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櫥窗] 城市跑者 FILA bubblerun 3.0

發表於 2013/07/10 9,696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還記得小時候,NBA球星Grant Hill令球迷狂熱的時代,那時推出的FILA Grant Hill系列球鞋曾引領一波FILA風潮,但FILA在跑鞋這塊領域向來未有令人驚豔、創造話題的產品出現,而如今它在大眾心中留下的印象,似乎也僅止於運動流行商品,和專業跑鞋好像搭不太上邊。

本次測試的Bubblerun 3.0(後簡稱Bubblerun)是FILA 2013年的旗艦跑鞋,4,680元的售價在跑鞋市場中算是高價位的鞋款,這雙鞋是否值得期待、能再掀FILA的運動話題呢?就讓我們透過跑鞋櫥窗,一起來瞧瞧吧。
 

基本資料
鞋款名稱 FILA Bubblerun 3.0 
上市時間 2013/6
跑步類型 慢跑鞋
功能性 避震型
重量 241g (US 8.5/26.5cm)
楦寬 D
建議售價 NT$4,680

 

外觀

Bubblerun延續FILA運動流行的風格,亮白中底搭配灰色格紋鞋身,並以亮眼的水藍色點綴,讓整雙鞋看起來十分清爽;略為上揚的圓弧鞋頭,加上前後環繞的類絨布材質,為Bubblerun多了幾分休閒鞋的氣息,即便平時穿牛仔與休閒褲時也很好搭配;Bubblerun有個特別的地方是它來自韓國,是少見made in Korea的跑鞋,在韓國服飾、眼鏡、電視劇風行台灣的當下,這一雙韓製跑鞋也讓筆者在測試前對這雙鞋充滿了好奇心。

 

鞋面與內襯

Bubblerun的鞋身設計很特別,由前後半不同的兩種構造在中足部縫製組合而成。前半部分的鞋身有別於一般柔軟的網布,利用自家的SkinFIT熱貼合技術,將底層的硬質透氣網布與外層格紋網布貼合,如此可省下鞋面的重量,也讓跑鞋更為透氣;鞋頭則採用類絨布的材質包覆,保護腳趾,也維持鞋楦空間。

 

有別於前半部輕薄的鞋面,後半部的鞋身則呈現另一種風格,以合成皮面為主體,鞋跟的類絨布材質則與鞋頭相呼應,可以看到蜂巢格紋的皮面上有許多銀色的反光點和環繞鞋跟的反光線,雖然這好像不是什麼嶄新的科技,原廠還是以bubbleguard稱呼,能反射光線,具有提升夜間跑步安全性的作用。
 

跑鞋前半部僅以單層網布組成,內部並沒有額外的內襯,後半則是內覆類絨布材質,增加穿著的舒適感與穩定性,鞋舌與鞋跟中央則選用較光滑的羽狀網布,增加穿脫的便利性;鞋墊與鞋底的搭配也有文章,使用雷射沖雕透氣鞋墊搭配TPU透氣碟,透氣碟的開孔穿過中底,和鞋墊的孔洞連成一氣,提升跑鞋的散熱效果。

 

中底構造

和大多數鞋廠的旗艦跑鞋一樣,Bubblerun著重的是慢跑時的保護與舒適,所以中底的厚度較厚,後腳跟3.5cm,前腳掌2cm,落差1.5cm的中底平台,具有良好的緩衝效果,但相對的也容易引導跑者使用腳跟著地。
 

看似由單一材料組成的中底,其實是雙層的複合材質,原廠稱作duflex,以一體成形的IP(Injected phylon)中底為主體、混入PU(Polyurethane)成為複合材質,目的是希望同時達到避震與輕量的訴求,而Bubblerun的中底也僅止於材料的操作,並沒有避震片、氣墊、中足架橋、吸震膠等結構,特殊的設計,和一般旗艦款跑鞋繁雜的科技搭配也大異其趣。

 

大底配置

造型特殊的大底,可以看到大底的實際觸地面積很小,由32個點狀接觸面組成,中央的橢圓開孔碟盤即為前述的TPU透氣碟,和前腳掌的開孔組成FLOW動能引導系統,台灣原廠僅說明了FLOW具有引導熱氣排出跑鞋的作用,但之所以叫”動能引導系統”,是因為FLOW能幫助跑者在腳跟落地後,能更流暢地轉換到前腳掌離地。
 

Bubblerun是一雙避震型的跑鞋,大部分選用避震跑鞋的跑者多是正常內旋或內旋不足的步態,也就是會由雙腳外緣先觸地,再滾動到拇指離地。可以看到Bubblerun前腳掌即是以這樣的概念來設計,外緣的觸地面積較大,分散腳落地時的壓力;而拇指球下方也有對應的點狀鞋底,提供推進時的支撐。

