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一直跑到老?

健康生活
發表於 2023/08/21 4,515 次點閱 2 人收藏 4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今年七月,75歲的南韓奶奶珍妮·賴斯在一場田徑賽中以22分41秒46、均速4:32奪得女子5000公尺冠軍,把75-79歲年齡組世界紀錄提升12秒!等等,還沒結束–––緊接著進行的女子10000公尺和1500公尺比賽,她又以46分53秒和6分14秒88,分別把這兩項的年齡組世界紀錄提升4分鐘和3分鐘!😱😱😱

另外,今年九月就要滿82歲的台灣「水阿公」林豐盛,已經兩百多個全馬入袋!最近又有位92歲阿嬤Mathea Allansmith在夏威夷馬拉松以11小時19分49秒創下最年長女性馬拉松選手金氏世界紀錄,這些激勵人心的例子,讓我們也常常跟跑友互相勉勵:「我們要一起跑到99歲喔!」💪🏻💪🏻💪🏻

(左圖取自Runner’s World,右圖為「水阿公」林豐盛提供)

但,我們真的能一直跑到老嗎?😅

練跑是基本,除了認真練、練很大,年紀越大也得面臨現實–肌肉合成沒有年輕人來得快,因此營養師劉香蘭說,我們要比年輕人更勤快地吃!蝦密?真的嗎?😱😱😱

👂聆聽本集《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請點 這裡(約29分鐘)

👀繼續閱讀請往下滑👇


年齡是件很現實的事情,年紀越大,吞嚥能力可能就沒那麼好,以前可能一口一口吞很順利,但若發現一口飯要分兩次吞,就代表吞嚥能力已有減退現象;另外,現在扒飯好像沒辦法一次扒那麼多口?也需要嚼久一點?可能口水量也減少了,無法吃太快或太多,因為消化液的分泌也不夠支援了,任職敏盛醫院營養室主任,本身也是跑者的劉香蘭指出:消化液是蛋白質組成的,如果蛋白質的攝取因為整體進食的量比以前少,消化液會分泌得越來越少。吞嚥功能也需要肌肉的協調,當營養不夠時,肌肉協調沒那麼好,身體會退化得比較快,因此營養務必足夠才能繼續跑下去

劉香蘭強調,跑者若吃太少,肌肉合成也會少,想一直健康跑下去,營養基礎要先打底打好!💪🏻💪🏻💪🏻

因此,不僅三餐要好好吃,也要觀察是否吃得比以前少?劉香蘭說,一般人都是以「飽不飽」來感受自己吃得夠不夠,其實應該更用心觀察,她的方法是「讓相機先吃」;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翻開相簿看看食量是否有變少?如果有的話,可從調整餐次或食物質地著手,如果等到發現自己肌肉力量不夠或沒辦法跑到以前的速度,就需要花更長時間調整。

(劉香蘭提供)

劉香蘭說,觀測自己的進食情況絕對是必要的,若能成為一種日常,讓相機先吃,通常也有種暗示作用–相機拿出來,就是提醒自己要吃夠。

減重者也相同,讓相機先吃,可提醒自己違規的食物不可以出現在相機裡😅 行為就會為之改變、並內化為習慣,潛意識裡就會去做,「大約三個星期就可以養成習慣」。


跑者需要努力「加餐」

我身邊許多跑友和師長雖然年紀稍長,但跑力驚人,練習量也非常大,劉香蘭表示,六十五歲以上,不論男女,BMI最好能維持25左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不要只看體重,而要看體脂肪率和肌肉量,肌肉得夠多,跑起來才有爆發力,也能保護骨質,不容易有骨質疏鬆問題。(註:衛福部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指出,18歲以上成年人理想的BMI值應介於18.5~24之間,但不同個案可能有所差異;而腰圍也是反映腹部脂肪的指標,成年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

劉香蘭說,想一直跑到老,蛋白質是需要的課題,豆漿、雞蛋,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跑者如果日常進食無法吃到足夠蛋白質的量,又想進行特殊訓練增加體力、把肌肉養起來,小分子胺基酸是很好的選擇,有助於短時間內配合速度、跑力等特殊訓練增肌。她也說,鈣質會隨年齡漸漸流失,想跑得長長久久、持續破PB,跑者得努力加餐,三餐之間的點心可以蛋白質為主,如低脂優酪乳、優格,就是熱量低又富含鈣質的點心。

