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體育】適應體育十大哉問——型男教授來解答!

發表於 2022/02/25 13,063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也許大多數的人認為,運動是一般孩童的專利;但其實身心障礙學生也有超乎你想像的體育能力!在追求平等的現代,特殊需求的學生也開始享有一樣的運動機會,「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便是為此而生。

「適應體育就是給所有人,不論身心狀況如何,都可以參與的體育。」這是姜義村教授為它所下的定義。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適應體育還是一知半解,仍有滿滿疑惑,運動筆記搜集了網友的提問,從中挑出 10 個問題,並請來 臺師大特殊教育系的型男教授——姜義村教授來為大家排疑解惑!


 校園與課程 

    適應體育適合哪些對象?有什麼運動項目適合一般人和身心障礙者一起參與?

適應體育是適合「所有人」的體育活動,其精神為考量個體的差異和需求,適當調整運動的進行方式和過程,讓每個人都能接受到合適的運動。

只要透過合理的調整,校園中常見的運動項目,都可以讓一般生與身心障礙生同樂!例如:因應視障者的需求,在球內放入鈴鐺發出聲響以利位置的判斷,如此一來,視障者也能一起踢足球。此外,不同的滾球也是許多學校目前正在推動的特色融合項目,不論是適合中、重度特殊學生的地板滾球或是心智障礙學生的特奧滾球,都是很適合所有學生一同參與的球類運動。


適應體育是適合「所有人」的體育活動。(攝影:吳德祥)


    適應體育需要把特殊需求學生獨立出來上課(分班上課)嗎?

最理想的適應體育進行方式為「融合式」體育課程,也就是讓不同特質和需求的學生都能在一起上體育課,並藉由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環境、評量等各方面的適度調整,讓不同學生的需求皆能在課堂中獲得適當滿足。

融合式體育課程能促進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因為有同儕的示範,讓特殊生有更多觀摩機會,並在同儕教導下學習運動技能;而一般生則能學習與不同特質者相處和溝通。

當然,若是學生的特殊性較高或是需要提供個別特殊課程而無法融合時,也是有可能將其個別抽離,或是以團體客製化上體育課的型態來進行;但基本上適應體育還是以融合式體育課為優先,儘量避免獨立出來或分班上課的情況。


適應體育鼓勵以「融合」的方式讓所有學生一起上體育課。(攝影:鄭韻文)


    特殊需求學生與同儕融合進行體育課,需要留意什麼?

「有效的教學來自精準的評量」,透過特教和體育老師的合作,先了解特殊生的學習特質和需求(可閱讀學生的 IEP ── 個別化教育計畫),才能設計出合適的課程

進行融合課程時,建立同儕支持是重要的一步,這不僅可教導同儕和特殊生雙方溝通互動技巧,還能讓同儕學習如何當融合夥伴、小老師,並因應特殊生的特質,使用適當的方式來引導特殊生進行運動和練習。此外,可以掌握課程調整原則,依據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學習內容、歷程、環境、評量等向度的調整。


了解特殊學生的需求與特質,才能設計出合適的課程。(攝影:陳琬甄)


    特殊需求生進入大學後,應該修體育課嗎?那該修什麼呢?

由於 12 年國民基礎教育的推動,愈來愈多特殊需求學生得以進入大學階段就讀,以落實 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之精神與維護其學習權益,目前約有 1 萬 6 千名左右的特殊需求學生遍及全國 152 所大專院校中,然而過往受限於大學自治之精神,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的適應體育相關政策推動較為緩慢。不論是國際趨勢、法規權益或是人權意識,適應體育於大專院校之發展是刻不容緩,尤其對許多特殊需求學生而言,高等教育階段為接受身體素養教育的最終機會,此階段對於個人離開學校生活後的身體活動或運動參與習慣,乃為建立的黃金時期。

因此,為維護特殊需求學生的體育學習權益,大專院校應針對目前校內的所有體育課進行教學內容、環境設施與教學評量等進行合理調整,並讓特殊需求學生依照自身能力、興趣及需求擁有選修「每一門體育課」的權益,同時,大專院校應針對較不易調整的特殊需求學生,提供專業且內容多元的適應體育課程。


各教育階段中,特殊需求生的運動平權和體育課受教權都應受到維護。(攝影:蔡孟成)


 師生與家人 

    台灣目前在適應體育的師資情況是如何呢?

