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百K實測】東瀛猛虎 騰空飛行-ASICS Metaspeed Sky+
ASICS-深植跑者心中的薄底競速鞋款代表品牌,在碳板鞋的戰國時代中,各場路跑與鐵人賽事依舊能看到其經典鞋款-虎走的身影。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同時,ASICS 絕無沉浸在過去的榮光中而裹足不前,旗下的運動科學研究機構(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在深厚的材料科學與人體運動表現科學的基礎下,依然積極開發讓各類型跑者發揮極致表現的次世代戰鞋,並逐步發展出 Metaracer、Metaspeed Edge & Sky 等具高度競爭性的碳板競速跑鞋,讓 ASICS 搭上新世代科技的趨勢,並讓產品線更滿足多元的使用者需求!
這次筆者很榮幸能夠親身體驗近兩年除了在路跑界,在鐵人界更是大有話題的 ASICS 最新 Metaspeed+ 系列鞋款!能親身體驗東京奧運男女子鐵人三項個人金牌的戰鞋承繼鞋款真的令人興奮。男子組的 Kristian Blummenfelt 和女子組的 Flora Duffy 在 2021 年的世界標鐵舞台上,憑藉堅強的單車追趕與跑步決勝實力,也同步於 WTS 年度冠軍賽中登基;被許多網友暱稱為挪威小胖的 Blummenfelt 在 Ironman 賽事的全馬跑步賽段也是表現驚人!
筆者也開始爬文(請見文末的推薦觀看文章、影片)來評估自己可能較適合步幅型 Sky+ 還是步頻型 Edge+。此兩雙孿生鞋款改款後除了鞋身有明顯鞋款標示外,肉眼上無法明顯看出差異,且中底厚度已經調到相同厚度(初代 Metaspeed 的 Edge 前足部位的中底比 Sky 薄約 4~5mm,新款已將兩者足跟處調到齊平的 39mm),但在內部的細節上仍有根本的幾何區別(Edge+ 的 Drop 較大、所以前足中底依然較薄)、以及碳板配置策略的差異!但無疑的是 Metaspeed+ 兩款鞋都能幫助頂尖選手突破個人最佳;而筆者個人過去自認是屬於步幅型的跑者(基本上 5K~半馬速度都採用差不多的步頻,是靠步距來達到速度變化),同時也比較偏好平緩一點的中底與碳纖板幾何調性,因此這次選擇 Sky+ 來做為此次百 K 實測的測試款式!
ASICS Metaspeed Sky+
中底與大底
在引擎動能的部分,FF Blast Turbo 中底是 ASICS 中底科技中的頂尖代表,成分大致為常見於服飾布料的聚醯胺,略帶點米色的外觀且觸感有點類似 Lightstrike Pro 的感覺,但實際感受過後有更 Q 彈的回饋感,目前僅使用於最頂級的 Metaspeed 系列鞋款中。 Metaspeed+ 兩雙鞋款皆有增添更多的 FF Blast Turbo 中底來提升更多動能與舒適度(Sky+ 多了 4% 、Edge+ 多了 16%)。兩雙孿生鞋款在碳板配置也有了區隔,來幫助不同類型的跑者最佳化習慣的跑步步態!
筆者此次測試的 Sky+ 其碳板位置較靠近腳掌,讓前足下方有更多 FF Blast Turbo 高回彈泡棉;從中底外側的流線肌肉感也可感受到 Sky+ 躍躍欲試的動能!
碳板跑鞋的大底橡膠耐磨度往往也是跑友選購時的 CP 值考量點之一,Metaspeed 大底採用 ASICS 自家 ISS 開發的 ASICSGRIP 抓地耐磨橡膠。Metaspeed Sky+ 的外底只有配置薄約 1.5mm 且有進行網孔式開洞的輕量橡膠,用手按壓有明顯的 Q 感,究竟這樣追求抓地力與減重優化的大底橡膠設計,是否會伴隨耐用度的妥協?將透過後續的實測來做驗證!
鞋身
在鞋身部分,Metaspeed+ 是在與前一代外觀美學相近的前提下,做到細節上的優化:單層網眼的 Motion Wrap 布面除了維持輕量透氣,在結構強度包覆上也比起前一代更佳;改款後的單層帶皺褶鞋帶,除了不易鬆脫也有更舒適的服貼性;最後在鞋跟杯的加固支撐也有加強!這些功能上的優化配上耀眼的黃綠漸層配色,充分點綴出跑者高速飛奔的優雅腳步!
