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深度共融】完賽馬拉松賽事的方式 比你想得更多元共融

發表於 2024/06/27 2,996 次點閱 1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2022 年對臺灣跑界是特別的一年,為了與世界各大國際馬拉松接軌,繼高雄富邦馬拉松首創輪椅組後,有著年終期末考稱的臺北馬拉松也首度邀請輪椅選手參與,共同實踐運動平權。

今年的萬金石馬拉松更是開啟新紀元,自 2015 年開設視障組後,首度讓視障選手化身為配速列車長,打造「共融配速列車」,展現 10 年來最動人的蛻變與成長。面對未來完賽馬拉松賽事的方式,勢必將變得愈發多元共融。


未來完賽馬拉松賽事的方式,勢必將變得愈發多元共融。(圖|高雄富邦馬拉松/陳怡如)

目錄

  • 向世界六大馬看齊 多元共融的國際身障組別

  • 臺灣馬拉松賽事主辦方 以開放的心學習與成長

→ 2022 高雄富邦馬拉松首創半馬輪椅組

→ 2022 臺北馬拉松邀請輪椅選手辦理示範賽

2024 萬金石馬拉松首創共融配速列車

  • 更精準的賽事規劃與設計 營造更友善的賽事環境

→ 分時/分區起跑之規劃

→ 賽事指引

→ 補給站

→ 賽道規劃與其他硬體設備

  • 我們其實沒問題 身障選手想給主辦方的一席話


向世界六大馬看齊 多元共融的國際身障組別

隨著路跑風氣的興起,馬拉松賽事在臺灣不僅數量多、密度高,套句玩笑話:「在這片土地上不愁沒有路跑可報名。」然而,這句話卻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並非每位愛好運動或跑步的朋友都可以隨心所欲參與賽事。

或許曾在賽道上看見有陪跑員相伴的視障選手;跟著跑者們一起奔跑的輪椅選手;以及,小比媽媽推著小比共同完成一場又一場賽事的身影,這些都是馬拉松賽事的融合風景。不過,相較於場上零星的畫面,國外賽事除了有獨立的輪椅組、視障組外,還有手搖車組、智能障礙組、器官移植組,甚至是依照帕運級別劃分的帕拉田徑組,讓馬拉賽道好比嘉年華會般繽紛閃耀。


波士頓馬拉松專業多元共融組別,包含帕拉田徑組等。(圖|Boston Marathon


說起國外賽事,自然得向全世界跑者崇拜的六大馬看齊,從下表不難發現——競速輪椅組已是賽事標配,尤其是波士頓馬拉松已有近 50 年的冠軍紀錄,其中最年輕的東京馬拉松更是於創辦年便設置輪椅組與視障組,爾後陸續就智能障礙、器官移植等多元面向,向具備特殊需求的跑者們展開雙臂。


本表排序依照設置競速輪椅組的年分先後(整理|歐詠芝)
資料來源:迷你倫敦馬輪椅組、紐約馬手搖車組、東京馬器官移植組。

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六星跑者獎牌。(圖|worldmarathonmajors)


除了較常見的輪椅組之外,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與紐約馬拉松也都設有手搖車組,可以運用更多元的運動輔具徜徉於賽道上。倫敦馬拉松專為 4-17 歲兒少族群所舉辦的迷你馬,其中亦設有輪椅組,讓輪椅族可以更早跑上賽道。

雙人團隊(DUO TEAM)的數量雖然相對少,共同參加波士頓馬拉松高達 34 次的 Hoyt 父子檔,卻讓人難以忘懷。也有不乏賽事開始跳脫二元性別,讓參賽者可以選擇以「非二元性別(Non-Binary)」參賽。以上諸多賽事規劃,都可以感受到致力多元共融的用心。


芝加哥馬拉松手搖車組。(圖|Bank of America Chicago Marathon


有無增設組別的差異在於,以波馬 2021 年開創帕拉田徑組為例,乃是第一個為帕拉選手設置獎項與獎金的大型馬拉松賽事,不但為菁英選手提供舞台,也為有抱負的運動員提供相互競爭、成長的機會,更重要的是 —— 鼓勵對於運動懷抱熱情的人們,又或者單純讓人們有機會跨出家門、參與盛事,這些都是別具意義的行動。


