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專訪】共融共榮!曾經的國手搖籃復活 臺北市立啟明學校柔道社 2.0 正式啟動

發表於 2023/07/07 11,847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張惠萍校長(圖右一)與姜義村教授(圖右三)、王沁芳教授(圖左一)等人聯手打造全新的北啟明柔道社2.0。
(圖 / 張惠萍校長提供)


柔道既是一門競技,更是一門學習信任的藝術與哲學,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透過融合教學的方式,將「自他共榮」柔道核心精神詮釋的淋漓盡致。曾引領無數的視障生在黑暗中透過雙手的觸覺,在摔與被摔之間摸索著柔道技術以保護自己,也曾經是臺灣身心障礙柔道國手的培訓搖籃,走過倒社危機到如今成為區域身心障礙柔道發展據點後,促成這一切的關鍵人物之一,現任臺北市立啟明學校張惠萍校長對於新生的北啟明柔道教室又將有什麼樣的展望呢?

   從輝煌到面臨倒社危機

在談北啟明柔道社的轉變前,讓我們先來聊聊它的輝煌歷史,從第八屆畢業生林德昌奪得1992年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視障柔道銅牌,到金曲歌王蕭煌奇曾代表台灣參加亞帕運、帕運及世界盲人運動會,並於2002年釜山亞帕運榮獲柔道銅牌。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擁有如此輝煌的經歷的柔道社變得乏人問津呢?對此,張惠萍校長表示這其實是跟融合教育的推動有一些關聯。


金曲歌王蕭煌奇是北啟明校友,亦曾是帕運柔道國手。(圖/張惠萍校長提供)


「融合教育的推動,這是一個因素,比較輕度障礙的視障生,基本上就會被鼓勵到一般學校去融合、去就學,然後留下來的就會是比較重度、跟極重度身心障礙的孩子。因他們先天的條件,讓家長會比較擔心小朋友可能不太適合從事這種比較激烈性的運動。」張惠萍校長接著說道,「再加上孩子可能對於柔道也有錯誤的一些迷思,然後就會膽怯參與,所以人數就慢慢地萎縮,而不斷萎縮的狀態持續到 108 學年度時,學務處認為真的是沒有學生要選這個社,所以進而就將它關掉。」


   貴人相助,柔道場重生的契機

「校長啊,怎麼沒有學弟妹想要練柔道?」蕭煌奇的這個疑問,讓去年甫上任的張校長一直放在心上,且常常在走動校園時,看到體育老師就只是單純帶孩子在那牆面上掛著「武德」牌匾的柔道場上拉筋、伸展,並看著學校的史料中回顧柔道社的輝煌歷史,就這樣「柔道社能不能重啟?」的想法油然而生。


翻修前的台北啟明柔道場。(圖/張惠萍校長提供)


「很巧的是,我覺得人一旦有這樣的一個信念,或者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好像各方的力量就會就會來協助你、幫忙你。」張校長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適應體育發展中心的啟用並在該場合遇到了此次重啟計畫的「貴人」之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姜義村教授,並在交流中提到了「區域性的柔道計畫」,「我知道你們學校有柔道場,那我們現在在推融合嘛。」張校長聽到「融合」的關鍵字便開玩笑地說,「你還講融合,融合就是我們學校最慘痛的一個歷程,就是因為融合,我們學生數都一直降,降到都已經快沒有生員,我們都快要關校了、廢校了。」


姜教授則趕緊緩頰,「沒有啦,沒有啦。我們來想想看怎麼樣再把普生找到這個學校,透過普特融合的教學機會,重新啟用柔道場並且創造出更重要的價值,未來也許還有機會能夠培植優秀的柔道選手,會不會有像蕭煌奇這樣第二個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姜教授也想盡辦法讓它付諸實現,「在查找了相關的文獻後發現,柔道算是運動人口相對少的項目,但它卻有帕運這個最高運動殿堂的指標,那有沒有這個可能,讓我們分成兩個方向來努力看看。」首先是普及化,「讓孩子們對柔道產生興趣,然後豐富他的生活經驗。」再來就是從這個普及化過程中,選拔出一些對柔道有興趣且有天賦的學員,進而培育他們走向競技的最高殿堂,「就這樣慢慢勾勒出我們的夢想。」張校長如此說道。


而聽到啟明學校要重啟柔道場的消息,中華民國柔道總會的呂美儀特助二話不說,直接捐助全新的柔道墊給學校使用,張校長對此感謝地說:「如果沒有他們幫忙,我可能就要先去募捐,再來可能要去和教育局爭取經費,但我們學生數不多的情況下,順位就不會太前面,就會延宕計畫的進行到明年甚至到後年,所以很感謝呂特助他們慷慨解囊。」


獲得柔道總會贊助全新柔道墊後翻新的柔道場。(圖/張惠萍校長提供)


