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裝備知識】跑鞋部位大解析 不再傻傻分不清
對於跑者來說,鞋子的選擇非常重要。BUT!在挑選適合自己的鞋子之前,你覺得對於跑鞋了解嗎?如果不夠了解,不如就先來看看跑鞋各個部位的功能與意義。當了解鞋子的結構與功能之後,選擇跑鞋就能夠輕鬆上手,不再因為各式各樣的專有名詞把自己搞糊塗啦!
一雙跑鞋由許多部位所組成,你知道它們的正確名稱和功能嗎?(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接觸地面第一層-大底(outsole)
跑鞋的「大底」主要是增加鞋子與地面的抓地力、提升跑鞋的耐用度、也是第一層吸收地面衝擊的緩衝區,為了要讓跑者的每一步都能發揮最大效用,大底的抓地力是很重要的關鍵。一般大底的質硬、耐磨性相對較好、也防滑,但重量也相對比較重,所以近年來可見到許多只在特定磨損區域、甚至是整合中底與大底的跑鞋設計。
示範鞋款:New Balance Vazee Breathe V2,銀色菱形部分為隔熱墊片(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跑鞋的靈魂:中底(midsole)
「中底」位在大底和鞋面的中間,佔整個跑鞋最大的質量,主要扮演避震緩衝、推進回饋、以及維持穩定的角色。跑者腳掌落地所產生的衝擊力,都會讓中底吸收、緩衝、分散,以達到緩震的效果,避免過大的衝擊力帶給跑者傷害。就猶如車子的懸吊系統一般,能夠有效的減緩路面顛簸所帶來的震動與彈跳。
中底的厚薄與材質特性,也反應了跑鞋的性能與跑感,越厚的中底,緩震與支撐的效果也越好,但相對的腳掌距離地面的高度增加,人體自然的足部動作容易變得遲鈍,這也是過去幾年時常討論到厚底跑鞋容易引導跑者用腳跟著地的原因;每家鞋廠也透過不同的中底材質來提供不同功能取向鞋款的需求,但常見的EVA和PU與其衍生素材仍佔大宗。
而中底內部與外層也是各家鞋廠展現其性能科技的兵家必爭之地,如內置的氣墊、塑料彈性片,外覆的支撐結構、複合密度材質等,透過不同結構與材質的組合,能讓同一種材質的中底產生截然不同的跑感。
白色部分即為中底,用途是緩衝每一步落地時產生的衝擊力。以Vazee Breathe v2為例,使用的是以輕量為訴求的Revlite中底。(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於中底的前後落差(drop),也就是中底從腳跟(最高處)到腳掌(最低處)的高度落差。一般而言,前後足差越大的鞋子,後跟的緩衝性越好,也越能提供快跑時輔助推進的功能,減少小腿肌群的負擔;而前後足差越低的鞋子,相對來說則越容易使用到小腿肌群,對於跑步技巧很好的跑者而言,將能充分運用腿部肌腱的彈性、發揮自身的體能與技術優勢而跑,不過緩衝性相對也較低,若跑姿不佳,則較容易產生相關運動傷害。
挑選跑鞋時,別忘了評估適合自己的前後足差!(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一雙跑鞋最主要的性能,基本上就是由「中底材質」、「前後落差」、與「中底厚度」三個元素綜合的結果,對於剛接觸跑步的跑者來說,選擇厚度適中、材質舒適而不過軟、中底落差約 1 公分的鞋款一般都能適應得宜。隨著訓練時間循序漸進,再慢慢轉換到前後足差較低、中底較薄的跑鞋。
支撐穩定的幫手-足跟杯(heel cup)
「足跟杯」環繞跑者的腳跟,是內置於腳跟鞋面的塑料材質,用手觸碰鞋跟週圍的鞋面就可以觸摸到內層硬而有彈性的足跟杯,它能包覆與穩定腳跟,並將腳跟維持在一致的位置,不讓跑者因為運動而讓腳跟有所滑動。有些跑鞋足跟杯若是設計的較淺、或外覆的鞋面填充設計不良、過於單薄,對於要求包覆性高的跑者來說可能就不太適合。而夏天天氣較為炎熱,有些跑鞋透過加厚填充提供很充分的包覆,但相對的就容易悶熱不適,可依照個人腳鞋與需求加以選擇。
