB的首爾馬,南半球的澳洲黃金海岸馬已跑過兩次,雪梨馬可望成為第七馬也可嘗試,享受跑步的愉悅全寫在臉上,「全世界有哪項運動可以跟全世界前十名的菁英一起運動呢?…有五十到一百萬人為你加油,那種快樂不是在國內跑步可以比擬的…」


沒時間運動?一切都是「次序」問題

教務繁忙的院長不論多忙都能把運動排在行事曆上,他說了個小故事:曾有位牧師邀他演講,當時他很快回答沒有時間,牧師更快回他:不是時間問題,是次序問題。「這話打響了我,這個原則適用很多階段,很多事都是時間管理,跟次序有關」。他利用不影響工作的零碎時間:周間的晚上、周末早上練跑,「所有素人跑者成績會進步都沒有奇蹟,都是自律的訓練」。認真跑足以用掉他所有課餘時間,一年中他大約安排兩場目標賽事,其他以體驗為主,中間穿插一、兩場三鐵賽,「針對不同賽事分配時間,不是盲目天天訓練,而是以重點賽事為目標練習。」

「既要工作有成就、又要運動放鬆自己,所以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應酬、追劇、閒逛,外人看我們很有效率,我們只是在選擇次序。」

「好的運動員與好的管理者的共同點就是在執行的效率上非常有效能、井然有序;我從不認為運動員頭腦簡單,運動員都有很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跑步有好成績沒有一個是僥倖的,運動能讓我們的執行力提昇。」

(歷年PB的進化_郭瑞祥提供)

院長在管理學院任教,一般學運動的不會去學管理,而學管理者又不見得運動,何不來發展運動相關的管理學?

於是他以教學能力包裝成可傳授的經驗分享。「這裡面有兩個意義:讓完全沒有運動的人,看到跑步的成果與快樂,這是種精神層面的影響;而傳授分享給有跑步經驗的人,他會覺得我傳授的不是經驗,而是管理思維,等於無形中透過我的專業傳授一種知性的知識。」

「管理學中的個案通常是企業個案,也有人身經百戰,有很多與人相處的經驗,但自古以來團隊競技就是管理,包含目標設定、激勵、分工、對團隊的投資、應付挫折受傷,運動團體的帶領過程跟企業管理不是很像?

「我把我的知識架構轉到運動場域,用親身經歷以結構式鋪陳、分享給一群有工作經驗的人,他們立刻就收到了,他們會看出運動除了提昇健康和體驗,也可以訓練管理能力。而對我的好處是,自己體會出的知識就是發明創新」。

(郭瑞祥提供)

院長說:運動可以學到的管理有兩個層次:個人與群體,個人方面包括:自律、時間管理、向同儕學習;設定合理目標,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而若為團隊領導人,領隊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整體動能提昇。以運動團體來說,教練、隊長就是扮演這個角色;籃球、棒球運動不可能只有一個英雄,必須全隊合作,又如戈壁挑戰賽是團隊成績,就會談到管理與領導,這是每個人都要學的功課。

群體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管理的方式,特別是群體領導。如團體被賦予一個目標時,如何幫助弱的?如何讓大家有共識?在公司中有職銜,運動團體中則沒有頭銜,後者可能難度更高,如何激勵讓大家走更遠?如何激勵弱者,讓他也願意進步?強者如何把知識經驗傳給他們?在很多運動團體都看到僕人領導、服務領導,藉著以身作則,帶領團隊有共識,這些本領都可以轉移到企業中的工作。

(群體一起運動、一起成長,更可從中學習管理_郭瑞祥提供)

親子一起運動 關係升溫~

令院長最欣慰的是,運動也促進了他和兒子的親子關係。「最早帶孩子一起運動是因為他們是青少年,做為一個不知道該怎麼帶兩個小男生的爸爸,我誤打誤撞:我跑步你騎車,那我們來玩三鐵?我打籃球你也打籃球,那我們來跟EMBA一起打球?也帶孩子一起單車環島、玩鐵人三項…」。當兒子到國外求學,發現親子共處時間變短,更珍惜一起相聚的時光。「一起運動有種儀式感,我玩三鐵也找孩子回來一起參加;去跑波馬也邀兒子從美西飛過來一塊兒跑賽前的5K,順道一起逛逛…」。當院長把這些故事分享EMBA學生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原來可以這樣,我怎麼沒想到!如法炮製後,發現了運動的另一個快樂元素:跟家人一起運動!

(與兩個兒子於美西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影_郭瑞祥提供)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曾經說,專業人士的休息方式是轉換活動。「一直工作或一直運動都會累,所以我後來的哲學就是不需要每天運動」。賽季將結束之際,院長的運動強度降低,轉換活動,維持心肺功能,將在七月參加耕跑團發起的「愛到最高點」跑步上雪山+登山活動,他不僅自己組隊,還揪了EMBA至少六、七隊一起報名,「有人號召又跑步又爬山,去玩玩,維持基本體能,這不是快樂嗎?!」

運動真的不僅讓人快樂,還大豐收!😊


**歡迎點擊連結收聽👉《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節目,並訂閱、留下五星評論、分享喔~😁😁😁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