   一步一腳印實踐的勇氣

時間來到111學年度下學期初,姜教授協同臺北市立大學柔道專長的王沁芳教授一同來拜訪北啟明談一個區域性的計畫,「姜教授真的很有實踐力,那時候講完了之後,他就是要去履行這個承諾。」張校長接著表示在談論的過程中,姜教授再度提到普特融合的概念。「我覺得可行,臺北市立啟明學校是一個學區學校,附近有三玉國小然後天母國中、臺北市立特殊教育學校、蘭雅國中、北市大,還有美橋、日僑學校,那我們就把這些學校串起來,起先我們如果說要來做這件事,要普特融合的話,那我們就先來擬一個招生的簡章也好啊,或者看怎麼樣做,那時候大家就一直在腦力激盪。」張惠萍校長表示。

經過一番激盪後討論逐漸聚焦,「先讓北市大的沁芳老師帶著這個北市大的柔道隊的學生先進到我們的體育課來,讓我們的孩子先認識何謂柔道,然後再循序漸進地知道護身倒法,為期 4 週的課程開啟了孩子對於柔道學習的興趣。


啟明學校體育老師章金德為北市大學生們進行事前授課。(圖/張惠萍校長提供)


由於啟明學校目前的學生很多不只是視障,甚至伴隨著多重障礙如腦麻、自閉症甚至罕見疾病等等,差異性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在張校長特別提醒了姜教授和北市大王教授會有這樣的狀況後,由啟明學校體育老師章金德先行為北市大柔道隊授課,透過特殊道具讓柔道隊選手親身體驗視障者可能會遭遇的狀況藉此令他們感同身受視障者眼中的世界,再針對個別化教育計畫 (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中每一位特教生的基本資料、醫療史以及能力概況等等去做客製化的訓練。且因為盲生無法透過眼睛來模擬相關動作,需要透過聽覺及觸覺來學習,因此在訓練指令上就必須更加明確且細膩,「有個前提就必須要先建立起來,事實上孩子是要去摸你的肢體,知道什麼叫做半蹲、什麼叫做轉身、什麼叫做匍匐前進,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先告知他,說老師會先做這個動作,『我會先允許你來觸摸我的身體,那你摸了之後,請你跟老師做一樣的動作。』再來就是因為他沒辦法看到一氣呵成的動作示範,所以每個簡單的動作都要把它拆解,直到他們每個步驟都理解了之後,才能將他們連結起來形成完整動作。」有了這樣的教學後,柔道隊的選手們在未來的教學上更加得心應手,這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


6 月 16 日啟明學校舉行柔道四週課程成果發表記者會後,北市大柔道隊也給予相當正面的回饋:「如果不是你們,我們不會認識這些視障生,如果不是你們,我們也不會知道如何進行教學」。在柔道隊中有具備師培資格且朝向特教老師努力的選手,經過這次的融合教育實習後表示 : 「如果沒有校長給我們這樣的機會,我們也不知道原來在視障的適應體育,他的教法是要採步驟性、工作分析性的方式。


北市大學生引導盲生練習柔道護身倒法。(圖/張惠萍校長提供)


校長、教授與選手們在看到學生們在這個柔道學習的過程當中產生了興趣,因此有了進一步的共識出現:「下個學年度要不要乾脆開一個課後柔道社,將這些附近學校的孩子納進來。」和原先只想開在暑假的體驗營不同,「體驗營只有一次性的效果,但這並不能實現我們的夢想 — 普及化後進而競技化,且辦在暑假的話也會有太多競爭性,我們會變成都在搶學生,因此決定轉換一個方式。」


   不侷限地區,遠大目標放眼全國

凝聚了共識之後,112 學年度第一學期,課後柔道社團將正式成立,本社團以臺北啟明學校為據點,招募周遭鄰近學校並融合視障學生共同參與,實現普特融合的精神。張惠萍校長表示:「如果這個點成功了,或許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模式遍地開花到其他的行政區,就會有其他學校來設立這樣的區域性計劃,若台北市成功拓展了,就可以擴及到國立學校去全台各地區,所以這個是我們最遠端的夢想和目標。」


曾因融合教育導致柔道社面臨倒社危機,如今逆向思考,利用反向融合的方式開啟了重啟柔道社的一道曙光。張校長在訪談中也提到,「我覺得教育有各種可能,只要不要限縮自己,不要侷限自己,不要自己活在那個框架裡頭,我覺得教育有任何的可能。」北啟明柔道社的復活過程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不只嘉惠了鄰近區域渴望學習柔道的孩子們,進而發揮柔道「自他共榮」的精神,期盼能讓全國各地的盲生們一起看見新「視」界。





責任編輯:Trista

圖片來源:張惠萍校長

*更多適應體育資訊,盡在運動筆記

適應體育發展中心致力於校園適應體育的推廣,透過建置適應體育教材和影片等教學資源,並舉辦研習、競賽等相關活動,提升特殊需求學生的校園體育參與。



看更多身心障礙運動推廣主題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