足跟杯能包覆穩定腳跟的位置(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鞋面(upper)提供透氣與保護
「鞋面」與跑鞋的穿著感、舒適性、穩定性有很大的關聯,傳統跑鞋的鞋面多內含填充物以增加鞋面與腳背的包覆效果,但相對的也影響透氣性;近年來鞋面的設計多偏向單層、或是輕薄鞋面上在重點部位輔以熱塑料(TPU)來強化支撐包覆與動態穩定性的設計,材質上也從合成皮逐漸趨向人造纖維網布。以Vazee Breathe V2 來說,使用的人體工學編織鞋面(屬人造纖維網布的一種),具備較佳延展性及輕量的特色。
鞋面的製程亦與時俱進,無縫線、編織、一體成型的鞋面在市場上已不稀奇,各家廠牌有不同的設計與特色,跑者穿上鞋子宛如套入襪子一般地服貼舒適。
良好的鞋面透氣性是影響舒適性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跑者在選擇跑鞋時,除了鞋面的透氣與舒適度,「鞋楦」也是很重要的考量要素之一,鞋楦(toe box)指的是鞋面於前腳掌最寬的空間,若是穿著對於自己來說太窄的鞋楦,除了腳掌擠壓而容易影響跑步動作,也會因為腳趾無法在有效的空間伸展、彎曲,進而造成腳趾的不適與傷害。而太寬的鞋楦,則容易造成腳掌運動中滑動而有起水泡的現象。
一般鞋款如無特別標示,都是標準楦頭(D)的尺寸,如果有特別加寬的鞋款,多半在跑鞋名稱或鞋盒上都會有標註,不過鞋楦除了製造時的預設寬度,和鞋面材質亦有很大關聯,各家的楦頭寬窄也會有所不同,試穿時應該穿著平時跑步就會穿的襪子,並於午後實際試穿,較為準確。
選取適合自己的鞋楦,以確保跑動時腳趾的舒適(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小細節也要注意:內襯(inner)與鞋舌(tongue)
跑鞋的「內襯」與鞋面是一體兩面,對於舒適性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位在腳踝處的內襯,需要兼具穩定與靈活的特性,也要能舒適地貼合腳踝,避免因摩擦而破皮或異物感。
舒適的內襯可以避免雙腳摩擦(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鞋舌」主要用來包覆跑者的腳背,並整合鞋帶系統來維持鞋面的包覆與穩定。鞋舌的設計多半為柔軟填充或是單層極簡,以適應不同腳背的型態而能服貼舒適,亦有將鞋舌與鞋面整合,或是將鞋舌透過內層彈性帶與鞋面連結的新設計,以減少鞋面因跑步動作而滑移,進而導致鞋帶鬆脫、鞋面不穩的狀況發生。
與腳背貼合的片狀設計即為鞋舌(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與腳底的親密接觸-鞋墊(sockliner)
「鞋墊」能防止腳掌在鞋內滑動,增加緩衝與支撐性,也能微調跑鞋的跑感;有些立體設計的鞋墊可以填補腳掌與鞋面之間的空隙,讓雙腳與鞋子可以更緊密貼合、防止滑動。而除了中底有吸震、緩衝的能力之外,鞋墊的材質也可以吸收跑者雙腳落地時帶來的衝擊力,或是透過足弓或拇指球下方的特殊設計,來提供足部的支撐與推進輔助。
相較於中底來說,鞋墊在一定時間的穿著後較容易變形塌陷,透氣效果也逐漸遞減,市面上有很多可供跑者選購替換的鞋墊,除了上述提到的性能設計,也有很多機能取向、如抗菌、透氣、或針對足部結構有缺陷的跑者來設計的款式,可依照個人需求搭配鞋款來組合。
鞋墊能讓雙腳與跑鞋更加貼合(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面對現今琳瑯滿目的跑鞋科技,看完以上介紹之後,對於跑鞋的認知是否又更加精進了?接下來除了可以安心去選購適合自己的跑鞋之外,也可以向身邊不太熟悉跑鞋各部位功能的跑友炫耀一下自己所獲得的新知識啦!
以上文章由 New Balance 贊助刊出。
*跑鞋知識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