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落馬到3:38,我的重生之路。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17/12/21 7,507 次點閱 3 人收藏 1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已經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踏入操場跑步了,記得當初決定報名第一場正式全馬賽事是2014年12月21日,當時的月跑量只有不到80K,只在河濱練過一次半馬,沒有任何基礎下就這樣允諾朋友的邀約一起報名台北馬拉松。

「初馬即坐上回收車,開始了我的跑馬人生」

當年跟著朋友從起跑點一起跑在5K左右就分散了,接下來在15K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腳步的沈重,於是開始掉速,直到21K時已經變成走跑模式了,就這樣走走停停的來到35K的時候竟然下起大雨,此時只好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被工作人員指揮坐上了回收車。

「人生的第一場馬拉松只完成了35K」

失望沉痛之餘,開始積極的練跑,從5K、10K慢慢地累積並試著拉高跑量,這期間因為還不知道訣竅只想趕快拉高跑速、嘗試間歇跑等因素而得了足底筋膜炎,後來從網路上爬文建議改穿Y拖後情況才好轉,不過卻也因為這個機緣讓我成為了Y拖跑者。約莫花了足足一整年的時間在研究跑姿與配速的要領,每天下班第一時間就往板橋第二運動場練跑,在這裡我遇到了一些朋友,也開啟了我的訓練之路。

「我要變強變快!以全馬SUB 4為目標。」

在無任何課表、教練的訓練模式下,只知道要勤跑,跑量從原本的100K慢慢地拉高到200、300,還記得為了跑進10K50分,幾乎每天風雨無阻的在板二操場上狂奔著,第一跑道繞52.5圈(半馬)更是家常便飯,也曾瘋狂的吃下30K的甜甜圈,這一切的努力都只為了一償夙願。

「事與願違,一場大雨擊潰鬥志」

訓練的過程難免會遇到下雨,一想起雨天,恐懼感油然而生——那就是今年萬金石馬拉松起跑下雨時的景像,當時不安的腳步與惶恐的心情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歇過,雨水不停的打在身上,意志力與體力早已被這無情的天候擊垮,一路就這樣走跑著,直到終點前幾公里時心情突然沈重的掩面哭泣,我為自己的堅持與執著流下眼淚,卻也為失望的成績感到悲傷。

「化危機為轉機用一雙Y拖發掘更省力的跑感及配速」

期間為了解決雨中跑步腳底的不適、以及緩解足底筋膜炎的痛楚,初次嘗試了Y拖的跑法,藉由它的輕巧、快步頻的特性改善了原本會重踩的毛病,同時也找出了更正確的落腳姿勢並加快步頻來到了183步以上,跑步效率整體獲得提升之後,速度也明顯可以駕馭在理想範圍,無心插柳之下,Y拖儼然成為了我最強大的秘密武器

「突破內心的陰影,克服恐懼就是與之正面對決!」

為了克服賽事中遇到下雨的恐懼感,在10月間趁著下雨的天氣就往河濱跑,而且一跑就是半馬,目的就是要習慣被雨淋的感覺,去程10.5K+回程10.5K的路線要讓自己的身體知道: 一但下雨,你就只能繼續前進,沒有退路.....

噠噠作響的腳步聲在寂靜的雨夜裏顯得格外響亮,風雨中生信心,心中默許著這次台北馬一定要成功拿下SUB4。

激戰2017台北馬拉松,苦練三年總算開花結果

接連的雨中特訓果然在今天的台北馬拉松派上用場,集合的時候在13度的低溫下,天空還飄著細雨,此時此刻的心情彷佛又面臨萬金石起跑時的壓力,不過經過多次大雨訓練的洗禮後,這樣的雨勢對我而言只能算小菜一碟。

於是就在起跑倒數計時聲中跟隨眾人緩緩的前進,前半馬是巿區彎延的道路以及高架橋面,為了閃避擁擠的人群,不得不使點力氣加快腳步前進,就這樣用5分10秒左右的配速完成了21K。

此時體力約剩下剛好一半,足以應付下個半馬,而19K過後就是一連串的河濱道路了,正是我最拿手的路面,因為路面平整的關係,讓我可以維持均速直到35K不掉速,心中掩不住興奮喜極而泣,原來傳說中的30K並非如此可怕啊!

不過,剩下最後的7K身體已感受到疲累,腳踝也不太能施力了,眼見撞牆期似乎快找上門來了,但意志力告訴我絕對不能掉速太多,所以在一股力量的驅使下仍用5分20秒左右的配速堅持下去直到終點。

是的!我不但順利破四了,也順勢把自己的表現推向另一個巔峰。

三年前我的第一場馬拉松只完成了35K,三年後我從35K又重新站了起來!

(34K折返點處)

照片來源:感謝攝影雞網站拍攝者Jacky 以及運動筆記的攝影大師們還有Chun Wu吳大哥,大家辛苦了。

後記:

台北馬的成功歸功於自己在賽前月跑量大膽的拉到300以上,並且勤跑半馬,當半馬可以跑在M配速的心率(感覺不累)的情況下,有氧基礎已經成功的建立起來了,有了半馬基礎,接下來跑在30K自然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35K過後是意志力與肌耐力的考驗,勉強跑下去會出現兩種可能:步兵或受傷。很高興自己最末段能咬住均速並且無傷完賽。
繼續加油!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