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昨日的自己」-2016東吳超馬賽後觀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16/12/28 7,403 次點閱 3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五...四…三…二…一」隨著倒數聲響起,我停下最後衝刺的腳步,結束了2016年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癱倒在彩虹跑道上,經過整整24小時的洗禮,身體雖疲累,心中卻滿溢著歡愉與感恩,久久不能自已。231公里的成績,距離國際標準還有一段距離,卻也突破賽前預先設定的220公里,有些朋友好奇我是怎麼準備的?坦白說,恐怕要讓大家失望了!沒有什麼訣竅或秘密武器,就兩句話激勵著我:「認清目標,自我要求」、「跑過的里程是不會背叛你的」。

賽後補給員們立刻協助冰敷

  231公里的成績,距離國際標準還有一段距離,卻也突破賽前預先設定的220公里,有些朋友好奇我是怎麼準備的?坦白說,恐怕要讓大家失望了!沒有什麼訣竅或秘密武器,就兩句話激勵著我:「認清目標,自我要求」、「跑過的里程是不會背叛你的」。

【合理練習】

  接觸長跑運動十餘年,我向來都不是個勤奮、有計劃的跑者。跑步對我而言是快樂的享受,在運動的過程中,所有的生活壓力與負面能量彷彿隨著汗水揮灑而去;隨之而來的,是身心無比的暢快與自由。跑多了,自然會設定一些目標,對自己有些期許,然而自由慣了的我很少勉強自己,也不愛吃課表菜單,在不影響工作與生活的前提下,利用空檔時間進行訓練,也因此每個月平均的練跑量其實相當有限,不論是以賽代訓或積極備戰全馬,每月里程至多也僅是200公里左右的跑量。

  超級馬拉松的經驗不太多,除了幾次50公里左右的小超馬之外,僅僅跑過兩次12小時賽,以及去年在東吳舉辦的國際超馬24小時賽初體驗。2015年的東吳超馬,在極度缺乏練習準備及帶有腳傷的情況下,硬是跑出了214.6公里的成績,慘烈的戰役也造成身體不小的傷害,阿奇里斯肌腱發炎讓我賽後整整休息了一個月。有此血淋淋的教訓,我明瞭到自己的基礎是如此薄弱得不堪一擊,若想再次面對這樣的挑戰,必然得重新穩穩做好打底的基本工。

  於是從年初開始,便把增加月跑量做為我唯一的訓練目標:逐漸增加練跑距離,並提高練跑頻率。為了充分利用時間進行有效率的練跑,過程中並不刻意降低速度,通常每公里約維持在四分半到五分速之間,終於在七月份將跑量推升至400多公里。原本推想九月份能一舉突破500公里,但因明顯感覺身體累積的疲勞無法恢復,於是改變策略,分別在九月和十月份,進行了三次60至80公里的長距離練習。或許和許多超馬甚至全馬跑者相較,這樣的練習量確實略少,但不與別人相比較而專注在自身的體感,就現階段的自己而言已經盡力了。

2015年與2016年的跑量分析    

  十一月減少訓練量,讓增加訓練而疲憊的身體可以充分休息恢復,並在月初參加兩場全程馬拉松比賽,加入一點速度來做賽前的調整。或許疲勞尚未恢復就急於調整配速,兩場馬拉松後感覺到左小腿的緊繃與疼痛,因此賽前兩週休息得更多,並祈禱這隱隱約約的傷勢不致於影響比賽,總結十一月跑量減到220公里。

【適當配速】

  配速對於成績表現影響甚鉅,如何選擇適切的配速,關鍵則在於對自身能力的了解與掌控,體力的調配(速度的調整)至關重要,前面多賺的里程,一旦跑爆了後面就得加倍奉還的道理,只要跑過長跑的人都很清楚。長達24小時的賽事中,人體畢竟不是機器,疲勞累積造成體力與速度下滑是難免的,但如果過程中可以盡可能的讓速度保持平穩,應可創造最大的效益。去年帶著未知的恐懼第一次參加24小時賽,開賽時戰戰兢兢跑得保守,身體熱開跑順了之後又覺得太慢開始飆速,前12小時跑了118公里,後半場明顯掉速無力,甚至好長一段時間都用走的,只完成了96公里。(前12H:後12H=55%:45%)