目前國內體育師資的培育管道中,礙於法規制度尚未將「適應體育」納入必修課程,因此,當前體育教師對於適應體育相關知識的增能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以中央或地方政府透過計畫辦理相關研習進行增能

(二)師資培育階段以選修方式修習適應體育

(三)加入各縣市教師社群之適應體育團體。

除上述以上幾種方式,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亦培育適應體育師資。

根據 106-109 年推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之統計,這四年間約有 1,400 位教師參加體育署所舉辦的適應體育教師增能研習。目前署內與適應體育發展中心也正在積極研擬適應體育師資的輔導與認證制度,期望完善增能培訓制度以及認證師資。


國內體育老師透過多元管道來增加適應體育的相關知識。(圖片來源:校園適應體育紀實片系列-台北市景興國中


    在身心障礙者的運動參與上,其家人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身心障礙者在運動參與上相較一般人來說,的確會出現比較高的門檻,此時「家人」除了提供身心障礙者生活方面的相關需求外,同時也扮演與社會銜接的重要角色,因此由以上論述可以瞭解到家人與身心障礙者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家人除了陪伴與協助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外,也由於家人對於身心障礙者的體能狀況和特殊需求的了解,可以協助一同評估其參與各項運動的安全性和必要之防護措施,適時扮演其與外界溝通的橋樑。此外,當身心障礙者對於自身運動能力沒有信心時,家人可從旁鼓勵,甚至一起投入運動,給予其運動的動力。


家人在身心障礙學童的運動參與中扮演重要角色。(圖片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9 年推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


 補助與資源 

    適應體育有相關補助嗎?

多年來,教育部體育署一直有持續推動適應體育的相關補助計畫,若以近幾年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承辦的「推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為例,在過去四年推行標竿學校,鼓勵全臺學校以校本為出發點,並規劃協助鄰近學校相關教師研習及課程示範,撰寫計畫申請成為適應體育標竿學校,經過審查後每年增列兩校補助發展相關課程。

2022 年開始,為更加深化國內適應體育發展,教育部體育署持續展開「適應體育深耕計畫」,計畫調整為三個面向:

(一)大專適應體育策略發展計畫,今年度首次由政府計畫引導大專院校進行適應體育的發展,初步藉由資源的挹注,協助大專院校進行課程優化、師資增能及意識提升的改變,希冀發揮高等教育的專業師資、學術科研的能量,優化我國適應體育發展,同時,未來朝向地方高等教育學術單位引領國民基礎教育各級學校之發展,使適應體育發展得以在地化、特色化,此乃有助於身心障礙學生在所處地域獲得最適最優的教育資源及學習權益,使其生涯發展之轉銜更為順暢。

(二)提升各縣市政府教育輔導團適應體育輔導知能,使各縣市特殊教育輔導團、體育輔導團老師們的適應體育知能可以進一步提升,並影響其輔導之學校,因此有相關計畫補助各縣市政府舉辦增能活動。

(三)適應體育重點學校地方扎根,有相關計畫可以申請補助,鼓勵更多地方學校針對自己學校特色,申請較為小型的適應體育課程計畫,將適應體育概念落實到各縣市及各級學校。


政府藉由補助計畫與舉辦活動,推廣適應體育。(圖片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9 年推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


    請問有適應體育的相關教材可以參考嗎?

