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活動】最強後盾讓你放心跑 2025 MIZUNO WAVE REBELLION萬金石馬拉松訓練營
說起移地訓練,你所想像的會是什麼樣貌?可能是為了增強心肺耐力、適應高溫環境而前往異地訓練;也可能是為了應對賽道變化,選一個地形相似的模擬路線。琦琦教練 — 陳盛琦所帶領的「2025 MIZUNO WAVE REBELLION 萬金石馬拉松訓練營」,已經連續三年挑選櫻花盛開的時刻,來到新竹頭前溪橋下移地訓練,同樣的場地、同樣的教練團隊,甚至有好幾位連年都不缺席的學長姊,今年的氛圍卻很不一樣!
同樣的櫻花盛開,不一樣的移地訓練心情!(攝影:卡斯)
櫻花「盛」開:從此時此刻開始減量
前兩年來到頭前溪時,都是為了半程馬拉松測驗而跑,縱然櫻花再美卻無法賞個盡興。不過今年,由於前一週已於麥帥橋完成「模擬考」,所以無論是學員或教練,光是神情便透露截然不同的輕鬆愜意之感。琦琦教練今年在訓練方向有所調整,大部分學員的模擬考成績也都符合預期,展現出進步勢態。因此,這次的移地訓練更像是期中考試過後的校外教學,不乏學員分享:「感覺就像全班一起去郊遊、賞櫻。」
在櫻花下移地訓練,也像是一種跑旅。(攝影:卡斯)
第一次來到頭前溪的新生,有人讚嘆風景優美、道路平坦,是非常適合訓練的場地;有人打趣地說:「見識到新竹的福和橋啦!」看見不同城市但同樣熱愛跑步的市民跑者,讓這次的移地訓練不只新鮮,更成為難忘的跑步記憶。
琦琦教練近身陪伴長距離訓練,一起享受怡人的天氣與美景。(攝影:卡斯)
這次是賽前最後的長距離訓練,距離雖長、配速卻是輕鬆的。隨著比賽進入倒數三週的時間點,如教練所教誨:「該為萬金石馬拉松而練的都已告一段落,現在再額外加練什麼,也都要等賽後才能體現。」所以接下來會漸次減量,到賽前 10 天會再度降量。
暖心的彥霖與珮慈助教更是直接上場,幫助學員穩定配速!(攝影:卡斯)
熱情活潑的氛圍,打造最有溫度的訓練營
今年訓練營最讓琦琦教練印象深刻的是熱情活潑,學員們的好感情不僅是「MIZUNO 萬金石馬拉松訓練營」近三屆之最,在琦琦教練的其他跑班中也是少見的,他坦言:「會來找我的學員多是以成績突破為主要訴求,而長跑選手也多具備低調、慢熟的特質,時常都是默默耕耘,較少交流互動。」
琦琦教練總是留心每個細節,因此更能觸動學員的心。(攝影:卡斯)
而今年的絕佳氛圍,琦琦教練認為關鍵原因是「早餐」。首先,有別於平日晚間的跑步,訓練後各自回家,固定於週六早上的訓練營,訓練後的早餐便是增進感情的溫床。其次,則是學長姐起了化學反應,琦琦教練特別點名學長建國,「他都會很熱心先選好早餐店,揪大家一起吃早餐,每個人訓練完總是要吃早餐的,自然可以聚在一起。」
今年移地訓練後的新增早餐分享會,特別邀請跑步不停腳的腳大與腳闆娘分享萬金石參賽心得。(攝影:卡斯)
學長姊重返「MIZUNO 萬金石馬拉松訓練營」
庭瑋已經第三年參加「MIZUNO 萬金石馬拉松訓練營」,即便去年也有「學長姊回娘家」,但他深感兩屆氣氛的差異。相較於去年是開訓數週後才加入,這屆改成讓學長姊從開訓日就開始與新生一起練,彼此更快熱絡起來,無論是群組對話還是當面交流都互動頻繁。
庭偉去年因為受傷加上急於求成績而跑到爆掉,今年要用更為舒暢的心情迎戰!(攝影:卡斯)
琦琦教練也有感於學長姊們居中作為橋樑,新生有些疑問時可能會先跟學長姊討論,「教練沒有變,教學內容即便有微調、但也不會徹底推翻。」因此,學長姊們的經驗傳承便扮演重要角色。第三年跟著琦琦教練訓練,庭瑋觀察到今年的訓練模式有調整,「從比較短程的慢跑開始,接著來點動態熱身,然後再一次慢跑並進入正式課表,細緻地層層堆疊,我覺得這樣子對喚醒肌肉、身體的效果變得更好!」
循序漸進地開始訓練,庭瑋有感於今年訓練模式的細緻調整。(攝影:卡斯)
12 週,蛻變成更好的自己
從開訓日到移地訓練,歷經整整 12 週的「MIZUNO 萬金石馬拉松訓練營」為學員們帶來哪些轉變?
