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該做的事做好 該發生的就會發生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22/12/12 7,231 次點閱 2 人收藏 5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台北馬,你/妳準備好了嗎?一年的辛苦訓練,就要在此時驗收,根據發這篇稿時(12/12,週一傍晚近6點)的天氣預報,週日氣溫7~11度,降雨機率40%,很多跑友都在糾結到底該怎麼穿?原本規劃背心短褲,擔心頂不住低溫,但…,若要在背心內再加一件長袖,又…,太不美帥啦!到底該如何是好?2022台北馬拉松官方授權訓練營教練陳政翰Hank針對🥶寒流🥶注意事項,提出建議:

1.服裝與裝備

帽子、頭巾圍脖(防寒)、背心或短袖+袖套(不建議穿長袖,熱的時候才能脫掉,除非真的超冷)、緊身褲、手套、風衣外套和雨衣(起跑前穿,防雨防寒,事先將雨衣下擺剪短,以免雙腿活動度受限)、太陽眼鏡(備用)

凡士林(胯下腋下防摩擦)、透氣膠帶(胸部防摩擦)、暖暖包、保溫瓶溫熱水(預備賽後喝)、衣保袋(內襯大垃圾袋防水)

2.熱身與起跑前

→ 進起跑區前,先找較溫暖地方充足熱身。

→ 進起跑區後,等待過程中也要注意保暖,並可以透過彈跳動作與原地跑持續熱身。

3.起跑後

→ 一起跑注意不要過快。

→ 風衣或雨衣不要太早脫掉,尤其是輕便雨衣不要太早丟掉。

→ 真的因為太冷有失溫狀況,就不要勉強。

4.賽後

→ 注意保暖,補充溫熱飲品。

→ 報平安。

至於台北馬全馬和半馬全程路線該如何配速,Hank教練詳細解析,套用教練名言:「把該做的事做好 該發生的就會發生」,GO!💪🏻💪🏻💪🏻

👂收聽本集《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請點 這裡 約52分鐘)

👀繼續閱讀請往下滑👇


預先熟悉台北馬全馬35~40K路段 

Hank教練負責的台北馬拉松官方授權訓練營,自9到11月已經帶著學員在松山端麥帥橋下河濱公園,也就是臺北馬全馬路線35~40公里處,完成了四場配速活動,這裡正是比賽末段風最大最辛苦的路段,也是多數跑者會碰到撞牆期的一段路,預先在這兒跟著配速員練習,熟悉環境與地形,相信對比賽當天有很大幫助,心裡上也會有安定作用。

(這四場配速活動當時分別遇上了不同的天氣型態:颱風暴雨來臨前、陰天、太陽,有人風雨無阻,四場全參加! 照片提供:Coach Hank Chen)

當然,不是每個跑者都參加過這樣的配速活動,若要在賽事前幾天到這個路段預先練習也是不錯的做法;教練表示,通常賽前最後一週的週二,會安排8-10K的馬拉松配速跑,週四則是6K的馬拉松配速跑,這兩天可以選擇到此處練習,預先熟悉台北馬35~40公里路線,「以馬拉松配速來練習,讓身體精準適應比賽時的速度感,甚至感到游刃有餘」,教練說。此外,教練也提醒,這兒平日練跑、騎車的人都不少,若是晚上練習的話,視覺上比較看不清楚,仍要小心。


全馬跑者照過來 42.195K全程配速策略

與前兩年的路線相較,今年台北馬全馬路線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出塔悠路水門後,並不往健康和三民路方向,而是直直跑到南京東路五段後右轉、跑向終點,這讓跑者少了兩個90度轉彎,但跑在塔悠路段的時間會比較長,需要耐心。

(全程馬拉松42.195KM賽道圖,圖片取自官網:

臺北市政府市民廣場(起點)→仁愛路四至一段→中山南路→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愛國西路→中華路一段→北門廣場→忠孝西路→重慶南路→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南路→中山北路一至三段→中山橋→北安路→明水路→樂群一路→堤頂大道→環東高架匝道→環東高架(東往西高架段)→經貿一路匝道→經貿一路→捷運內湖機廠原線折返→經貿一路→港東街→1號經貿疏散門→南湖左岸河濱公園→成美左岸河濱公園→觀山河濱公園→迎風河濱公園→觀山河濱公園→基6塔悠疏散門→塔悠路→健康路口進入塔悠路→南京東路五至四段→臺北田徑場(終點) 

跑者從市府前起跑後,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人多擁擠,此時切勿急躁,教練叮嚀,起跑後一到兩公里,「速度舒服一點沒有關係」,因為當跑在人群中急著想超越時,體力消耗會比較大、節奏也可能會打亂。教練也觀察到,一般人平時走路習慣靠右,跑步時也不例外,比賽中右邊常擠著較多跑者,大家不妨注意左邊也許會比較空。

當跑到中正紀念堂,從愛國東、西路到中華路,雖然途中好幾度轉彎,但地勢很平;別忘了跑到北門前要注意表情管理和跑姿,以留下美照十公里後進入中山北路,上中山橋時的上坡「舒服的往上,不需要特別用力,同時注意心跳不要上升太多」。