此外,在追求性能的同時,ASICS Metaspeed+ 系列也搭上 ESG 的風潮,鞋面的聚脂纖維布料約有 20% 為回收材質,同時鞋墊也是採用環保製程。而就國外整體的評測結果來說, 新的 Motion Wrap 布面與鞋帶都獲得極高的評價!在追求輕量透氣的同時,又能提供更好的包覆支撐性。
實 測 路 感 及 表 現 紀 實
初次落地跑步機慢跑
測試初期因遇上梅雨季尾聲,所以先以室內跑步機開始做測試!初套上腳時,對 Metaspeed Sky+ 中底的適中調性與輕薄鞋面感到驚艷!特別是新的單層帶皺褶鞋帶讓鞋舌即使在沒有任何填物充緩衝下,在繫緊鞋帶跑步時,完全不會讓腳背感到有束縛感!透氣且穩固的 Motion Wrap 網布,在易破損區域也有明顯的結構補強,在比較單純追求散熱透氣的前足腳背部分就能清楚看到鞋內的跑襪。
平時的鋪設路面慢跑
因為訓練周期,所以此次的測試約有七成的路程都是在沒有設定配速目標的輕鬆跑中完成。筆者除了在住家附近的學校外環人行道慢跑外,也很常到中央公園來體會多變化的路面和略帶起伏的路線。基本上,Metaspeed Sky+ 也是雙能輕鬆穩跑的鞋款,在此速度區間雖然無法有比擬專職緩震控制鞋款的中底舒適度,但因為跑鞋整體的輕量特性,所以 Sky+ 跑起來還是頗輕快的!
PU 跑道間歇跑
因為筆者近期都還在重建體能,在開始 Sky+ 實測前穿著其他碳板跑鞋測操場 5,000 的水準也在 19 分 22 秒左右。因此,這次實測期的課表設定也是務實地 400*20 與 800*10、配在略高於門檻速度的 90 秒/圈。就筆者個人主觀感受,Metaspeed Sky+ 還是在柏油路有最佳的壓縮回饋感,但是抓地力部分則是同樣地優異!另外,ASICSGRIP 在 PU 跑道上的過彎抓地表現也是優異;而在 Sky+ 主打的步幅增加特性部分,筆者認為還是要在關節活動度都有打開時(節奏有進入流暢狀態),鞋款的相對幫助才會浮現。
二鐵實戰
大概里程數來到 60 公里左右時,筆者剛好報名參加了石門水庫二鐵。也趁這機會測試一下 Metaspeed Sky+ 在起伏地形與歷經單車的疲勞累積後,能為雙腳帶來多少助力。當日屬於高溫炎熱的天氣,Sky+ 的高透氣鞋面的確發會不錯;在體力較佳的第一趟路跑時,上坡跑起來也是相當輕快,下坡的穩定性也佳!不過在歷經大腿肌肉騎到有點僵硬的單車賽段後,轉換到爬坡的第二段跑步,第一公里的速度就掉了不少、後續回到平路要盡量保持預定的 4 分 10 秒配速下,步頻還是比第一段跑步時明顯上升!
評 測 結 果 揭 曉 & PK 競 品 比 較
筆者在石門水庫二鐵前(鞋里程大概60公里)、後以及里程滿百的期間,每次跑完都有檢查鞋底,發現僅有 1.5mm 的 ASICSGRIP 大底橡膠耐磨度頗佳!即使在幾次慢跑和走路的過程中,有因為腳抬不夠高而在落地時有明顯的拖行摩擦聲也沒有對大底紋路造成顯著傷害;但筆者本身的穿著經驗中,大部分鞋款不大會特別磨到腳跟部位,所以體重較重且習慣腳跟落地的跑者們可能仍須斟酌使用 Metaspeed Sky+,或是可以參考腳跟橡膠設計略有不同的 Edge+;此外,整體的鞋面結構與鞋口內側布料也是完好無虞。
承文章開頭的介紹,現在已是黑科技中底碳板跑鞋百花爭鳴的世代,在 WA 世界田聯的規範下,將各家頂級馬拉松競速鞋款的發展走向收斂:除了泡棉與碳板材質較不會大幅更新外,在鞋面布料科技、專為平整鋪設道路設定的超薄輕量大底、中外底結構上的更動偷輕(如 Adios Pro 2 在中足內、外側的泡棉切割)等,各家還是在同中求異地追求突破!
