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身處逆境才能乘風破浪?起步早才不會輸在起跑點?
「要是他們走上完全相同的路,那我會輕鬆許多。」她笑著說。「從這一點,你就可以看出『了解一樣米養百樣人』的重要性。」 |
成功和犧牲
許多菁英運動員都是從巨大的逆境中竄出,而後登上生涯高峰。這樣的現象製造了一個假象,使大眾往往認為運動好手無論出身高低,都能闖出一片天。然而,即使是有兒時創傷的運動員,譬如親人過世或是家境清寒等,他們往往仍受惠於家庭支持。
「我的家人在我的人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沒有他們,我現在就還只是個無名小卒。」效力於英格蘭代表隊及曼徹斯特城足球俱樂部(Manchester City)的 拉希姆・斯特林(Raheem Sterling)在《選手論壇》(The Players’ Tribune)上寫道。內容描述了斯特林如何一路奮鬥,躋身世界最佳足球員行列,故事的核心便是全家人為他一人犧牲奉獻。
斯特林兩歲的時候,父親在牙買加被人謀殺。之後母親移居倫敦,半工半讀以賺錢供養孩子。斯特林留在牙買加京斯敦(Kingston, Jamaica)由祖母照顧,直到五歲時才搬到英格蘭和母親團聚。
斯特林的母親對於他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我媽是個不折不扣的戰士,她知道要怎麼在這個世界出人頭地。」他寫道。當兵工廠足球俱樂部(Arsenal)找上斯特林時,他母親卻要他加入女王公園巡遊者足球俱樂部(Queens Park Rangers),一個沒什麼名氣、卻願意給斯特林更多上場時間的球隊。
要抵達俱樂部得換三班公車。「我們每天下午三點十五分出門,晚上十一點回到家,每一天都是如此。」斯特林寫道。他的姊姊負責陪他去練球。「想像一下,你今年十七歲,卻必須為了弟弟這麼做,而且我從來沒聽她說過『不要,我不想帶他去』。」
「我媽犧牲了自己,讓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我姊姊也犧牲了自己,讓我能有今天的成就。」
「我的目標就是要拿到一份職業合約,如此一來我母親和姊姊就可以輕鬆了。買房子給我媽的那天,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天。」
斯特林的故事告訴我們,擁有家人的支持對於成為頂尖運動員有多麼重要。沒有家長或監護人幫助的孩子,不管在哪一個領域都比較不容易成功。足球發展顧問 羅賓・羅素(Robin Russell)就觀察到,幾乎所有的足球員,即使是那些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背景的球員,往往至少擁有一項關鍵的資源,那就是穩定的家庭狀況:至少有一個可靠、慈愛的家長、代理家長或監護人,如祖父母或哥哥姊姊等,在他們的生涯中提供幫助。就算是在全世界最親民、最民主的足球運動中,家人所扮演的角色依舊不可或缺。家人對孩子踢足球抱持正面的態度,可以提升他們的自信,並加強他們繼續踢球的動機。
無論是透過正式的俱樂部系統、和朋友進行非正式比賽,或是自己和孩子一起踢球玩,家長都必須確保孩子有管道接觸適當的場地、對手和教練。對許多運動而言,這樣的支持意味著要花費時間和花錢。
家長和教練:兩者負責不同工作
教練們經常抱怨,他們認為不是只有孩子應該學習,更應該開辦一間學校讓運動神童的家長去上課。法國足球界著名的克萊楓丹學院(Clairefontaine academy)在每次招募新血開訓時,都會舉辦一場專門給家長的演講。「我會集合所有的家長,然後跟他們說,我會做好我的工作,請你也做好你的工作。」克萊楓丹學院的院長 克里斯提安・巴西拉(Christian Bassila)說,「你的工作是什麼呢?就是當個家長,當個普通的家長。只要繼續當個家長,一切就會很完美。」
巴西拉最痛恨早早為孩子大肆宣傳的那種家長。「有個父親打給我說,『有幾個記者想為我兒子寫篇特別報導,可以嗎?』我腦中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莫名其妙』,你兒子才十四歲。這些家長做太多白日夢了。他還不懂,但是這對未來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有些孩子來到克萊楓丹時,是家長幫他扛著「所有」家當。他們有太多特殊待遇,導致「你很難對他們有什麼正面評價」,巴西拉回想,「只要像個普通人的家長一樣照顧你兒子就可以了,不要覺得『喔!我兒子是個非常厲害的足球員。』」