進入漫長的明水路和堤頂大道,直跑到二十公里,就準備上環東高架橋,此處跑來會比較辛苦,屆時風勢是順風或逆風難料,教練建議此段穩穩地跑,還不需要太過積極,下橋後進河濱有一段長下坡要小心腳步、避免跌倒;過了三十公里,經過彩虹橋,繼續往前,就是前述的35~40K處,最後出了水門進入塔悠路,若體力不錯,即可加速催落去!此時終點已在心中浮現,你/妳知道就快到了但還是遲遲沒看到,直到那個轉進田徑場的左轉彎到了,衝進田徑場,耳邊將滿是週遭加油聲和大會主持人的麥克風聲,奔向終點線,你/妳又完成了一次難忘的42.195K旅程,累壞了,也滿足極了!💪🏻💪🏻💪🏻


半馬跑者照過來 21.0975K全程配速策略

教練指出,跑半馬因為速度較快,跑者對於速度的掌握能力必須更好,否則容易爆掉;半馬熱身也特別重要,因為一出去的配速較快,熱身要足

半馬起跑時同樣人多,速度可以保守一點,跑者跑過中正紀念堂時,需在金華街前原線折返,比往年折返多一些;在進入中山南、北路時與全馬跑者匯流,一起上下中山橋,教練提醒半馬跑者要特別注意從明水路到堤頂大道這一段是微上坡,體力上要注意,此時也可能會遇上逆風。

最後,進終點前的路線今年也有調整,同樣是變得更好跑了,在十六公里後,往年是上麥帥二橋、下健康路匝道,從健康路左轉三民路再右轉南京東路進終點;今年則改為,在堤頂大道不上麥帥二橋匝道,而是從堤頂走到底,右轉麥帥一橋,下橋藉著下坡態勢到南京東路五段直奔向終點,教練認為是歷年來最好跑的半馬路線。

總之,教練認為半馬在中山北路後就可「放開、流暢的跑」。

(半程馬拉松21.0975KM賽道圖,圖片取自官網:

臺北市政府市民廣場(起點)→仁愛路四至一段→中山南路→信義路→杭州南路→至金華街前原線折返→杭州南路→愛國東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一至三段→中山橋→北安路→明水路→樂群一路→堤頂大道→南京東路六段→上麥帥一橋→下南京東路匝道→南京東路五至四段→南京東路四段(終點)不越過健康路口)


跟隨官方配速列車策略 

官方配速列車的起跑位置通常在前排,跑者一開始不見得能在配速列車正後方,若一起跑後去追配速列車是大忌,教練叮嚀,慢慢追上配速列車即可,此外,官方配速列車前半程速度可能稍快,跑者要衡量自身狀況是否可穩穩跟上,適度取捨

配速列車上的人通常都很多,為了避免經過補給站時過多人擁擠,教練建議,一般人可能都是在十、十五、二十公里處補給,因此跑者可以考慮往前或往後2.5K微調,與多數人錯開。至於跑者因為在補給站補給而遠離配速列車時,切勿慌張,記得要迅速調整心態:「待會兒就跟上了!」盡量保持正面思考


比賽的心態

Hank教練認為,比賽跟訓練其實是同一回事,「比賽可以更認真,但不一定更積極」,為什麼呢?教練分析,跑者因為想跑出好成績,有時對自己的狀況過度樂觀,「比賽時就會做出跟訓練時不太一樣的事情,而很多對自己要求很高的跑者會這樣…」。因此,教練建議跑者就把比賽當作是訓練週期的最後一次訓練來跑,「這樣的態度滿重要的,至於PB,可遇而不可求,放寬心,穩穩地比賽,說不定成績會意外的好!」

不論賽前或賽中遇到突發狀況,「都是緣分」…。賽前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感冒、哪裡痛、意外…,就調整之後再出發;而在賽中,則要果斷處理當下的情況,如,想上廁所,不要忍,看到廁所就去上。感到鞋底有砂?趕快把砂倒掉,也許比最終腳底被砂磨破了要好。抽筋?趕快處理,不要逞強。

賽前最後一周,跑者還能做什麼?

*了解會場佈置、確定交通事宜。

*調整早起作息、適應清晨練跑。

*確認裝備內容、不要隨意更換。


賽前一天,跑者還能做什麼?

*整理裝備細項,放在同一位置,清空就是全都帶了。

*準備習慣的早餐。

*確定交通方式。

*鬧鐘計三個。


比賽當天,跑者該做什麼?

*提早起床,喝水吃早餐,盡早排空。

*提早到會場,盡早熱身、上洗手間。

*檢查裝備,尤其是晶片、號碼布。

*再上一次廁所後,提早到起跑點排隊,持續熱身。


準備不夠充分者 試試跑走法

練習不夠?或初入馬場的跑者,教練提供「跑走法」做為參考:走路並不可恥,是可以完賽的策略;以破5而言,可以6:30~6:40速度跑到一個水站,休息一下,再以6:30~6:40速度跑到下一個水站,再休息一下…。或者,以五公里乘8,二點五公里乘16,把42.195拆解成長間歇訓練來完成全程馬拉松。

講了這麼多,肉腳大概是全世界唯一沒有報名台北馬的吧?!(唉唉唉唉唉@@ 😭😭😭 衷心祝福大家跑得超好!突破自己!再一次擁有美好難忘的台北馬回憶!💪🏻💪🏻💪🏻 (小聲說,明年我一定會跑台北馬!🤓


**《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節目歡迎點擊連結收聽,並訂閱、五星評論、分享喔~😁😁😁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