Ray:沒想到跑量可以這麼多!
第一次參加訓練營的 Ray,原本月跑量只有 50K,加入訓練營當月就提升到 200K,後來還超過 300K,「對我而言,跑量的提升有著巨大差異。」Ray 從面試第一次見到琦琦教練,便覺得:「教練所分享的內容都很有深度,也會跟我們解釋訓練背後的用意。」另外,參與過啦啦隊的他,對於訓練前圍成一圈提振士氣特別有共鳴,那是一種團結凝聚的象徵。
每次訓練前伸出手交疊、加油打氣,是 Ray 最喜歡的儀式。(攝影:卡斯)
凱翔:成為每天跑步的跑者
凱翔與弟弟凱傑是訓練營的兄弟檔,今年除了先跑萬金石,也會一起挑戰世壯運!訓練營期間曾一度腳不太舒服,相較於身體的不適,更煎熬的是內心的焦急不安,但在琦琦教練的建議下經過休息、觀察,現已恢復且漸入佳境。
在教練們的建議下,讓凱翔吃了定心丸。(攝影:卡斯)
凱翔過往從未參加跑班、一直都是隨著自己的體感來跑,初衷是想嘗試看看專業課表能帶來哪些效益。此外,過去幾年都是跑一天、休一天的頻率,加入訓練營讓他成為每天吃課表的跑者,這是自己隨心而跑時無法想像的。
訓練頻率的改變,讓凱翔對自己更有信心。(攝影:卡斯)
Jessy:獨跑但不孤單
以前沒有那麼規律吃課表的 Jessy,「加入訓練營後很踏實,知道今天該練什麼,並一步一步去執行。」從一開始驚訝於跑量之大,漸漸瞭解全馬訓練就是需要大量累積、堆疊有氧底子。「我覺得比較辛苦的部分是,下班時間較晚,且以我的配速跑完 20K 都要花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時常跑到田徑場關燈、一片漆黑。」如果又遇上下雨,一個人在空空蕩蕩的場內跑,那份孤單可想而知。
學員們每天都會分享自己的訓練成果,因為知道還有別人在努力,讓 Jessy 更能堅持達標。 (攝影:卡斯)
涵琦:市民跑者的極致
現為女子全馬百傑的涵琦,是喜歡親身體驗的實證派。不同教練有著不同的教學風格,不同品牌鞋款有不同的特性,無論是教練或是跑鞋科技,「我是一個喜歡嚐鮮的人,想知道這些變化能為我帶來哪些影響?」。有別於過往多是週末跑長距離,這次訓練營面臨在上班日跑長距離,讓有工作、有生活的她感受到市民跑者的極限,「這件事對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如何安排時間是這次訓練營的一大課題。」
在生活與訓練之間找到平衡,且不停追求突破,是市民跑者共同的考驗與成就。(攝影:卡斯)
MIZUNO 貼心守護每一位學員
從開訓日為起始,每位學員都接收到來自品牌 MIZUNO 的滿滿支持,特別是作為強力後盾的跑步裝備。首先是第一雙訓練鞋 NEO VISTA,Ray 起先不太適應,「但在訓練下開始有所變化,漸漸能感受到鞋底給予的回彈。」
隨著與鞋子的感情愈來愈深,Ray 漸漸能感受到 NEO VISTA 所提供的助力。(攝影:卡斯)
