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費德勒:王者之路》為何他能成為你我心中優雅、和善又滿懷熱情的「費神」?

發表於 2021/09/14 11,595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上帝派喬丹去打籃球,自己則化身為費德勒。

22 年職業生涯、20 座大滿貫,

超過 1000 場勝利,稱霸世界第一寶座 310 週,

2021 年,在超過 400 天的休息之後,年近 40 的費德勒再度踏上法網紅土、溫布頓草地,

以凌厲的每一分攻勢向世界宣告:「費神」的歷史仍在持續!


本書是一部獨一無二、全面完整的費德勒傳記,涵蓋費德勒職業生涯的最新發展,由《紐約時報》頂尖網球記者克拉瑞撰述。他從費德勒初崛起時便開始追蹤,至今進行超過 20 次的深入訪談,對於費德勒的成長轉變、訓練方式、球技特點,都提供了最專業、詳實的深入剖析。

克拉瑞以極具故事性的文筆,寫下費德勒一路上不為人知的點滴與努力,並帶領讀者一步步親臨費德勒從狂放不羈的青少年選手到優雅的網球天王,邁向顛峰的漫長道路。現在來聽克拉瑞娓娓道來......



這些年來,我採訪費德勒的地方已遍佈六個洲;二十多年來替《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訪問他超過二十次。我和費德勒曾在許多不同的地方碰面:私人飛機、溫布頓球場後場、時代廣場、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餐廳、巴黎克里雍大飯店(Hôtelde Crillon)的套房。那間套房坐擁好到誇張的視野、望出去便是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我在那兒訪問費德勒時,他未來的太太米爾卡正在試穿時尚名牌服裝。

費德勒和我碰過的大部分頂尖運動員有個很不一樣的習慣。他習慣先問候你,而且絕不只是敷衍客套而已:費德勒會問你一路上的旅程、你對這場賽事、這個國家和這些人的看法。

費德勒的前教練 保羅・安納孔(Paul Annacone)曾告訴我:「羅傑是個很有趣的人,因為他就像個好奇寶寶。」

費德勒和的大部分頂尖運動員有個很不一樣的習慣。他習慣先問候你,而且絕不只是敷衍客套而已。圖為他優雅揮拍的片刻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


我們一家五口從二○一二年起遊歷世界各地,學年開始的三個月以來,我的孩子們陸續在祕魯、智利和阿根廷就學。

費德勒想聽聽旅程精采的部分,百內國家公園(Torres del Paine)、智利奇洛埃島(Chiloé Island)與祕魯的阿雷基帕(Arequipa),不過他最感興趣的是學校教育、我三個孩子的反應、以及這樣的求學方式對孩子們有何益處。費德勒的反應其實也暗示了他打算盡可能把家人帶在身邊、和他一起南征北討,以及他希望孩子們能成為他生活的日常、一路共同欣賞這大千世界。

費德勒說:「我們還滿像回頭客的,會重複造訪許多城市和錦標賽事。在世界各地我們都交到許多朋友。就像到哪都是家。我現在還滿容易有這種感覺的,特別是現在和孩子待在一起。我希望替孩子們營造出這種『到哪都是家』的感覺,無論我們一家人走到哪,我希望他們都能很自在。」

費德勒的好奇心—不管是出於禮貌、還是打從心底真的好奇—往往讓訪談過程多了日常對話,而不只是照本宣科的訪問。這雖非費德勒刻意為之,卻往往能不經意讓訪談氣氛更為融洽、少了嚴肅感。費德勒的好奇心尤能在他身上平添出一股「不凡中的平凡」氣息,而這便是費德勒精心營造的氛圍。眾星拱月的費德勒能游刃有餘地面對台下眾人的擁戴(他練習太多次了),但他常強調自己其實更喜歡和人面對面接觸、互動。這樣的特質可能是繼承自他的母親麗奈特(Lynette)。當有人聽到麗奈特的姓,或是店員看到她信用卡上的姓名欄時,若問她是否和那個費德勒有什麼親戚關係,麗奈特都會直接表明身分。但隨即迅速轉移焦點,問對方有沒有孩子。