延伸閱讀:【話題】倫敦馬拉松創舉!輪椅組獎金同一般組 腦麻跑友靠腦性麻痺競速車完成全馬


臺灣馬拉松賽事主辦方 以開放的心學習與成長

事實上,臺灣馬拉松賽事不僅數量增多,品質也逐步提升,繼萬金石馬拉松於 2023 年成為首場金標籤賽事後,2024 年初臺北馬也躋身金標籤賽事之列。身為臺灣指標性賽事,除了持續把關菁英選手、賽道丈量、道路管制、醫療等賽事規格外,「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與「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也是共同朝向的目標,特別是 SDGs 中的「減少不平等」與運動平權的呼籲不謀而合,以下細說臺灣三大馬的進步與成長。


   2022 高雄富邦馬拉松首創半馬輪椅組

2022 年,高雄富邦馬拉松率先增設「輪椅半馬組」,能在沒有其他賽事借鏡的情況下達成這項突破,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局長侯尊堯謙遜地表示:「感謝姜義村與潘倩玉兩位老師提供專業的建議,讓賽道規劃、補給站等細節能趨於完善。」正式比賽前,主辦方曾邀請運動輪椅組的菁英選手進行測試賽,藉此了解他們的運動需求;空間規劃上,則是安排特定區域讓輪椅選手放置輔具與設備,賽道全程的坡道與轉彎處,也都以輪椅使用者的需求去評估,像是坡度是否太大,以及考量輪椅的迴轉半徑來設置轉彎處的預留空間。

此外,2023 年新增競速輪椅組,侯局長強調:「因為競速輪椅的速度快,安全考量尤為重要。」主辦方特別安排競速輪椅選手提早就位、優先起跑,除了可以避免起跑時的擁擠壓力外,競速輪椅選手也可以更早進補給站、領取補給,避免進補給站時的壅塞。另外,在運動輪椅組的補給品領取上,也貼心地將補給品裝袋並由專人協助掛在輪椅上,讓輪椅選手更方便使用。


2023 高雄富邦馬拉松運動輪椅組出發。(圖|運動筆記)

近兩年的視障選手與輪椅選手參賽人數(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提供)


侯局長認為,無論是視障組、運動輪椅組或是競速輪椅組等創舉,最大的目的在於宣傳有此專屬於視障選手與輪椅選手的組別,鼓勵更多愛好運動的朋友一齊共襄盛舉。主辦方也會透過與民間合作,像是中華視障路跑協會的響應,從數據上亦可看出人數逐步增加,推廣有所成效。

秉持一貫的運動平權理念,侯局長期盼未來可多透過 3.5K 休閒組,鼓勵更多族群參與高雄富邦馬拉松,像是心智障礙者或是本來離運動較遠的族群,讓他們發現跑馬拉松其實可以這般親近。侯局長也預告為了讓高雄富邦馬拉松迎向更多族群,現正規劃新的賽道,未來朝將競速輪椅組升級為 42 公里組邁進,滿足每一位選手暢快奔跑的渴望


侯局長期盼未來可多透過 3.5K 休閒組,鼓勵更多族群參與高雄富邦馬拉松。(圖|運動筆記)


    2022 臺北馬拉松邀請輪椅選手辦理示範賽

自 1986 年開始舉辦的臺北馬拉松,早在 2002 年便設有視障組,基於安全第一的考量,每位視障選手都會配置 4~5 名陪跑員予以協助。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王泓翔說明:「除了大會報名禮、完賽禮外,我們也提供視障選手專屬休息帳,且在進補給站時,會由經訓練的志工提供特別協助。」


2023 臺北馬拉松視障選手專屬休息帳。(圖|臺北市政府)


隨著 2022 年展開輪椅選手的邀請賽,主辦方特別開設 20 堂賽前訓練課程,賽前訓練課從原有的室內肌力訓練、體適能指導,也增添了室外輪椅技術課程。「除了透過訓練課程更加理解輪椅選手的需求外,臺北市也透過『身心障礙者巡迴運動輔導團』延伸運動平權的關懷至各個行政區,同時達到溝通交流之作用。」


自 1986 年開始舉辦的臺北馬拉松,早在 2002 年便設有視障組。(圖|臺北馬拉松)


