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配速技巧與抽筋關係 ?

運科訓練
發表於 2023/02/21 29,072 次點閱 2 人收藏 5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說到馬拉松賽場的夢魘,抽筋絕對榜上有名! 俗話說不怕賽事距離長,只怕末段腳抽筋。
而往往抽筋是不可預測的,即便做足一切準備,還是有可能跑到後面抽筋。

抽筋常見的後天生理因素:
1、神經肌肉假說
過度用力、過度使用肌肉疲乏、運動單元反射、肌肉收縮與肌肉協調異常…等。
2、脫水假說
缺水、電解質失衡…等。

常常遇到學生反應補給策略已經調整好幾版,訓練量也增加不少,但還是逃不了抽筋魔咒?
那或許要檢視配速技巧了...
如果只看每公里分段配速如【圖1】,可能會有疑問我配速很穩阿,也沒有暴衝?  
我們檢視配速技巧時要善用配速折線圖檢視每公里的過程【如圖2】,如果配速越穩定折線起伏應當會越小,反之配速越不穩折線起伏越大。

【圖1、圖2 來源 GARMIN SPORT的記錄】
我們往往看得每公里配速是結果,而配速好不好要看的是過程,當距離切成更細的單位200M、400M、500M....來看就有可能破除我們原本認知的穩 ?

歸納幾個常見的實際狀況:
1、配速不穩定出現頻繁的加減速
2、急著恢復速度:上坡轉平路-下坡轉平路、進出水站
3、太多橫向移動

我們針對上述幾種狀況假設可能情境:
假設目標配速是5分20秒
同樣每公里配速 5分20秒配速,但這一公里的過程如何? 抽筋的因子可能就藏在其中。

情境A:剛起跑的時候、進出水站的時候...
 人好多,閃人,過程做了很多橫向移動與加減速
發現第一個500M 用了2:53(每公里5:45配速),所以加了點速度加上被人群影響不小心超速度跑到4:50,立即減速,第二個500M用了2:27(每公里均速4:54)逼逼 手錶每公里計圈跳出來剛好5:20,一看很好在目標配速上。如果單看每公里配速,就有可能有這個美麗的誤會。

情境A:通常是開跑後第1個5公里或10公里最常遇到的狀況,從圖2折線圖就可以知道實際配速穩不穩定,真實的配速越穩,折線應該越平直。

情境B: 跑了5公里後人群逐漸區分開了
順暢很多也熱開,但配速發現不自覺超速了,跑到5:00立即做減速動作,維持在目標配速度,前500M用了2:30(每公里均速5:00)後500M很穩定 用了2:40,每公里均速5:20)
逼逼 手錶每公里計圈跳出來剛好在5:10,心想快了10秒,還好只有這一公里而已。
情境A與B分析:
因為太多橫向移動,前進效率變差,同樣維持5分速會需要更多力量。而配速不穩定有刻意減速動作,減速也是我們常常忽略,減速也是要用力的,而且會是用更多腿部的離心收縮在執行減速,可以想像跑下坡時的感覺,其實減速動作用力是類似的。
通常剛開跑體力滿滿,容許範圍很大,加上比賽興奮、腎上腺素的刺激往往沒有感覺,甚至跑超速都還覺得比平常輕鬆,自然不會感受到頻繁加減速帶來體能消耗,而這些債通常會在21公里30公里後逐步反應到我們身上。
情境A與B建議方向:
1、訓練週期設計:橫向移動技巧與動作肌群
人群與路線往往是不可預測不可控的,既然不能控制預測那就透過訓練提高能應對狀況的身體素質。
順帶一提,對目標賽事的特性分析很重要,除了人要個別化,賽事也是,才能制訂更完善的訓練規劃。
2、提高配速精準度
訓練可以善用田徑場400M分圈計時,提高每400公尺配速精準度,如果能控制每400公尺落差在正負1秒內,那樣配速技巧是很好的,真正配速穩的跑者是辦到的,多練就能熟能生巧。
3、剛起跑的5公里用力的節奏穩定,遠勝刻意維持目標配速
經驗上,普遍開跑的第一個5公里的配速與節奏是最容易不穩定的,所以目標不要放在維持特定配速,而是專注呼吸、步伐與用力節奏穩定。
針對大方向前慢後快的配速原則,開跑的第一個5km,緩慢起跑專注步伐與呼吸,沒到目標配速沒關係,逐步穩定慢慢加速。盡量避免有瞬間用力或短時間大幅加速的動作。

————————-地形變化情境—————————
情境C :緩下坡路段轉平路
剛經歷一小段地型起伏的緩下坡進入到平路,發現超配速不小心太快,立即做減速維持目標配速。

情境D :上坡轉平路,剛上坡配速慢了,趕快加速回來
上坡路段 200公尺 配速掉到6分多速到平路趕快加速回到目標配速,甚至超速一點點補上坡慢的部分,逼逼,手錶跳出來每公里均速5:30還好差距不大,還在目標上。

情境C與D 分析
上坡、下坡、平路,肌肉使用狀況不同,路跑賽通常會混和這些地形起伏,需要有良好的肌肉間的協調,抽筋其實很容易發生在上下坡平路的轉換階段,因肌肉用力方式也會隨著地形改變而跟這改變,而當肌肉轉換的協調性不佳抽筋機率會大幅增加,特別在體力下滑後更容易出現這個現象。
當有PB、BQ目標烙印在心中,當地形影響配速,回到平路就會想快速恢復速度,分秒不想浪費,但往往在地形轉換時,肌肉需要時間過渡來適應地形變化,而在這階段刻意用力加速減速會增加肌肉協調轉換的挑戰,無疑也是增加抽筋機率。

情境C與D建議方向:
1、針對賽事地形分析訓練需求規劃訓練週期
例如:頻繁的起伏賽道,可以在專項期設計混合地形的法特雷克跑或馬拉松配速跑。
增進不同地形的配速技巧與熟練轉換地形的肌肉協調,減少肌肉適應與恢復速度的時間。
2、基礎期建立基本下肢力量
(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元素)
上下坡吃很吃重肌力,特別下坡有大量的離心收縮,相當考驗肌肉與肌腱強度。
3、上下坡維持盡量穩定的步頻與呼吸節奏,不要刻意用力維持配速。
大致上賽道通常有上就會有下,自然上坡慢的配速再下坡就會補回來了。所以追求穩定步伐與用力的節奏比較重要。
當然也會有賽道是上坡佔多數,那如果目標拚PB、BQ目標那賽道就要慎選了。不要拿不同賽道上的記錄來氣死自己。
4、上坡轉平路、下坡轉平路
地形轉換:肌肉群徵招模式也會改變,不管上坡轉平路,還是下坡轉平路都不要立即用加速或減速策略來維持目標配速,轉換階段刻意維持目標配速,很容易增加抽筋機率,理想策略是順勢跑肌肉適應地形後再慢慢恢復到目標配速即可。
上坡轉平路:不用急著加速恢復配速,可以先保持舒服節奏跑一小段緩和一下,再慢慢加速。
下坡轉平路:下坡自然配速會比較快,轉換到平路時順勢跑即可,專注呼吸順暢、不用刻意減速,緩慢且最小力氣慢慢恢復到目標配速。
————————————結語————————————-
這些歸納提供的只是一個面向 ,當能掌握越多面向並靈活變通,比賽勝率自然就會提高,我認為這也是人說的參賽經驗累積整合的重要性。

阿祥教練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angCoach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