費德勒的手向車窗外比來比去,用他獨特、帶有鼻音的低沉嗓音說道:「你看這個,聽聽那個!我們有警察護衛,根本蛇行在人群中耶!我很少碰到這種場面。」

我說:「那就奇了!我以為你常碰到這樣的情況。」

他說:「謝天謝地,其實很少。我真的覺得身為網球選手的我是個幸福的普通人。因為網球選手往往一言一行都眾目睽睽,要四處跑、面對現場觀眾。有什麼評論馬上就會收到。馬上就知道你表現得好或不好。我跟你說,這有點像音樂家,而且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就算打得很爛也沒關係,包包收一收,回去繼續加油。至少知道自己有努力的目標。如果打得很好,就會更有信心和動力,鼓舞自己繼續向前。這樣的日子真的很幸福。不過你也知道,有時候難免不順,因為舟車勞頓真的滿辛苦的。但有一天我在想,我十年前打到世界排名前十,十年後的現在我還在過這樣的日子。想一想都覺得很像靈魂出竅,簡直難以相信這是現實。我覺得自己何其有幸,我猜這也是我想再打久一點的原因之一吧!因為一旦退休後,就再也不會有這些體驗了。」

就連費德勒本人也沒料到一件事:在高掛球拍、告別網壇以前,他還能打得那麼好。

在阿根廷的這個晚上,費德勒已經三十一歲了。費德勒的偶像 皮特・山普拉斯(Pete Sampras)正是在這個年紀、在二○○二年的美國網球公開賽(United States Open)拿到了當時史無前例的第十四座大滿貫男單冠軍。這場比賽是山普拉斯生涯的最後一場巡迴賽,要不是他又過了整整一年才正式宣佈退休,那場決賽根本可算是運動史上的終極再見全壘打了。

費德勒另一個兒時偶像、網球英雄 史蒂芬・艾伯格(Stefan Edberg)則是在三十歲那年退休。

費德勒(左)的偶像是皮特・山普拉斯(右)。圖為兩人在法國巴黎銀行大師賽
(圖片來源:
Przegląd Sportowy


當時,大部分的專家和球迷都以為費德勒已來到職業生涯的尾聲,有這樣的想法倒也無可厚非。但人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費德勒事實上還離生涯後期很遠,他根本還在職業生涯的中段而已。二○二○年後,他還會繼續挺進各項賽事,而和他同時代的網球選手則紛紛往商場、賽事評論或教練界發展,指導比費德勒還要年輕的對手。

安納孔陪著山普拉斯度過二○○一年和二○○二年最後幾個賽季,他看出山普拉斯明顯被壓力和煩心瑣事給操壞了。安納孔擔任過山普拉斯和費德勒的教練,他曾說:「皮特已經受夠那種四處奔波的日子了,但羅傑截然不同。東征西討耗盡了皮特的精力,但對羅傑來說卻是充電。」

有一次,安納孔和費德勒一起到上海打國際男子職業網球協會(ATP)錦標賽。抵達後的第二天,在費德勒的飯店套房內,安納孔和團隊其他成員圍著一張桌子正在聊天時,突然有人敲門。是個中國女人。

費德勒向大家宣布他的中文老師到了。

安納孔告訴我:「羅傑當時說:『她以後每天都會來這裡大概半個小時,我們就試著東學一點、西學一點中文單字,這樣我們可以懂點中文。』我就說:『小子,原來我不會說英文呀。』羅傑說:『不不不,這很好玩的!』他是真的很愛。他想學一些中文句子,這樣他就可以用中文對粉絲們說謝謝。不過我們這群夥伴在學中文、試著唸對發音時,羅傑在旁邊光是用聽的就要抓狂了。他能欣然接受四處征戰比賽的方方面面,而大部分人做不到。」