雖然近兩年是先採輪椅組示範賽,但各處細節也很講究。首先,賽前會邀請輪椅選手實際測試賽道,尤其是中山與麥帥兩座陸橋,會請轄區分局封路測試。其次,會場內設有輪椅維修站,且 21K 賽道全程皆有無障礙廁所,確保輪椅選手的安全與舒適性。最後,除了輪椅組提前 5 分鐘起跑外,為了無法如期完賽者所準備的墊後車也加開復康巴士,讓所有選手皆無後顧之憂。

賽前會邀請輪椅選手實際測試賽道,尤其是中山與麥帥兩座陸橋,會請轄區分局封路測試。(圖|臺北馬拉松)

在這兩年謹慎地透過邀請賽更認識輪椅選手的需求之下,今年年底的臺北馬拉松將正式增設輪椅組,讓更多輪椅使用者可以酣暢地奔跑在這座既新穎又富歷史感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臺北市體育局自 2022 年開始試辦「休閒運動輔具借用計畫」,配合各大運動中心推廣多元運動項目,相信不久的將來,也將有更多樣的運動輔具登上臺北馬拉松的賽道。

    2024 萬金石馬拉松首創共融配速列車

2003 年承辦全國運動會的機緣下,當時還僅有金山到萬里路段的萬金石馬拉松前身誕生,也於 2015 年正式設有視障組,融入運動平權的理念。新北市政府體育處競技運動科科長謝秀瑜誠摯地表達,感謝過往來自各方的建議與指教,讓視障組的規劃得以不斷學習成長。謝科長強調:「視障選手完賽其實更不容易,獎金與獎盃乃是他們應得的榮耀。


視障選手完賽其實更不容易,獎金與獎盃乃是他們應得的榮耀。(圖|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


2024 萬金石馬拉松與運動筆記配速列車合作,首創「共融配速列車」,由視障選手呂冠霖與陪跑員陳怡如一起陪伴選手們完賽,這樣的創舉讓冠霖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在馬拉松賽事上給予他人幫助。今年初辦的效果非常好,主辦方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視障選手想參與其中,也希望能讓此列車成為萬金石馬拉松的特色與傳統。


2023 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視障男子組第三名頒發經典女王頭獎盃及獎金。(圖|呂冠霖)


視障組設有獨立帳篷與服務區,因為賽道具挑戰性,往往馬拉松組及挑戰馬組兩個組別的參賽者不到 10 人。考量賽道的起伏,以及北海岸的天氣多變,儘管謝科長歡迎未來有更多族群參與,但仍會以安全為優先考量,「一旦設立組別,身為主辦方必定全面地審視每一個細節,讓每一位參賽者都可以安全完賽。


未來歡迎有更多族群參與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圖|Trista)


更精準的賽事規劃與設計 營造更友善的賽事環境

視障選手阿興參加過多場國內賽事,超過 42.195 公里以上的賽事約有 40 場,涵括全馬、超馬、鐵人三項賽等多種賽事類型,讓他印象最好的賽事是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輪椅選手亞聖也是跑過多元類型的賽道,從最適合競速輪椅的場內賽,到實際跑過發現實在太傷輪椅,絕對不再參加的越野路段都有,他所跑過最舒服的馬拉松賽事則是高雄富邦馬拉松。


    分時/分區起跑之規劃

儘管亞聖與阿興心目中的第一名賽事不同,讓他們欣賞的原因卻是一致的:分區起跑的安排。阿興說:「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有特別規劃讓身障選手提早起跑,避免混在人群之中起跑,造成碰撞意外。」

無論是輪椅選手或視障選手,分區起跑能安排在愈前面是愈好的。亞聖說明:「競速輪椅的速度拉起來後,其實比菁英選手還要快,從完賽時間便可以看出來。」假如與一般跑者同時起跑,一方面是容易碰撞,另一方面輪椅選手也會擔憂輪子壓傷他人。基於同樣的道理,跑較快的視障選手如被安排在比自身 PB 慢的分區,在超越其他選手時也容易踩踏到別人,反而增加雙方的危險性。


競速輪椅的速度拉起來後,其實比菁英選手還要快。(圖|運動筆記)


