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王者故鄉 非洲跑者是怎麼鑄成的

發表於 2012/06/17 25,570 次點閱 1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舉凡世界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冠軍頭銜、金牌獎盃幾乎都被肯亞以及衣索匹亞運動選手囊括。偶而會被掛上『獎金獵人』這樣的頭銜,或是被人以『異類』的眼光看待。但大多數人都該去了解潛藏其中的隱情。

 

生活困境

一個非選手的肯亞年輕人生活大概是如此:起床後先煮飯煮湯餵養家中大小,餐後穿上破爛的鞋子及衣物,徒步前往三五公里開外的地方上課。等一天的課程結束後,他們回到家中,還得忙於農作或餵養家畜,但那些農作與家畜不是自己食用,而是販賣,而販賣所得充其量也只能日復一日地花費在伙食費上 (伙食費是最大的家庭支出)。晚餐 (清淡的玉米粥) 飯後,年輕人只能藉助小燈光讀書及做功課,直到夜晚才能入眠。

 

唯一出路

日復一日的生活,假使年輕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但若沒有契機便無法就業謀求穩定的工作。除就學外,只剩運動選手為最好的出路。一個善跑的年輕人,大概在15歲 (或更早) 就會被遴選進入訓練中心進行長時間的長跑鍛鍊。好在二十歲出頭時能工字出頭 (成主),替訓練中心以及自身家人賺取豐厚的獎賞。

相較起來,一名正職的肯亞警察,月薪大約是20到25元美金不等,而一雙新跑鞋的價格大概是2,300元肯亞先令,換算大概是30元美金。如果連成為全職警察都無法負擔一雙新跑鞋,那麼你就能想像成為運動選手是多麼吸引人。喔,順道一提,台灣的失業率約4%,肯亞的失業率是40%,你可以選擇當娼妓或扒手,還是當無業遊民、打工族 (找得到的話) 或辛苦耕作卻入不敷出的農人,或是整天苦哈哈、為五斗米煩心的家庭主婦,照這樣看,能當高薪的警察還算挺幸運的呢。

 

成名在即

年輕的肯亞人進入訓練中心後,其生活必被訓練中心掌控。不管是吃喝拉撒睡,無一不是為了成為馬拉松選手而設定。每天起床吃過早餐後,他們進行晨間訓練,之後接受教育課程,稍晚再繼續操課。他們的飲食以及訓練費用,全數由訓練中心自行吸收補助,但相對的,肯亞人必須成為選手,而且是能拿獎金的選手,因為獲得的獎金有大半要交付訓練中心。基本上進入訓練中心你就是簽約的職業選手,若沒有戰力、沒有成績,離開訓練中心,你依舊一文不名。貧困的生活堆砌肯亞人成為有戰力、成績選手的覺悟。

 

選手量產

如果你仔細觀察,許多馬拉松冠軍的肯亞、衣索匹亞選手其實多半是低調且名氣不盛的 (除奧運外),那源自於他們低調的生活態度,如果你的身邊淨是一堆可以跑進2小時20分內的夥伴,你看待勝負自然就更為坦然。前陣子不是有新聞說,肯亞因為有一堆極強悍的馬拉松選手,協會還不知道該怎麼派人出賽呢。

 

回饋鄉里

非洲生活大不易,大半的非洲馬拉松選手都懂得回饋國土的道理,越吃過苦楚越嚐過辛勞,便越知道要幫助故鄉人民過得更好。肯亞籍的Paul Kibii Tergat以及衣索匹亞的Haile Gebrselassie,於成名獲利後一一轉回饋給自己的國家。做公益、開設建設公司增加就業機會,一手打造長跑訓練學校以拓展未來年輕人的長跑出路。

談過一些人文後,我們來談談更進階有關體能、訓練上造就冠軍選手的條件點滴。可以就跑步本能、體能條件、以及訓練系統來談。

 

天生的跑步本能

一旦了解前文所述,要價新台幣2,000元的跑鞋足以抵過正職肯亞警察一個月薪水這個事實,那麼你就能掌握他們最大的跑姿關鍵──他們不穿鞋!

