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北馬拉松的哀愁

發表於 2013/12/23 5,101 次點閱 1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我們的視線和跑者平行,向橫奏幅事件的廣度,生成了〈看見台北馬拉松的哀愁〉一文,觸及賽事各種不同面相,希望可以從中發見問題的深刻。

 

一、轉播品質:

跑友們對於這次台北馬現場直播多所肯定,但對於轉播品質卻認為還能加強改進。而現場轉播主持人在辨識參賽選手時,由於手邊沒有選手編號資料,脫口說出「幫我查一下那傢伙是誰!」、「那個老黑啊!黑人!」引起歧視言論爭議。

 

二、雨備措施:

雖然事前已知天氣並不穩定,但主辦單位對於雨備相關處理,備受跑友質疑。包括補給站雨遮設置不夠周全,補給品浸泡在雨水中形成浪費,且賽事終點讓大家在雨中
主辦單位的風險管理及應變能力要再加強。

 

三、補給和醫護資源:

「全馬竟然在20K後只有水而已」、「水、舒跑、香蕉、薄餅、巧克力口味乖乖、夾心餅就這樣,連個鹽巴都沒有」、「噴劑和凡士林早早就沒了,醫護人員晾在站,風雨天一路看很多跑友燒襠、受傷徐行」補給與醫護資源相對不足,這是跑友普遍提出的問題。有些水站人員配置較少,影響選手補給。

 

四、更衣、寄物與洗手間:

沿途廁所太少、換衣服的空間不足,衣保寄物區較遠,而且動線標示不夠清楚,這些相關問題,讓許多選手飽受困擾。而此次寄物提供塑膠袋本為美事一樁,卻因雨備配套不夠周全,反而讓所寄物品「泡在水裡」,是美中不足之處。

 

五、賽事路線、場內及疏散動線:

賽事路線方面,最後2公里地下道的安排,因為通風問題,深為跑者詬病。號稱路平專案重點的仁愛路和中山北路,卻看見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水坑。而以城市馬拉松為名,不見太多繁華街道,河濱卻佔了大部分的路線,也許另有考量,但總讓人有名不符實的疑問。

動線方面,全馬半馬不分流,導致部分賽道選手擁擠堵塞;另報名人數過多,後段出發就耽誤10-15分鐘,時間上不盡公平,也影響選手成績。

 

六、成績公佈遲延:

「證書要自行列印,整個fu就沒了」也是不少人的想法。主辦單位的理由是為了節能減碳,減少紙張浪費,這部分可以理解,然而身為跑者,成績證明雖然只是薄薄一張紙,卻代表了對自己的榮譽及肯定,重要性不言可喻。而可能因人數過多,導致成績公佈遲延則可以諒解,也成為未來改進的重點。

 

七、賽事品質:

近年來路跑風潮持續發燒,大小比賽雨後春筍般出現,相較之下,台北馬算是牌子老、信譽好的長青老店了,然而今年卻常聽到不如其他特色賽事的比較。也許基礎不同,影響跑友的判準,然而跟同為直轄市、定位同樣是城市馬拉松的高雄馬相較,似乎也沒有顯得更為高明。「一個田中鎮能辦得讓跑者佳評如潮,首善之都且資源豐富的台北市會辦不好?」或許這是值得相關主事者深思的問題。

 

 

 

延伸閱讀:

 

看見台北馬拉松的美麗

看見台北馬拉松的美麗與哀愁,然後…?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