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八千山登高賽

話題
發表於 2023/04/10 4,186 次點閱 2 人收藏 2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八仙山登高賽,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針對八仙山的活動,貴為谷關七雄之首,其難度可說是不在話下。參考《健行筆記》的介紹:八仙山因海拔約八千日尺,原擬名「八千山」,之後以較典雅的「八仙山」名之,為谷關七雄之首,以健行的步伐來回約需8小時,步道前半段坡度較陡,上了稜線後一路平緩,全程走在林蔭中,植被由常綠闊葉林進入四季變化明顯的針闊葉混合林,四季景色繽紛多變。

步道登山口,一般以兩個為主,一為八仙山遊樂區的從淨海寺登山口進入,往佳保台山方向於指示牌3.1k處和八仙松鶴線匯流,前往八仙山,而八仙松鶴線便是本次八仙山登高賽的主角,兩者的比較為,從較低的海拔爬升最終抵達的三角點高度一致,且單程距離還僅差200m,其難度(抖抖抖度)差異可想而知。

而讓我們好奇的是,難度是相對的,一般人覺得難的,跟常在運動的人覺得難,要解析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定義好,「一般人」的定義(誤),是平常有運動習慣固定每周會執行不管是低強度還是高強度的運動或活動的,那針對運動員或是有在訓練相關「登高」技能,他們執行出來的時間是差多少呢?還是差不多?

以截至20230409為止,目前在Strava運動app中,最快從松鶴線登頂八仙山的為江晏慶,江湖人稱越野王子,做出的時間為 1:23:11,如果看著真沒感覺的話,以忠孝復興捷運站的超長電扶梯為例,(且規定人不能在上面移動),從新聞中得知的移動數據為:移動速度為每分鐘39公尺(0.65m/s),水平揚程為49公尺,移動的垂直爬升高度為19.72公尺,換算得知電扶梯的每秒鐘垂直爬升速度為0.262m。

如果我們不惜成本建立一個松鶴-八仙山風雨無阻電扶梯,也不考慮維護成本的話,且規定搭上的人只能坐著,那麼從松鶴達到八仙山三角點會需要的時間為1:43:11,也就是說呢,咱們的越野王子可以先在起點吃頓下午茶,然後悠悠哉哉的讓你20分鐘,在最後兩分鐘像風一樣帶著微笑超過去!

更遑論,每分鐘39公尺的電扶梯已經是調整加速過後的了,一般的移動速度都僅有0.5m/s,表垂直爬升速度為0.201m/s,爬到八仙山頂都已經2:14:30,在目前的女子登山后Natasha所做出的成績 1:53:53來看,電扶梯姍姍也是20分鐘後才來,可能人家都已經梳妝打扮好而且美美的拍完照片。

 看到這裡,相信必定有些疑惑,難道選手們都是用電扶梯或是垂直速度來量化爬升數據的嗎?依稀記得自己的GPS手錶裡面好像有個速度數據頁面可以選擇顯示垂直速度,此時可以引入一個量化數據,VAM,Vertical Metres Climber,意即每小時爬升高度(m),這個數字可以在Strava的排名中最右邊那欄可以看到,舉例來說VAM=1000,表每小時可以爬升1000m,手錶上看到的通常是瞬間或是幾秒的延時平均數據,配戴的人可在當下近乎即時衡量運動表現。

簡而言之,若一個爬坡路段有數公里長,選手在知道他爬長坡的平均表現為950左右,他就不應該在開賽初期,硬跟著前面的選手維持1200以上的高速,一路上奢望能夠維持這樣的速度爬完數公里長的坡,甚至是暴衝到1500以上的間歇速度,去咬住領先選手,但若是為了拉開距離避免被塞車阻擋,則必須更為謹慎的使用無氧區間,避免掉入衰竭的區域導致爆掉。

看完了高速跟一般電扶梯的表現之後(誤),觀賞完一眾神仙打架之後,若此時我們對於主辦單位設計破紀錄獎金有興趣的話,到底需要的VAM為多少呢?

以NT$4,000為例,1:21:00→VAM=1201.7,則目前的KOM要進步2.7%,

以NT$20,000為例,1:19:00→VAM=1216.8,則目前的KOM要更進步4%,

截至目前為止QOM則已經將兩萬元收入囊中了,只要比賽當天保持身心情愉快即可,但目前已知Natasha並未參賽(小聲說)。

以筆者JC來看則進步的幅度分別要26%和27.5%才能拿到激勵獎金,阿彌陀佛,請上帝保佑了!

回顧目前國內的越野跑賽事並沒有特別著重注重在登高能力上,或是普設山岳獎,但最近的比賽如超級馬拉松協會舉辦的Lake Sun Moon台灣日月潭越野設計的水社登山王以及將在下週舉辦的Xterra Asia—Pacific Championship 亞太錦標賽,賽事的項目有越野鐵人三項、XC Mountain Bike、越野跑全程及半程馬拉松賽,以及推廣用的Kids Duathlon,且於賽事中設定了Best climber/Downhiller/Sprinter,更是鼓勵選手在賽中各特定分段積極的Push to limits。咱們各位看官就靜待比賽結果,續看神仙打架!

至於國外的賽事,那可說是族繁不及備載,就以最近的日本為例,2022有舉辦Skyrunning JP Series-VK Series,總共有4+1站還有區域選拔賽,列舉其中的一站,第一站UEDA為例


其中系列賽女子🥇及男子🏆為最終總積分獲勝的選手,至於積分算法乃至於各分站介紹就讓我喘口氣吧……,CR為Course Record,假設有一天我們有幸舉辦或看到個台日八仙山交流暨表演賽,邀請上述八仙與會,以比賽中的表現,再經過校正過的VAM預測其比賽表現(純屬預測跟做夢)

即便是日本的一般女子選手在台灣都有很強的競爭能力,也從國內選手去國外比賽時可以發現,我們男子菁英級別的可以跟著國外菁英女子選手去配速,會是一個相對好的策略。

說了這麼多,其實從靠北越野發起八仙山登高活動時,筆者就一直在期待數據會被積極的更新,就像去年的三進七星山,但實際跑過跟分析過後會發現,純粹的登高賽其實考驗的能力也很純粹,就是持續爬坡持續Power hiking甚至持續上坡跑,以菁英選手的級別來看,大略等於選手跑半程馬拉松的時間,跟三進七星山可以有一定程度(時間和距離)的回血(下坡),或稱為肌群轉換,所需要的爬坡能力級別有著顯著的差異,而期待的是在比賽中能夠互相砥礪彼此進步。

提到三進七星山,就不得不提到前述的CR🥇 上田瑠偉,從之前Guinness四進富士山的世界紀錄(真。世界紀錄,有認證的),有一定程度的上下坡轉換,反而在數據呈現出的衰退的幅度沒這麼大。

總結數據會發現,在台灣的選手都仍有許許多多的進步空間,不論是馬拉松近幾年突破性的發展,選手之前的強弱是相對的,不同時不同地的比較僅能用於參考,但在不斷不斷的查閱驗證的過程中之後,科學會越來越較真,更能用另外一種角度凝視自己、仰視前輩高手們的訓練法,從同儕的教學相長中不斷提昇精進,參與松鶴越野or靠北越野活動的當下,除了歡樂、自虐、團練和互相傷害中,發掘更多的自己。期許那一天我們不再喊說越野元年,因為那個或許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