應該這麼說,他們穿鞋是拿來走路上下課用的 (比較不傷鞋且比較有受教育的感覺,早期的台灣在惡劣環境下也是如此),而真正跑著的時候,幾乎是赤腳奔馳。非洲國家當地多半以黃紅土、泥巴路為主,而少見容易割傷人的片頁岩或是碎石路。而在軟趴趴道路上奔跑的好處之一,就是雙足必須跑得更輕盈、後抬腿必須抬得更高,否則容易陷入土堆。那怕進入了訓練中心、長跑學校,你還是得在黃紅土鋪成的訓練場上接受訓練。

平時的休閒娛樂也是運動,看上去有點像足球,但他們踢的不是黑白相間的足球,而是用塑膠袋扎實地綑成一個球狀的物體。小孩子靠踢這顆球取樂,而父母親也樂見其成,在沒其他樂趣、沒網路沒夜店甚至沒電視的國度,大夥們踢踢球就是最大的享受。純粹的運動以及環境造就他們善跑的本能。

 

環境造就的體能條件

肯亞、衣索比亞許多村莊盡高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來自各國的馬拉松好手也會移地到此訓練 (南投武嶺的海拔是3,200公尺左右)。2,500公尺的高度,剛好是高山症發作的高度。因此,許多在此訓練的選手,要嘛不是鍛鍊出強大的心肺功能,要嘛就是成天頭痛、昏昏沉沉,偶而還吐個兩三次。

另外,我們只提到高度,卻不該忘了非洲肯亞及衣索比亞有許多上下坡路段。選手們成天努力地衝上高坡,再緩緩地慢跑下坡。來自異國外地的馬拉松新人,偶而跑上坡都會輸給當地新遴選出來的年輕人。

我們很少看到馬拉松選手是壯碩、肥胖的,特別是有如詹雅雯口中的討海人形象 (黑乾瘦) 的非洲跑者。科學家研究,偏瘦的非洲跑者肌肉量少於一般人接近三分之一,這代表著兩件事,他們很瘦但不夠壯,但他們夠輕足以跑很快。當然啦,這不代表非洲沒有胖子,只是說非洲的馬拉松選手幾乎看不到中等身材。

 

金牌選手的訓練系統

在肯亞、衣索比亞的訓練中心及長跑學校,其本身就是一個金牌選手的所在地,簡單地來說裡頭只有三種人──未來的金牌選手 (新遴選的年輕人)、現役的金牌選手 (如日中天的選手) 以及前金牌選手、前前金牌選手、前前前金牌選手。

不管是長跑、短跑、中長跑的前選手幾乎都轉型教練在此執業、指導後進。他們在當年或許沒有賺得如今日的碩大名利足以揮霍一生,但他們依舊可以在訓練中心、長跑學校執業 (失業率40%,否則還能幹嘛?)。可想而知,由眾家金牌選手合力打造的黃金訓練系統,將對未來的年輕人有多麼大的潛能發掘。這就好像歷代以來的台灣優秀運動員都待在左營準備操練一堆新手,好讓這些年輕人去拿獎金取金牌,回頭來奉養這些後父後母。

天成的環境條件、困苦生活以及良性回饋迴圈的互惠方式 (學校教練教育選手,選手供養學校教練),造就肯亞、衣索比亞成為馬拉松王者量販店。但如果是你,你會願意在非洲出生成長然後成為馬拉松王者,還是願意在台灣生活水準稍好的地方尋找出路呢?許多冠軍跑者的初衷不是成為冠軍,但成為冠軍是他們追逐夢想的捷徑。無論如何,馬拉松都讓我們也讓他們過得更好。

非洲長跑選手可以用電影侏儸紀公園二的末段作為詮釋。白髮蒼蒼的約翰哈蒙德說:「生命自會找尋出路。」

 

跑步新聞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