「身為教練,把家長擺在對的地方,他們就可以變成你的祕密武器。」茱蒂・莫瑞(Judy Murray)指出她的觀察結果。「他們可以幫你一個大忙,讓孩子變得專業,保持良好的態度、做個有風度的選手、打包自己的行李、到超市幫自己添購口糧等,充分了解自己所投入的運動項目的內涵。」帶著小選手征戰青少年錦標賽時,茱蒂也曾遇過選手的球拍斷線,當她要選手替球拍換線時,選手的回答是:「每次都是我媽弄的,我要打電話給她,她才知道怎麼處理。」茱蒂此時會說:「這又不是你媽的球拍,這是你的球拍。」
運動心理學家 戴夫・科林斯(Dave Collins)做了一個研究,分析超級冠軍(擁有超過五十次國際賽出賽紀錄,或是得過五面以上的世界錦標賽獎牌)和「小時了了」(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優異,但成年後的發展卻止步於乙級聯賽或從未贏得任何獎牌)兩組選手的差別。結果發現,「小時了了組」的運動員的家長,往往比較沉溺於孩子剛起步的運動員生涯。
「超級冠軍在十三歲時的生活是,訓練完回到家,爸爸或媽媽問他:『今天過得怎樣?很好。現在去寫功課。』」柯林斯說道。「而『小時了了』組的選手的父母則忙著打電話:『為什麼我的小戰士沒有被排在中鋒的位置?』、『給他這個多一點,給他那個多一點。』」
「現在採用直昇機教養法的家長數量是前所未見的多,」茱蒂・莫瑞想了想說。「但是如果家長們什麼都一手包辦,就無法培養出運動場上的鬥士、選手、戰士。」
「你不能老是幫孩子解決所有問題,你沒辦法保護他們免於一切危險。而且說起來,這對於培養他們成為出色的運動員反倒有害。」
稀奇的是,莫瑞兄弟不只雙雙登上網球排名第一的位置,他們還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登上生涯高峰:安迪(Andy Murray)是右手持拍的單打好手,並以底線防守反擊的能力著名;傑米(Jamie Murray)則是左手持拍的雙打選手,並以網前的出色表現著稱。
「我們家一個左撇子,一個右撇子;一個專長單打,一個擅長雙打;一個喜歡在網前快速擊球,另一個則守在底線來回跑也不喊累。」茱蒂說道。「他們兩個人南轅北轍,而他們的球風也反映出各自的體能優勢和個性。因此,他們在網球界各自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又以不同的姿態攀上網球界的巔峰。」
「要是他們走上完全相同的路,那我會輕鬆許多。」她笑著說。「從這一點,你就可以看出『了解一樣米養百樣人』的重要性。」
起步過早
類似的研究顯示,及早投入專精訓練不見得是邁向職業運動巔峰的要件。但是不需要早期專精訓練,不代表早期參與就沒有相對優勢。一般來說,相較於划船等盛行率較低的運動,競爭越激烈、全世界選手越多的運動,就越需要盡早開始參與投入。相較於身體和生理條件比重較高的運動項目,越講究戰略和技巧的運動通常也需要運動員投入較多的時間。
英格蘭足球前鋒 馬庫斯・拉什福德(Marcus Rashford)在七歲時就和曼聯簽下了一紙青年合約,其他有意簽下他的俱樂部還包括利物浦以及艾佛頓(Everton)。簽約後,拉什福德依舊保持參與多項運動的習慣,只是有了更明確的優先順序。
「我以前常和朋友一起玩各式各樣的運動,我總是精力充沛,常常參加許多不同的運動。」拉什福德回憶。在學校,「我們進行很多活動,板球、繞圈球(rounders)、羽毛球、網球等等。」
拉什福德喜歡的運動很多,但是唯一被他稍微納入職業考量的卻只有足球,這一點和其他早期參與的範例相吻合。儘管他接觸的項目非常多,我們並不清楚他在每個項目中的累積練習時數有多少,也無從得知這些時數和足球練習時數的相對關係。「足球就是我們最喜歡的運動,」拉什福德說道,「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在這個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中,幾乎所有闖入高階職業聯賽的球員都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固定練習。通常他們不會在那麼小的時候就完全投入專精訓練,進而排除其他運動,但是和拉什福德一樣,他們踢足球的時間往往遠大於其他運動。
有項研究審視了三百二十八名十六歲的頂尖男子足球員,其中包含來自巴西、英格蘭、法國、迦納、墨西哥、葡萄牙、瑞典等全世界的球員,結果發現,儘管這些國家的國情文化不盡相同,所有的運動員卻都是在五歲前就開始踢足球。他們在五到十一歲時,每週會花上將近十小時的時間在足球相關活動上,包括練習、非正式比賽、正式比賽等;而到了十一至十六歲時,每週的時數更增加到將近十五小時。到了十六歲的時候,所有的菁英選手都已經累積了大約五千小時的足球練習時數。這些選手並非所謂的專精球員,平均來說,他們每個人都同時參與二至三項其他的運動項目,只是投入的程度遠遠不及足球。
對於像足球這麼競爭的運動,選手一般來說都需要大量的練習:各國男子國家代表隊的選手通常在十八歲前就會累積超過六千小時的足球相關活動時數。更有研究發現,比利時代表隊的成員在二十到二十五歲時就累積了一萬小時的足球相關活動時數。