  今年多了點經驗跟訓練,賽前設定了220公里為目標里程,扣除掉補給休息、上廁所的時間,只要保持在10km/hr的速度即可達成目標,但考量到自然掉速的可能性,所以決定開賽時以10.5km/hr的配速前進,臨場再視身體狀況調整(可放慢但絕不可加快)。這次比賽中,前八小時維持得還不錯,之後隨著身體疲勞開始出現亂流,速度也跟著往下滑,到十小時後平均速度就正式掉出了10km/hr,最後四小時數次疲勞到覺得跑不下去時,則改以短暫的快步走做為調整。整場比賽期間雖然還是有進帳棚休息了四、五次,跑了廁所拉肚子三次,不過每次都提醒自己不可停留太久,五分鐘之內一定要再重新回到場上。最後統計前12小時跑了122.5公里,後12小時跑了108.5公里。(前12H:後12H=53%:47%)

【絕佳補給】

  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中,光靠人體身上儲存的能量一定不足,以個人此次超馬表現為例,大約會消耗一萬五千大卡左右!要想維持住運動表現,源源不絕的能量供給是不可或缺的。操場繞圈賽的優點,就是補給獲得很方便,跑完一圈400公尺就會經過補給站一次。不過若要如此密集的補給,可就苦了協助跑者的補給員了!而我的補給策略,卻幾乎就是這麼頻繁,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在賽事中不間斷的持續補充能量!會選擇這樣的補給方式原因很簡單,整個運動過程中能量是不斷的被消耗著,如果可以持續攝取能量,避免一次攝取過多造成腸胃道負擔,就能形成一個穩定平衡的最佳補給方式。

  幸好我有補給經驗豐富、且任勞任怨的家人及朋友幫忙打點一切,不只是被動的回應我的需求,更主動觀察我在賽道上的狀況,協助調配供應熱量補充、水分、電解質等等,甚至細微到天氣炎熱時的冰毛巾、冰棒;入夜後的熱湯、熱咖啡,貼心且精準到位的補給,讓我無後顧之憂的持續在場上奔馳奮戰。準備補給品的方向以便於邊跑邊進食、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為考量,因此以流質或糊狀物為主,降低咀嚼及吞嚥的難度,種類上則盡量多樣化,畢竟味覺的轉換也是賽事中提振精神的方式之一啊!

  賽前部分補給品(鮮食水果不在此列)

  為了避免參賽者發生嚴重脫水導致危險,大會嚴格監控每位參賽者的體重變化,賽事前、中、後,每四小時都必須量測一次體重。今年我整體的體重變化可以控制在1.7%之內,甚至在賽事結束時的體重,與賽前相較還多了0.1公斤,過程中也沒任何抽筋、嘔吐等問題,可見這次在補給方面的準備與執行都是相當良好與準確的。

【心態建立】

  超馬是體力的考驗,也是心志的磨練。心志的鍛鍊不僅僅是在訓練或比賽時,更落實在生活處事之中。單單拿24小時不睡覺這件事來說,不曉得有多少人能輕鬆面對甚至甘之如飴?或許我該慶幸因為工作的緣故,對於縱使身心俱疲,仍能專注精神在人命關天的細節上,十幾年的值班經驗帶來的「另類訓練」,讓我對於睡眠剝奪可以不以為意,這大概是我在超馬賽事中的「先天優勢」吧!除此之外,吃苦耐勞的個性、加上不喜歡半途而廢也是影響的關鍵。除了賽前的心理建設,在每次練跑的過程中,也練習與自我對話、自我激勵,讓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艱困中淬煉成長。

【企圖心與正向力】

  對於一個長時間的賽事,客觀評估自身狀況,並分階段設立合理目標,較能按部就班的踏實完成。回想起來,在一步步往前邁進的同時,存在心中價值是什麼對我來說很重要。是強烈求勝的欲望嗎?一旦失去勝利的優勢,會不會因此崩潰?是達成目標的企圖嗎?如果身體狀況不佳,會不會因為進度落後而焦躁沮喪?在我認為,存在心中的那股力量,必須是純粹而正向的,而我選擇的是感恩。我感恩上天賜給我健康的身體可以跑步,感恩家人對我的包容與支持,感恩活動相關單位的籌辦與付出,感恩朋友們與志工的加油打氣,感恩賽道上並肩奮戰夥伴們的相互鼓舞激勵,感恩補給員們辛苦的全程陪伴。連續兩年,我也號召身邊的朋友們,共同將這每一圈感恩的心情化為實際行動,回饋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們。我

堅強的補給團隊 (你看那道光就知道厲害了...XD)

  剛開始接觸跑步的世界時懵懵懂懂,只是傻傻的將它視為發洩精力的體能活動,隨著一哩一哩的里程累積,眼界漸寬,才真正認識到這個豐富的世界,其實是一條人生修練的道路。在超馬的領域,我還是個新手,期待未來隨著經驗累積,能夠獲得更多啟發,每天都能勝過昨日的自己。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