此外,阿興補充說明:「一般選手可以輕易繞過視障選手與陪跑員,相反地,如果將視障選手安排在後段起跑,我們在向前超越人群時,則會相當困難且充滿危險。


若將視障選手安排在後段起跑,在向前超越人群時,則會相當困難且充滿危險。(圖|鍾懿)


    賽事指引

亞聖欣賞高雄富邦馬拉松的另一個原因是,周全地安排引導者與前導車。「當競速輪椅選手全力衝刺時,採俯身姿勢,不太能抬頭去看一般高度的指引告示牌。」亞聖分享衝刺時的平行視線高度約 50 公分,不難想像引頸看指示的狀態有多折騰。

阿興也分享視障選手的心聲:「在賽道或會場的指引方面,當然希望在文字標誌指引之下,也能多一些語音的指引。」阿興也提及,當聽見賽事主持人告訴眾人這場賽事也有視障選手參與,並邀請大家在比賽過程中稍加留意時,這些聲音都是格外溫暖人心的。


競速輪椅選手全力衝刺時,不太能抬頭去看一般高度的指引告示牌,引導車成為很棒的指引者。(圖|運動筆記)


    補給站

阿興期盼每一場賽事主辦方提供補給站志工教育訓練時,「可以請志工看見視障選手時,主動協助取用補給,如果能將需要的補給直接遞到手上是最好的。」過往阿興時常面臨志工熱情地以口語引導「吃的這邊、這邊」或「水在那裡、那裡」,不明確的指引只會讓視障選手更加困惑。

同樣考量競速輪椅速度較快,且車身也較長,亞聖建議可以獨立設置競速輪椅的補給台,且空間應增長讓輪椅可以駛入。此外,因為競速輪椅選手需要戴手套推輪,使得手指無法靈活取補給、特別是抓杯子,如果能由志工協助拿取,或提供裝袋的飲品配上吸管,能讓補給過程更加流暢。


若能為補給志工了解更多視障跑者或輪椅選手補給方式,能讓補給過程更加流暢且友善。(圖|運動筆記)


    賽道規劃與其他硬體設備

阿興以自己曾參加過的超馬賽事為例,「那是場繞圈賽,可能基於種種考量讓晶片感應區設下重重關卡,彷彿像是障礙賽一般......」因為每繞一圈就要跨越這一區的晶片感應地墊,連明眼人都常常被絆倒了,更何況是視障選手。隨著科技進步,阿興期待能有對所有跑者都更友善的晶片感應方式。

於迴轉路段時,因輪椅有迴轉半徑的需求,空間的安排更顯得重要。亞聖分享:「主辦方只需要放寬迴轉區域的路段,就能讓輪椅選手有更多的空間。」一個小小的舉措不僅讓輪椅選手可以更放心地迴轉,也讓參賽者享有更安全的賽道環境。除此之外,雖然有許多賽事都會設置視障或輪椅選手的專用休息區,可是在寄物或盥洗浴廁方面卻仍有進步空間。


賽道規劃與硬體設備能有更安全及便利性的改變,讓更多身障選手踏出戶外更容易。(圖|網路)


我們其實沒問題 身障選手想給主辦方的一席話

亞聖建議主辦方可以邀請輪椅選手開會交流,畢竟選手本人還是最了解賽事中的細節需求。以部分賽事主辦方會擔心賽道高低起伏不定,恐會為輪椅選手帶來風險為例,曾透過一般報名跑過萬金石馬拉松的亞聖分享:「相較於坡度,輪椅選手更在乎的是道路是否平整,以及交通管制是否完備。」對完賽 LAVA TRI 大鵬灣鐵人賽的亞聖而言,萬金石馬拉松的高低起伏反倒不是問題。

值得反思的是,身心障礙者或特殊需求族群,其實沒有賽事主辦方想得那麼無力。相對地,讓馬拉松賽事變得更加多元共融的方法,也比主辦方所想的更加日常、更加接地氣。期盼透過這篇文章可以跳脫窠臼,讓我們意識到可以用不同視角去「看見你的看見、感覺你的感覺」,然後我們會發現——原來完賽馬拉松賽事還有這麼多種樣貌!



責任編輯:Trista

*更多 ESG 資訊,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