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完賽的基礎:好的起跑配速

發表於 2012/07/13 21,862 次點閱 3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在馬拉松賽中,最最最先面對的,就是起跑了。有些人喜歡一馬當先,擺脫擁擠的選手群,但後半段欲振乏力;有些人則起跑過慢,接連看到旁人呼嘯而過,自己越跑越沒信心。本篇選自Runner’s World,提示大家如何調配自己的起跑速度,以提高比賽表現。

比賽的起跑階段,是不可被忽視的一部份。跑者可能還不習慣賽前的減量訓練,或全身充滿了腎上腺素,導致配速不當,打亂了一切計畫。這種亂七八糟地起跑不但不必要,反而扯後腿。

跑馬時,花太多力氣起跑會讓身體過早使用大量的糖原。換句話說,你可能會提早撞牆,或在接下來的比賽中燃燒高比率的脂肪而非糖分,如此將會拉低整體速度。若是參加5K或10K比賽,高速的起跑則會加速乳酸堆積,造成跑姿逐漸惡化。不論距離長短,起跑過猛,往往更快受傷,疼痛感也將一路伴隨跑者直到比賽結束。

相反地,起跑時速度較慢的問題則在於要如何補足比賽前段落後的部分。當然,一開始你會跑得較為舒適,但接下來將為此付出代價,承受著必須迎頭趕上的壓力,逼迫自己不斷地跑,超出生理與心理所能負荷的程度。

那麼該如何訂定最佳的起跑配速呢?回溯至1990年代早期,我曾向我的朋友David Martin博士請益,他是一位運動生理學家,在喬治亞州立大學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主持專門研究菁英運動員表現的研究室。他 (開玩笑地) 建議:「拿一顆水晶球,盯著裡面看,心裡將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都列入考量,包括體適能、氣溫、溼度、路線和動機,瞧瞧你那天可以跑得多快。一旦水晶球給了你實際的完賽時間,其他就好辦了—設定配速表,然後分秒不差地完成。」

雖然水晶球是玩笑話,但David在建議中提到了經常被我們忽視的重點—比賽日的策略。跑者們通常會根據他們的理想體能狀況來訂定完賽時間,而非實際情況。不如照著David所說的試試看:依照近來的表現合理地預測目前你的體能程度,並考慮天氣狀況、路線難易和自身的積極度,用這些資訊來評估完賽時間,然後再計算一下得出配速表,了解各個階段該以多快的速度行進。當槍聲響起,最佳的起跑步調就是事前計算過的那樣,不太快也不太慢,符合設定目標即可。

 

保持穩定

以下練習有助於將你的目標配速烙印在腦海中,避免過快或過慢。

比賽距離 訓練方式
馬拉松 每兩週進行一次馬拉松配速的長跑。距離從12K起,以3K為單位增加,至24K止。
半馬 以半馬比賽配速跑8K。
10公里 以10K配速跑20趟400公尺,每趟間隔30秒走路恢復。
5公里 以5K比賽配速跑12趟400公尺,每趟間隔2分鐘慢跑恢復。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圖片來源:Jon_Marshall/flickr

 

跑步新聞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