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形容奧運選手的表現?

其它
發表於 2021/07/31 19,910 次點閱 1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Fred 在推特的這一則推文引起了不少迴響。剛好最近很多政治人物也希望能和奧運沾上一點邊,但又對運動不熟悉,發生的很多張冠李戴的笑話。而這年頭對於運動的紀錄、感情抒發和欣表讚賞,又多是透過 Instagram 式的圖卡表現,讓形容運動的詞彙一下子不夠用了起來。我們也來解讀這狀況是什麼狀況。

https://twitter.com/ffred/status/1420662099043258369

大多政治人物對於運動的參與可說是聊表一格,有跟沒有一樣。少數因為健康因素而長期保有運動習慣,但這些都不是主要在網路上熱門的政治人物。同時間這次台灣選手的表現相較於過去幾屆奧運,在獎牌部分也有更好的成績。而社交媒體發達,運動賽事緊湊,戰況激烈,政治人物想「蹭熱度」的衝動,就暴露出了不知道怎麼形容奧運選手的窘境。

有些人採取「仰之彌高」「親臨君下」的態勢來嘉許這些選手的表現,這在政治人物類尤然。奇怪,你又不是代表什表元首,也不是奧委會 (IOC) 的委員。現任奧委會的委員一百多位,也不會這樣講啊?除非這選手從小是「吃你的奶」長大的,透過你的資源挹注而得到良好的訓練。否則這類「為國爭光」「全台灣人都與你同在」「讓台灣為你加油」,都是不合時宜而且大致稍嫌八股官腔。早年的說法如「舉國歡騰」,現在已經非常少見,這是健康的發展。

對運動選手本身特質的形容,現在也落得浮濫。「男神」「女神」是這個年頭常用的,過去是「中華小將」「中華健兒」比較常見。現在的說法是把觀眾和選手的關係感覺拉近了一點,但「神」的位階實在太高,倒不如貼切的描述選手特質還比較有趣。

以前對於傑出專項運動選手,有一些特定的「別名」作法,大家記憶猶新的,例如游泳是「飛魚」「信天翁」,田徑是「鐵人」「彈簧腿」「飛毛腿」,羽球年紀很小的叫做「天才少女」,桌球年紀大還能在場上的是「老將」「n朝元老」,體操則有「小精靈」。資深一點的朋友可能知道「花蝴蝶」,更資深的還有「赤腳大仙」。這比「神仙」類的形容更能彰顯運動選手的人格和專項特質,不過台灣比較少用,而且用過的詞彙,在21世紀印象也少了很多。我猜可能是運動賽事的播報偏向於影視、影像化所導致,或許也只有世界第一才能享此特權?這點我認為是有點可惜。早期日治時代的運動文化對於傑出選手有些形容,例如「人間機關車」、「富士山飛魚」等,都很有時代的特色。台灣在運動員的崛起地和日本對於「地方」的執著不太一樣,所以這年頭也很難聽到例如「台南鯤鯓王」(桌球?),冬山野雁(輕艇?)等這類型的描述(編按:我這兩個例子舉得不好)。

再來是對於運動賽事選手臨場表現的形容,這又更精細奧妙了。這次東京奧運有33大項的運動,奧運格言雖然是「更快、更高、更遠」,但要能描述臨場的表現,這有相當的難度。通常這是播報員和專項記者的工作,但平時沒有好好想過是很難形容的好的。我舉一個例子,柔道大家可能不熟悉,柔道的表現要怎麼形容?這也問倒我了,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眾的運動,而且規則多。我們知道在傳統武術會有很多豐富針對動作的形容,但這些用到了現代的奧運項目,很多事很難轉移過來的。「發勁迅速」「內力深厚」「凌波微步」拿來形容搏擊類的運動(如拳擊、MMX)都很怪了,更何況是套用在柔道?如果柔道選手表現極佳,那要怎麼形容他?「暖男」「柔道天菜」「柔道男神」「國民女友」會不會太不營養,太看不起運動了?

所以柔道、跆拳道、空手道就顯得很難說明選手特質和他們的臨場表現,只能用「體力充沛」「移動快速」「場上堅持」等隔靴搔癢的方式來表達。拳擊我想可以比較多樣化,但要想想,如果自己有玩的經驗,我相信可以形容得更好。但關鍵是要動腦筋,不要流俗,否則真的很俗艷,對於運動文化和歷史,也說不上是尊重。

桌球、羽球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光看賽事就心臟就要跳出來,就算沒有文字描述也大致看得出來選手的高下,所以不知道怎麼描述的狀況應該不太容易發生(如:球路刁鑽、發球怪異)。這次台灣瘋狂的運動項目還有游泳,游泳雖然是主流,但也會遇到語境缺乏的困境,因為運動員大部分是在「水下作動」,臨場部分你很難說的讓一般聽眾有感覺。例如「划手效率」「踢水頻率」「高肘角度」等,這些比較像是訓練用語,而不是轉播用語,不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更多可能是有聽沒有懂。在奧運也不適合用這種詞彙去描述選手的表現。但我知道在不少國家的專項運動論壇,這些詞彙對於選手賽後表現的討論和交流,則是使用的非常豐富。游泳這部分可以參考其他國家主播和運動新聞的報導,尤其是傳統英語系的強國如美國、澳洲等。他們在這方面的報導非常精彩,雖然不是中文,但可以多多揣摩。

棒球這次沒有參賽,但棒球在台灣有很豐富的發展歷史,所以棒球可能是台灣整體對選手表現可以說得最好的,說得最豐富的運動項目。

田徑我認為是台灣可能也很難突破的,一來是田徑雖然是奧運主菜中的主菜,甚至對我們這種「老古板」來說,奧運的田徑開賽日(7月30日),才是奧運正式要開始了。但台灣達到標準參賽的選手非常稀少,有一位還是「被迫」轉換去參加不是自己的專項。

其次是在田徑部分,台灣熱門的主要是路跑,馬拉松這個距離是路跑裡最熱門的。但台灣的馬拉松成績,就算有現役選手能達到男女的全國紀錄,本屆都還沒有資格參加,所以我們也看不到台灣選手的身影。這麼一來很多喜愛路跑的朋友,也只能在最後幾天看著轉播討論東非和日本選手的表現。這部分對於其他國家選手的表現,可能就會用時間來形容。田徑有時間和空間兩大表現指標,空間就是距離。聽起來很簡單,是吧?其實完全不是,田徑有太多的項目,臨場表現要看出門道本來就需要很高的專業,這次奧運對於運動賽事資訊的大量需求,一下暴露出我們在這些領域的準備不足(運動不是只有競技而已)。至於在選手部分,以前還有「飛躍的羚羊」「風速女王」「亞洲鐵人」,現在我們在標槍有世界級水平的一位男子運動員,但我們卻對這位男子選手沒有好的稱號,這點我也覺得非常可惜。總不能都是「台灣最速男」「跨欄男神」「天才小將」之類的稱號,沒有鑑別度的一用再用吧?

延伸閱讀:運動日誌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