整體來說,筆者個人認為 Metaspeed Sky+ 是雙能「適應各區間速度、但需夠快才能凸顯極致表現」的競速鞋款!這雙中底調性居於適中偏紮實、且鞋身輕量、透氣性高的 Sky+,很適合在地形起伏、路線變化大且高溫溼熱的情境下有突出表現。 就泡棉壓縮程度來說,筆者個人主觀認為是比 Pebax 泡棉再紮實一些,但搭配硬度頗高(基本上整雙鞋無法用手凹折)的碳纖維板,讓 Metaspeed Sky+ 在綜合路感回饋上是比所穿過的碳板跑鞋來的直觀明顯,但又不會像傳統薄底跑鞋有讓衝擊感直衝關節骨頭的感受。
總 結 與 鞋 款 推 薦 對 象
總結這段時間與 Metaspeed Sky+ 從多次的有氧慢跑到二鐵實戰的相處下來,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好想知道 Edge+ 的路感會是怎樣的感覺XD」,的確要能發揮 Sky+ 的前足大容量FF Blast Turbo 彈性中底和碳板的表現,需要有一定的腿部肌力、關節活動度、甚至是足夠的跑步速度,才能最大化地體現。同時,Edge+ 在較大比例地增加 FF Blast Turbo 彈性中底後,或許在舒適度的提升上也讓兩款的調性都得到整體性優化,像是之前 ASICS 主辦的 Time Trial 活動中,主持人訪問到菁英跑者的鞋款選擇時,有些選手回答「兩雙都還在測試比較、可能目前就是穿比較習慣的款式下場」。
因此,筆者個人強烈建議對 Metaspeed+ 系列有興趣的跑友們,還是可以透過試跑活動(代廣大跑友向 ASICS 敲碗!),或至少到有展售的旗艦門店試穿、踩看看對這兩款略有差異的雙胞胎競速跑鞋有何不一樣的感受!整體來說,導入 ASICS 最高競賽科技的 Metaspeed+ 系列無疑是較適合跑者們在肌力體能狀態許可下,進行中高強度質量課表或穿上賽場的戰靴!
最後,雖然此次百 K 實測也證明了 Sky+ 極致輕薄且策略性配置的 ASICSGRIP 大底在足跟與前足區皆具有令人滿意的耐磨表現,但筆者個人還是建議在日常訓練中也能帶入其他鞋種做組合,來讓肌肉在緩和上得到更好的恢復,另一方面在強度訓練上也可達到刺激效果。以 ASICS 自家的產品線來說,一般跑者有 GEL-KAYANO、NOVABLAST、GEL-NIMBUS 等跑鞋可當作吃主要里程的選擇;體態較輕盈或訓練有素的跑者則可加入無碳板的傳統輕薄鞋款來做操場訓練。充足的準備後,再來好好享受 ASICS Metaspeed+ 朝天際奔去的動能回饋!
後 記
因為筆者個人真的對 Edge+ 的廬山真面目感到好奇,所以也在 6/14 Metaspeed+ 全台販售後去台中的大遠百櫃位試穿比較。基本上上腳後的感受與 Sky+ 無益,只有在重心轉移到前足時,才會明顯感受到 Edge+ 的貼地感(中底厚度較薄且碳板位置也較低)。此外,Edge+ 的前足弧度也削的比較多來創造較好的滾動感。不過,筆者個人穿著走路與原地抬腿跑的主觀感受是覺得「搖籃感」比起像 Next% 的角度還是溫和的多,也希望未來至少能有在跑步機穿 Edge+ 跑看看的機會!
參考資料
- 【百K實測】大器晚成的顛峰之作-ASICS METASPEED™ Sky
- 【百K實測】薄底經典公路跑鞋的轉型 ASICS TARTHEREDGE 3
- 馬拉松治療師林世奇推薦
- ASICS Metaspeed Sky+ Review: Better than the Nike Vaporfly Next% 2 and Adidas Adios Pro 2?
- ASICS METASPEED SKY+ REVIEW - EDDBUD
- ASICS | META : Time : Trials - Full Event Livestream
- ASICS METASPEED + SHOE REVIEW
責任編輯:Hannah
圖片來源:ASICS、筆者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