(劉香蘭自製午餐,有富含蛋白質的魚蝦以及蔬菜_劉香蘭提供)

到底從幾歲開始需要如此注意飲食呢?劉香蘭建議從五十歲開始,而六十五歲更是一個分界,這是國內定義的高齡,六十五歲的人體機能與合成能力將不如從前;五十歲以前,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公克,而六十五歲時則需要增加為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劉香蘭說,跑者因為運動量大,比較不需要擔心熱量問題,但蛋白質的攝取一定要提高。

至於碳水化合物方面,必須選擇不會讓血糖波動太大的類型,因為血糖波動太大容易疲累、代謝不容易平衡,也容易生成體脂肪。建議選擇全穀類,和根莖類的地瓜、南瓜等,「這樣的碳水化合物比較不容易形成體脂肪,血糖上升速度也比較穩定,又富含纖維、幫助消化、養好菌。」

所謂的「菌–腸–腦軸線」(microbiome–gut–brain axis),腸道的狀況會影響心情,(註:源自於1907年美國醫學博士拜倫羅賓遜的發現,199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麥克葛森也提出《第二大腦》理論,所指的「腹腦」就是腸胃的神經系統,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細胞數量相等。過去大家以為憂鬱症、焦慮,可能與大腦有關,現在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三分之一是因為大腦、三分之二是因為腸道。

人體第二個腦–腹腦裡含有的神經元,負責製造百分之九十的血清素和百分之五十的多巴胺,若腸相不好,壞菌居多,沒有足夠原料製造重要激素,就容易焦慮。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或情緒有關疾病,都跟腸道健康有關。)

劉香蘭觀察年輕人多半外食,年長者更有時間自己製作全穀類食物的健康飲食。

(健康的一餐:多穀飯、富含蛋白質的鮭魚和蔬菜_劉香蘭提供)

市面上最近出現所謂的「低醣麵」,劉香蘭說,吃麵很容易餓、血糖波動大,容易變成體脂肪,低醣麵是以黃豆粉取代小麥,麵中的蛋白質變多,對某些想增加蛋白質,又不希望熱量太高的人是一項選擇。

劉香蘭也在敏盛醫院負責減重門診,過去她不是很常跑步,而以游泳、健走為主,常向減重者建議健走可以減脂、重訓可消耗肝醣,但經常聽到的回饋卻是:教練不是這麼說,教練說要從重訓開始。「從運動營養的觀點,運動強度消耗的熱量本來就不相同,我經常跟教練打架,心想如何跟教練合作,自己必須先變成教練,所以去學習體適能,成為體適能健身C級指導員。」

如今劉香蘭的跑齡已有五年,第一次跑步是不小心入坑,當時朋友參加一場蓬蓬裙馬,卻沒有揪她,讓她覺得好可惜,後來朋友無法跑,把名額給了她,沒想到短短四公里,她才跑了一公里就不行了!最後一公里為了拍照,硬是跑完,從此展開了跑步人生。起初因為不懂得如何正確跑步,經常受傷,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田中半馬,途中改用走的腳就痛得要命,好像永遠也跑不到終點,後來拜師吃課表、進行科學化訓練,終於看見了自己的進步,近期目標是年底完成初全馬。

劉香蘭提供)

除了跑步,跑者進行平衡訓練、重訓以及核心訓練,都是能跑得長久的基本功夫。劉香蘭強調,唯有重訓這樣的阻力運動可以幫助長比較多肌肉,她一周練跑四天,其他三天都做徒手肌力運動,通常跑一天、隔天練肌力,訓練核心、腰臀和下肢肌群,「輪流訓練不同部位,讓肌肉可以休息、長大,吃夠營養可以維持肌肉,也可以創造肌肉。」

身為營養師,劉香蘭不斷學習精進,敏銳覺察身體機能是否有變化,每天吃的食物也兼具營養、口感和美味,她強調,就算醫院提供給病人的軟質餐或糊餐,也都必須是能吸引食欲的美食,因此她投身研發工作,期待以後不論是缺牙、吞嚥困難,或各方面問題的人們都可以輕易買到色香味兼具、營養豐富的餐點。


**《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節目歡迎點擊連結收聽,並訂閱、留下五星評論、分享喔~😁😁😁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