由於中底較厚,若沒有適當的溝紋設計,鞋底的靈活度一定會受到影響,Bubblerun以點狀鞋底縮小大底面積,不僅減輕鞋重,也讓大底之間存有多溝紋,鞋底將更容易彎折,腳掌的運動也能更為流暢,是個聰明的設計。
 

考量初學跑者大多以後腳跟先著地,Bubblerun也特別強化了鞋跟的支撐與轉換效率,除了鞋跟最後緣加大接觸面積以分散衝擊,也在中央多配置了支撐點(紅色),讓腳落地後能有更好的支撐與避震效果。腳跟後緣的鞋底也採用圓弧狀設計,讓腳跟觸地後轉換到中足的過程能更流暢,以減少對雙腿的衝擊。

 

實測

Bubblerun的楦頭較窄,筆者需選擇大半號的尺寸才合腳;鞋面前半部的熱貼合單層網布雖然輕薄,但包覆性顯得有些不足,較硬的網布材質容易產生多餘皺摺,貼合與舒適性表現平平,腳跟的包覆倒是不錯,厚度剛好,與腳踝骨的凹凸搭配也很到位;大面積的鞋舌相當舒適,和後半鞋身上緣交疊覆蓋著腳背,固定性佳,不容易滑動。

鞋底的厚度感覺很明顯,穿著走路和施加體重微微墊腳時,可以感受到中底軟中帶Q的反應:點狀鞋底隨步伐支撐的感受相當有趣,配合中底的壓縮,還真的有幾分在泡泡(Bubble)上跑步的感覺。

做了些姿勢操練,Bubblerun中底的反應較偏緩衝、而不是回彈的類型,但也不至於太過塌軟,但筆者的體重較輕,若是體重稍重的跑者,可能會覺得鞋底的支撐略有不足。

 

點狀的Bubble跑感

做些短距離的輕快跑,點狀大底雖然面積不大,但隨著腳落地、向前滾動、彈離地面,分布的位置恰到好處,提供相應的緩衝與支撐。原本對單一結構中底的穩定性有些疑慮,但快跑起來並沒有特別不穩,只不過畢竟中底較厚且稍軟,步伐轉換之間仍有些側向搖晃。

Bubblerun的跑感相當好玩,順著腳掌滾動,點狀大底相應支撐與回彈,有如泡泡膨脹、壓縮、彈起的感受相應而來,這雙鞋的命名還真是恰如其分呢!若你習慣路跑鞋直率清晰的跑感、或傳統慢跑鞋沉穩踏實的感受,Bubblerun靈巧滾動的特殊感覺,會是一個新的體驗。

良好的散熱效果是這雙鞋主打的特色之一,筆者幾次測試都是在大熱天下進行,Bubblerun的散熱性確實不錯,輕薄的鞋面、搭配TPU散熱碟與鞋底散熱孔,讓雙腳完全不覺悶熱,雖然說不上如風透入般的涼爽,但一般的熱天練跑應是不成問題。

 

難免成為Heel Striker

在路跑測試的過程中,筆者就有感受到較厚的中底與偏大的前後落差,會引導跑者以腳跟著地,儘管筆者平時習慣以中足偏前腳掌落地,鞋跟僅有輕微吃到邊;但穿著Bubblerun路跑幾次後,回去檢查鞋底磨損時,發現磨損位置有後移的狀況,如果你平時就是以腳跟著地的跑者,穿Bubblerun跑步時,鞋跟的避震應能貼切地提供避震與支撐,但若你是個以中前足著地的跑者、跑步時身體重心較為偏前,那Bubblerun可能會讓你覺得步伐之間多了一點遲滯,就是因為鞋跟較厚、會先吃到地面的關係。

跑經柏油路面、城市人行道的高低起伏、水泥地、偶爾來點草地,Bubblerun軟中帶Q的靈活中底很適合在都市中穿梭慢跑,能因應不同的路面變化提供足夠的避震與保護,時尚的外型,也能讓你穿著休閒服或牛仔褲搭配,下了班、忙碌的空檔,換上跑服,就能隨處而跑。

 

總結

FILA Bubblerun 3.0,轉眼間也已邁入第三個世代,或許是過往FILA主打運動時尚的關係,跑鞋在跑者心目中並沒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搭上台灣興起的跑步熱,此次Bubblerun 3.0的到來,似乎也是喚起跑者重新注意FILA的第一步,就像過往蔚為風潮的Grant Hill系列鞋款一般。

和大多數的旗艦跑鞋不同,特殊的熱貼合鞋身,減輕了跑鞋重量,讓這雙高階避震鞋款擁有241g的羽量身材,跑起來不若傳統慢跑鞋般沉重,搭載FLOW動能引導系統與點狀大底的Bubblerun,反而有種靈活的滾動感。

Bubblerun是一雙均衡的休閒跑鞋,效率與速度不是它的強項,流行與舒適才是它的風格,如果你是一位city runner,可以試試這雙FILA的旗艦跑鞋,讓整個城市,都是你的田徑場。

 

跑鞋櫥窗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