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櫥窗] 三紋閃電 Adidas F50 Runner3

發表於 2013/02/20 14,660 次點閱 2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在Adidas眾多跑鞋系列中,講到速度與輕量,則非adizero莫屬,牙買加短跑名將Yohan Blake、倫敦奧運800公尺金牌David Rudisha與目前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Patrick Makau等眾多世界最快的運動員們,也穿著adizero系列在場上發光發熱。2013年初改款上市的Adizero F50 Runner3,以速度為訴求,也是今年三月台北國道馬拉松Adidas的指定鞋款。

基本資料
鞋款名稱 Adidas Adizero F50 R3
上市時間 2013/1
跑步類型 慢跑鞋
功能性 輕量避震型
重量

男: 254g (US 8/26cm)
女: 240g (US 7.5/24,5cm)

楦寬選擇 D

 

外觀

F50 R3在2013年第一季的男女款各有三種配色,本次測試鞋分別是鮮豔的黃色 (女款)與內斂的黑色 (男款)。F50 R3有別於以往Adidas鞋身三條線的商標,線條改為由前腳掌延伸至鞋頸的流線設計,此設計是參考adidas足球大使Lionel Messi的F50足球戰靴,看起來更具速度感。

 

鞋面與內部

鞋面由塑膠亮皮支撐搭配透氣網布,達到散熱的功能也能夠減輕重量,且這樣的搭配在視覺上顯得很輕盈,沒有傳統慢跑鞋看起來的厚重感。其楦頭較一般的跑鞋尖,讓鞋身的視覺效果更顯修長;F50 R3也支援了miCoach的功能,將鞋墊移開之後可以看到挖空的凹槽,留待miCoach使用。
 

鞋子的內襯以及鞋舌都很輕薄,放在光源下方還可以看到光線透進來,輕薄的內襯透氣效果佳,讓雙腳能保持乾爽。腳踝處的內襯有稍微加厚,但貼合度略顯不足,腳踝周圍會稍微有點空隙,而鞋舌雖然輕薄,但在腳背的包覆性跟固定性很不錯,不會有鞋帶綁不緊的疑慮。

 

中底科技

F50 R3使用adiPRENE+ 科技涵蓋整個前腳掌,adiPRENE+是一種彈性極佳之材質,adidas將它置於前腳掌下能充分反應並保持跑跳時的動能,提供良好的回饋,以加強跑跳時之推進力。
 

白色中底部分則是使用SPRINT-FRAME科技,由前腳掌延伸到鞋跟上方,取代傳統較重的製鞋結構,保留舒適性與穩定性等重要的性能特點;鞋跟則具備FORMOTION可動式避震,FORMOTION與一般避震結構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能隨不同跑者的足部動態略作變化、調整鞋跟觸地的角度,以貼合跑者個別的需求,在運動中給予更多的舒適感跟緩衝效果。
 

鞋跟使用銀白色塑膠板鑲嵌在延伸的白色中底內部,增添了幾分視覺上的科技感,也因為銀白色塑膠片從鞋底往上延伸包覆了腳跟,有穩定腳跟的功效,而整個中底平台與時下常見的慢跑鞋相同,採用前低後高的設計。F50 R3腳掌與腳跟的落差不大,但鞋底也不像路跑鞋一般輕薄,是介於輕量慢跑與路跑鞋之間、較為居中的鞋款。
 

足弓部分以Torsion System取代一般常見的架橋,讓前腳掌和腳跟動態能相互連結,在前腳掌推進的同時也能保持足弓穩定。Torsion System採用一片被嵌入鞋中底的熱塑性材質,它有相當的彈性與硬度,能減少運動時中底的變形,並連結前腳掌與後腳跟,使前後相互牽引配合,提供跑步時的穩定性,且不犧牲靈活度。

這樣的配置能降低跑者扭傷腳踝的機會,因為絕大多數的腳踝扭傷起因於腳掌與腳踝動作的不協調。Torsion System的韌性能讓足弓在每一步著地時得到支撐、避免過度扭轉,藉以降低足弓負擔,並避免以腳踝代償動作而產生的扭傷風險。

 

鞋底綜覽

前腳掌的中底配置adiPRENE+,在大底部分則使用輕量的發泡橡膠,穿插有多個紅色開溝條紋,以增加鞋子的抓地力。鞋跟除了可以看到顯眼的FORMOTION字樣外,最容易磨損的鞋跟外側則是使用adiWEAR來提高跑鞋的使用壽命。adiWEAR由特殊的橡膠複合物構成,比一般大底材質更耐磨些,能延長跑鞋使用壽命。

 

實測—Bluegray觀點(女款)

F50 R3 JP24.5的實測重量是240g,而筆者平常比賽使用的路跑鞋JP24之重量為161g,兩者相較之下,F50的重量並不算太輕,但是跑步時並沒有失去整體的靈活度,跑起來的感覺相當輕巧。

F50的楦頭設計剛好很適合筆者較為瘦長的腳板,若是腳板稍寬的跑者,可能會覺得略有緊迫。鞋面布料、內襯與鞋舌都很輕薄,包覆在腳上不會有束縛的感覺,且透氣性良好,這與筆者之前穿過的Asics Cumulus12慢跑鞋是完全不同的包覆感受。內襯沒有縫線與布料拼接的粗糙感,腳踝處的舒適度則尚可,不過不影響整體跑步的表現。雖然鞋面很輕薄,但是網布不夠柔軟,有點可惜。
 

