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防護】運動傷害與局部注射類固醇
一般民眾多多少少都聽說過關於類固醇的這些副作用,因此普遍都對類固醇留著一個很差的印象。
類固醇以前有一個很有名的外號叫做為美國仙丹,因為對於大部分的發炎性疾病,類固醇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長期口服類固醇卻會產生很多副作用,例如:高血壓.血糖問題.月亮臉.水牛肩.胃潰瘍等等,一般民眾多多少少都聽說過關於類固醇的這些副作用,因此普遍都對類固醇留著一個很差的印象。
其實,常被用來治療肌腱炎.滑囊炎或者關節炎等疾病的是「局部注射型」類固醇,通常使用的劑量比起口服類固醇低非常多,尤其現在可以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大大提高了注射的準確度,因此類固醇的用量就可以前更少了,所以,局部注射類固醇不太會有像長期口服類固醇那種全身性的副作用;此外,當一般非類固醇消炎藥無法壓制關節發炎時,與其讓關節一直處在發炎狀態對關節的傷害反而比打一針類固醇更大。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只要不是太密集注射(間隔時間在一個月以上),真的不用太過擔心其副作用。
然而,局部類固醇注射對運動員來說,就得比一般民眾更審慎很多,因為,反覆多次的注射類固醇可能會導致肌腱變得脆弱,再加上運動員對於肌腱強度的需求又更高,尤其是衝擊性較多的運動,只要肌腱變脆變弱一點點,就有可能在訓練或者比賽時斷裂。但是,運動員又是肌腱.韌帶.關節傷害發炎的高危險群,有時候會面臨非得注射類固醇不可的情況,那麼該如何正確的注射類固醇呢?選手自己有哪些該注意的事情呢?以下整理運動員打類固醇的十大應注意事項,跟大家分享:
- 絕對不能打在肌腱或者韌帶裏面,萬不得已,非得打的話也只能打肌腱周圍。
- 打在關節內或者滑囊內是安全的。研究發現類固醇打在關節內並不會對軟骨造成不良作用,而且慢性的滑囊炎會造成滑囊內絨毛過度增生,打一點類固醇反而可以讓絨毛萎縮一點。
- 打類固醇的間隔應在兩周以上,同一個部位一年之內最好不要打超過三劑。
- 如果第一劑打了沒效果的話,也就不需要再打第二劑了!通常局部注射的類固醇會加入麻醉藥一起打,原因是麻醉藥物的藥效會立即出現,因此如果打針的位置正確的話,那麼患者的疼痛會立即緩解很多,那就知道是打對了,但如果沒有立即效果,過了三天甚至兩周之後也都沒有任何改善,那麼同樣的部位就不必再打了。
- 儘量不要打最容易因為打類固醇斷裂的部位,第一名:足底筋膜(53.7%),第二名:股四頭或者髕骨肌腱(9.5%),第三名:阿基里斯肌腱(8.4%),第四名:二頭肌肌腱(8.4%)。
- 打完之後要休息一至兩周才能開始運動,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休息兩周以上,原因一:因為局部注射類固醇的作用大概在兩周才會比較明顯,這樣才能觀察到完整的效果,才知道打了有沒有效;原因二:因為即使是打在肌腱周圍,也會造成肌腱的承受張力的能力變低,也就是打了以後的兩周內肌腱會變得脆弱的意思,然而,這個副作用會在兩周之後解除,肌腱會回復原本的抗壓能力,所以打針後最好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兩周以上。
- 比賽之前不能打局部類固醇!因為肌腱斷裂的危險性會提高。
- 屬於慢性肌腱病變(tendinopathy),例如:網球肘或者阿基里斯肌腱病變等,這種情況打類固醇的效果很差,很容易一下子就復發了,所以就別打了。但是,相反的,如果是急性肌腱發炎,且超音波下看到血流明顯增加(表示發炎很嚴重),那其實可以考慮打一針,但不要忘記,一定要配合休息。
- 打類固醇最常見的副作用,第一名:皮下脂肪萎縮,第二名:皮膚色素褪色,第三名:肌腱斷裂(雖然不知道是因為類固醇造成肌腱變脆弱而斷掉的,還是因為原本就發炎很嚴重才會打針的,而且運動員常常休息不足就上場,再加上運動強度很高給肌腱很大的壓力才斷掉的,姑且不論原因為何,肌腱斷裂是打完類固醇之後副作用第三名,但卻是最嚴重最悲慘的一種情況。)
- 對運動員來說,建議還是要先採取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例如:冰敷,休息,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等等,如果都沒有效果,才會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打針絕對要擺在眾多非手術療法裡的最後一招。
對不斷在比賽的運動選手來說,打針後疼痛緩解的喜悅大多只能維持數周,原因就是發炎其實是運動傷害的結果,不是原因,如果想要根治這個傷害,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不管是肌腱發炎.韌帶發炎.關節發炎或者是滑囊發炎,事出必有因,一定要找出根本的病因,是不是跟哪些肌肉無力或者柔軟度不夠有關?是不是跟運動姿勢錯誤或者技巧不佳有關?是不是跟暖身與緩和不足有關?是不是跟體能不足有關?如果不找出病因,那麼相同的運動傷害就會一直反覆出現,選手就會依賴打針,這就是醫師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每一種藥都有缺點跟優點,如果選手能與醫師好好配合,正確地使用類固醇,就能把藥物的優點發揮到最高,把缺點減到最低,類固醇也能變成好藥,幫助選手健康的回到賽場上。
原文出處:東網 / 運動與復健:運動傷害與局部注射類固醇
*跑步知識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