費德勒的這個特質應該是來自他的身上。他的父親是瑞士人,母親是南非人。費德勒第一次到南非時才三個月大,童年時期也會定期拜訪南非。山普拉斯只會說英語。費德勒則會說法語、英語、德語和瑞士德語,多虧了來自南非的母親,他懂不少南非語。也多虧了前教練 彼得・隆格倫(Peter Lundgren),費德勒還會說很多瑞典語髒話。

費德勒是個在邊境城市巴塞爾(Basel)長大的瑞士人,故小小年紀便習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切換自如、適應良好。但一個人在某種生活方式下成長,並不代表他就能欣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身為網球天王的費德勒之所以能夠擁抱紛繁的生活,部分是因為身為冠軍的職業需要。但二○一二年那晚,羅傑在阿根廷的車上興奮得飄飄然,因為他意識到他在溫布頓和羅蘭加洛斯球場(Roland Garros)所投注的心力,已為他創造出超乎想像的廣大影響力。

費德勒說:「大家都好熱情!南美這邊的粉絲激動到崩潰的人數是我看過最多的。他們又哭又顫抖,而且不是用那種肅然起敬的方式望著我。他們真的好開心,連他們自己都不敢相信能見到我。類似情況之前雖然也碰過,但很少見。然後在這裡。至少有二十個人一起衝上來抱我、親我,就連有機會碰我一下都會開心到不行。」

費德勒(左)是個在邊境城市巴塞爾(Basel)長大的瑞士人。圖為費德勒與貝琳達·本契奇(右)在 2019 年霍普曼盃奪冠
(圖片來源:@rogerfederer


車窗外的阿根廷粉絲們朝著座車又推又擠,但費德勒並未因此卻步。相反地,他湊上前、貼得離車窗近些。

我問費德勒他知道英文單字「jaded」(膩煩、倦怠)的意思嗎?

費德勒說:「大概懂吧。」語氣有些遲疑。

我說:「這個詞在法文裡是『blasé』(司空見慣、倦怠)的意思。就是說你什麼都體驗過了、再也沒有什麼事能激起從前那份熱誠。想像一下比約・博格(Björn Borg)坐在車上揮別美網,再也不回頭的感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博格當時只有二十五歲。

費德勒低頭沉思片刻。

他告訴我:「這種感覺來得很快。有一天你會突然覺得:『好,我受夠了。我再也不想做了。一切都讓我覺得好累。』說真的,我透過合理的行程安排、空出玩樂時間、以及做些適當的改變,就是為了避免這種倦怠發生。就像你說的,如果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不管是什麼事情—你就會厭倦、疲乏。這跟你有多不凡的生活沒什麼關係。所以我想,這些旅程、合宜的練習與訓練計畫、美好的假期、或是連續挺過幾場精采的錦標賽,我是從各式各樣活動的混搭中汲取靈感和能量。這其實還滿容易的。」

看著眼前年紀已三字頭,卻仍神采奕奕、雄心勃勃的費德勒,他的好狀態出乎人意料之外,網球史上堪稱前無古人。我意識到費德勒之所以能保持極佳狀態,其實有賴於深謀遠慮的先見之明。這實在大有意趣。儘管肩上壓力重重,費德勒仍能從容不迫、與人為善,這是因為他很了解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所有情況。如此,他才能避免落入潛藏的困境,以免稍有不慎就澆熄了滿腔熱情。

總的來說,其實費德勒的網球生涯,也是在如此苦心孤詣的經營下養成的。


責任編輯:Joanna

資料來源:《費德勒:王者之路》,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夫.克拉瑞 Christopher Clarey

當今最權威的網球記者之一,《紐約時報》資深體育記者、網球作家、ESPN專欄作者。2008年榮獲國際網球名人堂(International Tennis Hall of Fame)的尤金・史考特獎(Eugene L. Scott Award)、2017年榮獲艾倫・特倫戈夫優秀網球記者獎(Alan Trengove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ennis Journalism)。


*運動好書,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