類似的情況在女子足球中也一樣。有研究分析了英格蘭、瑞典、澳洲,以及奪下二○一九世界盃冠軍的美國等頂尖的國家代表隊,結果發現選手往往在五、六歲時就開始接觸足球,但童年時期仍保持輕度或中度參與其他運動,平均接觸的運動項目是三項。因此,儘管菁英選手大都不是很早就投入專精訓練,但是他們絕大多數都非常早就開始接觸足球。在足球界中,還沒有聽說過像葛洛佛這樣的案例。
還有一些運動項目的選手,在童年時必須接受比足球學院的球員更密集的訓練。奧運體操選手在十六歲以前就能累積將近一萬九千小時的練習時數。因為體操選手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會達到生涯巔峰,想要有任何一丁點攀上體操界巔峰的可能,在十歲前確實開始接受專精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像是競技體操、花式溜冰、跳臺跳水、韻律體操等由青少年選手稱霸的項目中,超級菁英選手在十歲之前花在接受訓練的時間是其他奧運項目選手的三到七倍之多,而後者已經可以說是很早就開始接受專精訓練的選手了。
一項針對美國的高山滑雪菁英選手所做的研究發現,平均而言,選手在三歲左右開始接觸滑雪運動,六歲左右開始接受正式訓練,而在七歲時開始投入滑雪比賽。到了十九歲的時候,菁英滑雪選手累積的滑雪相關活動時數大約是八千五百個小時,而且他們另外還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從事五到六種和滑雪無關的運動。頂尖的滑雪選手往往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滑雪運動。
一個世紀前,一名選手同時在迥然不同的奧運賽事中奪牌是相對更常見的事:首度參賽時間落在一九二○至一九三六年間的選手中,一共有二十四名選手在數項運動中奪牌;但是,在二○○○年後才首次闖進奧運殿堂的選手中,只有四名選手曾在不同的比賽項目中奪牌,而且其中兩位奪牌的運動項目還非常類似:高山滑雪和滑雪板、競速滑冰和短道競速滑冰。
因此,事實上只有兩名選手達成此成就:美國的 羅倫・威廉絲(Lauryn Williams)在田徑項目以及雪橇比賽都成功奪牌;英國的 蕾貝卡・羅米洛(Rebecca Romero)則在自由車和划船項目中都成功奪牌。他們兩個都先受過其中一項運動的專精訓練,然後在中斷訓練後,接著轉換跑道到另一項運動。
然而,這些驚人的成就都是在普及率相對較低的運動中達成的,而且這四項運動都可以說是看重身體和生理屬性大過於技巧和戰術的培養。這些發現也指出:「成年後,專精訓練是生存的唯一法則,」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的運動科學家 提摩西・奧爾茲(Timothy Olds)說道,「一旦你選擇了這項運動,專精訓練就是唯一的辦法。我們再也沒有多才多藝的運動員了。」
延伸閱讀:【書摘】《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為什麼老么的運動成就總比兄姊高? |
責任編輯:Joanna
資料來源:《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A. 馬克・威廉斯A. Mark Williams
著名學者,也是領先全球的運動專長及運動專長習得權威,共出版過十八本著作,並撰寫超過五百篇的科學論文,探討在運動及其他專業領域中,習得專業技能,並取得成功的方法。他曾在世界各地擔任奧運及其他職業運動的顧問,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科學家、作家、教育家以及應用運動科學家。
B. 提姆・威格莫Tim Wigmore
二〇二〇維斯登年度書選(Wisden Book of the Year)得主《板球2.0:T20板球革命的內幕》(Cricket 2.0: Inside the T20 Revolution)的作者。他是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的體育記者,同時也固定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以及《ESPN板球新聞》(ESPN Cricinfo)等刊物撰稿。他曾獲得年度青年板球記者大獎(Young Cricket Journalist of the Year)的肯定,並曾入圍年度板球作家大獎(Cricket Writer of the Year)。
*運動好書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