腳跟的部份,因為是從前腳掌處的中底延伸到最後方一體成形的設計,包覆性非常良好,與腳跟有良好的貼和感,在測試時腳跟相當穩定。

測試當日剛好遇上下雨,路面稍微濕滑,為上坡下坡與平地的混合地形。筆者跑步時的落腳點為腳底前中段外側,轉換重心到腳底中後段完全落地,緊接著起腳點則為腳底前中段中心點;腳底剛落地的剎那,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中底所給予的直接回饋,有彈性,下坡時能夠給予足夠的緩衝效果,且防滑大底的效果相當不錯,跑在有點濕滑的下坡紅磚道上,筆者完全不用擔心會滑倒的問題。
 

落腳後轉換重心到腳掌完全落地以及起腳的這幾毫秒,筆者有感受到足弓處的Torsion System的硬調,感覺足弓處有東西在支撐著,再加上良好的腳跟包覆性,讓筆者能夠維持很穩定的姿勢讓腳底落地以及起腳。

腳跟落地的感受也是相當有彈性且舒適,跟筆者平常所穿的薄底硬調路跑鞋有相當大的差異。腳底前中段起腳時,可能是鞋底止滑設計的緣故,稍微重拖了一點點,但是因為前腳掌有adiPRENE+,可以感受到起腳時,前腳掌有被輕輕彈起的感覺,讓筆者可以很輕鬆的加大步伐跨步前進。

第二次測試,筆者穿著F50配速跑11km,更可以明顯的感受前腳掌能夠使用落腳時的反作用力而彈起,所以雖然剛起腳時有點拖,但是富有彈性的鞋底能夠相對的抵消這種感受。鞋底整體上來說,雖然有彈性,但是偏硬,跑步時會聽到啪啪啪的聲音。

 

實測—Faith觀點 (男款)

筆者與女鞋測員的腳型剛好相反,腳板較寬扁,穿上跑鞋,鞋帶調整好後,長度是剛好的,腳跟抵住鞋跟後前面約留下一拇指幅的空間,但前腳掌兩側就略有壓迫,但也不至於像以往adidas標準楦頭那麼窄,寬度應是介於2E與正常D楦之間,F50系列是從足球鞋概念延伸的跑鞋,所以鞋型也有如足球鞋般地瘦尖,腳較寬的跑者建議實際試穿再做選擇。

由於塑膠皮面環繞鞋身,從鞋尖、鞋楦、到側面的商標、與鞋跟的包覆,雖然能支撐鞋面、維持鞋型,卻也讓鞋面穿起來少了幾分舒適,感覺較為偏硬,且因較少的填充搭配較多的皮面,讓鞋身不易隨腳型包覆,穿起跑鞋猶如穿進一個軟殼一般,腳跟側邊也會產生空隙。
 

看似輕薄的F50 R3,實際上的重量並不算輕 (254g/US8),但因為鞋面的支撐性不錯,提起腳來反應還算輕快;中底的材質較為偏硬,腳落地時的跑感有點像拿著游泳浮板敲水面、“啪啪啪” 的感受,感覺不太到中底的緩衝,卻也因為較厚的中底而沒有明顯的路感,跑起來稍嫌不夠細膩。

F50 R3足弓處的Torsion System採用Y型偏內側的配置形式,能增強鞋底的穩定性,讓腳在內旋時鞋身能保持穩定,試跑時這樣的趨勢很明顯,雙腳從腳外側落地、逐步轉向拇指球、最後在從腳尖離地的過程中,感受不太到鞋底的扭轉,除了偏足弓內側的支撐配置外,這個特性也和稍厚的中底有關,筆者個人認為這雙跑鞋較適合內旋正常、或輕微過度內旋的跑者選用。

註:關於內旋的說明可以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 
 

在熱身時也跑了階梯感受一下鞋底的反應,和實際路跑時差不多,仍是偏硬、路感較為模糊的跑感,上樓梯時提腳輕快,下樓梯時中底的靈活性與避震效果都只是普通,沒有特別驚艷明顯的感受。

筆者也穿著F50 R3作了10公里以上的配速跑與輕鬆跑,正如前所述,較為偏硬的鞋面,穿超過1個小時後會顯得不是那麼舒適。速度快時,由於腳和地面接觸的時間較短,F50 R3提腳輕快的優勢就顯現出來,腳落地支撐的感受也還不錯,不會過軟而有力量被吃掉的感覺,也不會太硬而感受到地面的力量回饋。落地-“啪”,提腳-“輕”,速度快時,就是這樣單純的跑感。

回頭看看F50的 “速度” 訴求,的確,支撐良好的鞋面能讓提腳更為輕快,較為偏硬的鞋底也能減少能量損失,但相對的,舒適性和避震效果、以及跑感的細膩程度就會略打折扣。

 

總結

F50 R3從足球鞋款延伸而來,外型流線修長、貼切地傳達了這雙跑鞋的速度訴求,然而,看似輕薄的跑鞋在重量上只能說普通,比一般慢跑鞋略輕一些;鞋身的合成皮面包覆較多,顯得不夠柔軟,進行中或短距離的練跑也許較為適宜。

密度較高、略厚的中底、與偏足弓內側設置的Torsion System Y形配置,使得鞋底的跑感較為偏硬,路感較為模糊,這樣的鞋底調性搭配偏硬的鞋面,在速度較快的跑步過程中讓提腳顯得輕快,腳掌落地的回饋力量也很得宜,但慢跑時的舒適度相對也就較差,跑感穩定,但顯得不夠細膩。

F50 R3揉合了慢跑鞋的落地穩定與路跑鞋的提腳輕快,如果是想從慢跑鞋轉換到路跑鞋、或平日穿著路跑鞋的跑者,F50 R3是一雙可以交替穿著的鞋款,較為中庸的重量、舒適與特性,也適用於半馬以內的比賽或練習。

跑鞋櫥窗,我們下次見!

 

 

跑鞋資訊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