Jessy 則是初次嘗試襪套式設計,發現穿起來比一般鞋款更加貼合穩定。不過最讓 Jessy 感動的還是品牌應景地於年末送上一件風衣,「因為訓練多在台北,天氣都是一貫的陰雨,甚至還遇上寒流,在暖身前穿上風衣更能保持熱度,而且也很透氣,是最實用的聖誕禮物!」
能在天氣寒冷時有美津濃風衣可以穿,真是太幸福了!(攝影:卡斯)
今年品牌還有一大貼心設想,就是讓每個人可以挑選自己想穿上賽道的競賽鞋,PRO 3、PRO LOW、FLASH 2 三雙鞋款任君挑選。
PRO 3 — 享受競速感的頂規鞋款
琦琦教練認為:「對於平常有在穿碳板鞋的跑者來說,PRO3 會比較容易銜接。」但也應留意 PRO3 更考驗著跑者的腳踝穩定度。盡可能擷取新體驗、累積大數據的涵琦,她的想法很簡單:「畢竟是比賽鞋,自然會以頂規鞋款優先挑選。」
一路從 PRO 1 穿到 PRO 3 的庭瑋,分享起從一開始就愛上初代,接著擁抱第二代的暴力感,這一回將以開放的心去感受第三代的蛻變,「這一代前腳掌鞋面有加寬,所以穩定度會比二代好!」
琦琦教練提醒,若是有足弓塌陷的跑者,要特別注意 PRO 3 內側凹陷的設計,對於力量分佈跟落腳方式會產生一些變化。(攝影:卡斯)
PRO LOW — 腳感更為親切的碳板鞋
移地訓練當天,腳上穿著 PRO LOW 的琦琦教練娓娓道來:「相較於 PRO3,PRO LOW 的腳跟斜切角度沒那麼高,所以更為穩定。」同樣都是碳板鞋,PRO LOW 提供較高的支撐與穩定,琦琦教練認為從 FLASH 鞋款進階到 PRO LOW,亦會是很好的提升。有鑒於 PRO3 的門檻稍高,許多學員挑選碳板鞋入門款 PRO LOW,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去適應跑鞋特性。
琦琦教練穿著 PRO LOW,追求碳板鞋的推進力又不失穩定!(攝影:卡斯)
FLASH 2 — 穿碳板鞋前的預備鞋款
假如沒有穿過碳板鞋,一下子嘗試 PRO3 或 PRO LOW 可能都有點太強勁,琦琦教練建議:「如果擔心碳板鞋的推進感太強,可以先試試 FLASH 的玻璃纖維板。」如果感覺起來是喜歡的腳感,再進一步去嘗試碳板鞋。
FLASH 2 的支撐性會更好,可以作為穿碳板鞋的預備鞋款。(圖片來源:卡斯)
從以優惠的價格添購其他裝備,到讓每個人依照自己的需求、偏好,甚至是自我期許去選擇競賽鞋款,學員們深刻感受到來自 MIZUNO 品牌的善意。琦琦教練肯定說道:「挑選鞋款的準則並不是用成績去一刀切,還是以學員自己的習慣腳感為優先。」相信學員們穿上與自己匹配的戰靴,都能在萬金石的賽道上跑出佳績,大放異彩。
選對適合自己的跑鞋,學員自然能更有自信地上賽道,跑出好成績!(攝影:卡斯)
責任編輯:Angela
圖片來源:卡斯
往下滑看下一篇
確定要檢舉這則留言嗎?
取消 檢舉檢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