有的,適應體育數位平台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可以找到相關的參考教材。適應體育數位平台由教育部體育署支持下成立,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負責經營;期間內辦理教案徵選等活動,收錄並刊登許多優秀的適應體育教案、教學影音、知識圖文等,並製作專有名詞圖文專欄和電子報,深入淺出地介紹適應體育和特教領域的相關概念。

另外,臺師大亦透過資源的連結與新北市政府共同研發多套適應體育教材方案,範圍擴及國小、國中、高中,並以 108 新課綱為基礎,針對表現型、競爭型、挑戰型、群體健康與運動參與型進行各式課綱的編撰。

此外,今年度也預計於適應體育數位平台之 YouTube 頻道,推出一系列適應體育課程案例影音,拍攝不同學校推動的特色課程,網羅實用的教學技巧,並搭配電子刊中的深度專訪,作為教學參考資源。


適應體育擁有多元的平台與教材,課程教案撰寫擴及國小、國中、高中。(圖片來源:適應體育數位平台


 賽事與設施 

    請問目前有什麼推薦的馬拉松比賽,有照顧到這群跑友的呢?

推動已久的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其報名組別即有開放視覺障礙跑者參與,是一個尊重多元、強調運動平權的賽事代表。除渣打馬拉松外,太魯閣峽谷馬拉松、台北馬拉松、萬金石馬拉松、台北國道馬拉松、墾丁馬拉松等相關路跑賽事,都可以看見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者共同參與的畫面。近期更有羅布森路跑賽事大量提供輪椅與電動輪椅跑者公益參賽名額,對台灣來說可說是首例;在賽道規劃上主辦單位也有相對應之措施,可見目前多項大型路跑賽事均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參與相當重視。

此外,針對常態性的路跑訓練也開始陸陸續續有多個單位開辦內部增能課程,瞭解身心障礙者運動之需求,其中還有臺師大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定期舉辦的路跑訓練。我們相信愛運動動無礙持續加入賽事,會讓社會大眾漸漸看見並思考身心障礙者的運動平權議題。


台灣目前已有多場賽事,可看到身心障礙跑者的身影。(圖片來源:IRONMAN 70.3 Taiwan 愛運動動無礙


    市面上有這樣的運動場域可以提供嗎?

目前全國各縣市均有運動中心提供國民友善運動之環境,除花蓮縣、台東縣、南投縣與離島尚在積極爭取中,其餘場館的無障礙情形皆可查閱教育部體育署「全國運動場館資訊網」,包含轄內各級學校、社區之公營運動場館。

此外,針對友善運動場館之要件,除公共場域之無障礙坡道、停車位、昇降電梯及廁所等基本硬體設施外,同時須對不同障別(如:視障、聽障、肢障及腦麻等)之需求者提供對應的設施設備和輔助器材;在軟體方面,場館工作人員也需具備友善服務的能力,以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目前全國各縣市都有運動中心提供友善的運動環境。(圖片來源:高雄旅遊網)


適應體育的領域博大精深,看完以上對於目前台灣適應體育的教育概況、政府政策及活動場域的講解後,是否已有基本的了解了呢?未來運動筆記將和師範大學合作,並陸續推出從不同面向了解適應體育議題的文章;對於適應體育有什麼想法呢?有經驗的跑友們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們自身、身邊同學、朋友...的相關經驗喔!


適應體育讓所有學生一起運動共同成長。(攝影:許雅茹)



責任編輯:Hannah

圖片來源:吳德祥、鄭韻文、陳琬甄、蔡孟成、適應體育數位平台 YouTube、109 年推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適應體育數位平台、姜義村 YouTube、高雄旅遊網、許雅茹(依圖片順序排列)

*更多適應體育資訊,盡在運動筆記

適應體育發展中心致力於校園適應體育的推廣,透過建置適應體育教材和影片等教學資源,並舉辦研習、競賽等相關活動,提升特殊需求學生的校園體育參與。


看更多身心障礙運動推廣主題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