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搶先看】渣打香港馬拉松: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亞洲魔鬼賽道

發表於 2024/05/21 8,032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渣打香港馬拉松(Standard Chartered Hong Kong Marathon)又被稱作「渣馬」,是香港一年一度的馬拉松盛會,由香港田徑總會(HKAAA)主辦,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來自世界各地的跑者聚集。自 1997 年首屆以來,這場馬拉松逐步成長,由最初的一千人賽事,如今已經成為了香港最大型的馬拉松比賽,共有七萬多名跑者參與,同時也是全球知名的馬拉松賽事之一。

渣打香港馬拉松更像是一場城市的盛宴,每年數以萬計的跑者穿越香港的大街小巷,感受著香港的獨特魅力,從繁華的尖沙咀彌敦道起跑到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參賽者們跨越了三橋三隧,沿途欣賞美景,感受著香港的心跳。


❏「亞洲魔鬼賽道」渣打香港馬拉松的起源:

在了解渣打香港馬拉松之前,我們先來認識香港馬拉松的歷史,香港的首場正規馬拉松賽是直到 1969 年 12 月才正式舉行,當時是作為香港節慶祝元朗大球場的開幕,一共有 28 位來自九個不同地區的代表選手參賽。儘管,賽事僅此一屆,但也就此開啟了香港馬拉松風氣。

渣打香港馬拉松則起源自 1997 年,當時正適逢政權交替時期,社會正瀰漫著一股迷茫的氣息,沒有人清楚未來將會變得怎樣,而渣打銀行希望打破這樣低迷的氣息為社會投入正能量,便舉行了首屆渣打香港馬拉松,賽道從香港上水出發跨越落馬州皇崗口岸至中國深圳,故亦稱「渣打港深馬拉松」,當時一共吸引了 1,076 位跑者參賽。

這樣的跨境比賽也是相當有難度,於是賽事主辦方在賽前一晚將所有參賽者聚集起來,由主辦方收集參賽者的證件,統一交由跨境部門,並發給參賽者們一個如同籌碼般的信物,在經過皇崗時將信物扔下即可通關,相當特殊且有趣。

首屆的渣打香港馬拉松作為跨境馬拉松在賽事執行上相當有難度。圖/渣打香港馬拉松官方

  • 1999 年:首次移師至香港市區舉行。
  • 2000 年:首次加入半程馬拉松、十公里組別項目。
  • 2001 年:渣打香港馬拉松參賽人數首度破萬人,賽道調整改從尖沙咀彌敦道至灣仔金紫荊廣場。
  • 2002 年:首次同場舉辦亞洲馬拉松錦標賽。
  • 2004 年:蔣介文 跑出歷代第五傑(2:18:17)


■「全球最強之戰」競逐地表最高額度的馬拉松總獎金 150 萬美元

2005 年,渣打香港馬拉松參加人數再次迎來新的突破,共有 31,330 名參賽者;在本屆賽事渣打集團更贊助了首屆「全球最強之戰」(The Greatest Race on Earth,GROE)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該系列賽分為四站,將肯亞奈洛比馬拉松、新加坡馬拉松、孟買馬拉松及香港馬拉松等四個馬拉松串聯成一個全球最大型的馬拉松系列賽,而渣打香港馬拉松為該賽事的最後一站,吸引了全球 68 位國際菁英跑者,一同來競逐全球最高的馬拉松總獎金。


  • 2006 年:適逢渣打香港馬拉松十週年,參賽人數突破四萬人。
  • 2008 年:全馬終點移至維多利亞公園,十公里賽道調整至東區走廊進行,同年再次舉行亞洲馬拉松錦標賽。
  • 2010 年:「三橋三隧」逐漸成形,路線加入昂船洲大橋,參賽人數超越六萬人。


想閱讀渣打香港馬拉松的完整介紹,就一起走進《運動筆記》第一期雜誌吧!我們特別邀請到跑界真男人 張嘉哲 來擔任封面人物。內容不僅收錄張嘉哲的跑步故事,同時也有奧運選手 彭名揚及林昱堂 的精彩分享。此外喜歡海外跑旅的朋友,這次也介紹了日本的國手之道,以及大阪馬拉松的參賽體驗。


責任編輯:Eulla


*雜誌搶先看,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