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筆記 我型我速萬金石    2023 MIZUNO REBELLION 馬拉松訓練營

【我型我速萬金石 - 2023 MIZUNO REBELLION 馬拉松訓練營】賽後心得

Teng Article
發表於2023-03-30 14:22:57
2,677次點閱
  清晨四點起床(賽前一晚,感謝隊友柏偉的幫忙,入住起跑區附近的民宿),匆匆換裝完畢,跟柏偉、家瑩一起出發前往會場。天氣濕冷,昨晚的風雨並不小,但清晨的風,明顯溫柔很多,看來是個蠻適合挑戰的天氣~
略飄著細雨的清晨,就著狹小的空地,教練群親自下場,帶著大夥作操。
並且,把握所有可以擠出的時間,從心態、從策略、從溫度、從合作等等,方方面面地提醒。
.
  時間過得很快,才跟團隊暖完身、拍完合照,就得趕緊進入分區,準備出發了!倉促間,因為不同分區的關係,失去了跟跑同組戰友 – 承達的機會(承達,還有冠東跟我,可是臺北馬前,一起冒雨在板二跑課表的紫組代表,也是配速超級穩定的依靠!本來打的算盤是跟在他身旁,就可以節省不少盯著錶去配速的力氣...),但還好,還有另一位穩配的姿均可以陪跑。卻不料,跟智維沒約好,才一進分區,站在閘門想等他會合的時候,湧進分區人潮,就徹底把姿均跟我給沖散了,最後分區柵欄一開放,往前的人潮也把最後一絲能找到戰友陪跑的希望給淹沒了。看來,「獨跑」、「獨自扛風」是這幾年跑萬金石的宿命了。
出發前,夥伴們大吼一聲,鼓舞自己的啟程。
而其實,從 11/19 開始,我們,就已經開始比賽了!
.
  站在人群裡盯著起跑拱門上的計時器,坦白說,雖然認了獨跑扛風的命,但心裡卻並沒有緊張的感覺,只不斷地盤算著每五公里的配速計畫。「能達標嗎?」持續認真地吃著琦琦 (陳盛琦) 教練幾個月以來的課表下來,在賽前的幾週前,自己心底已經不自覺地相信自己可以辦得到。剩下來的,似乎只是「可以把紀錄推進到什麼程度?」,以及,「下一場臺北馬,要怎麼開始準備起?」的問題了。
.
  起跑後,默默地閃著人群,盡可能如琦琦教練賽前的提醒,不讓自己太多左右移動而耗掉無謂的體能,只是緩緩地加速,逐漸為自己爭取到加速的空間。原先預設脫離人潮的 2 公里,看了看錶,大約落後了近一分鐘左右。但,不打緊,還有 40 公里~
.
  前半馬,緩緩地壓著自己的速度,讓自己不致因為賽道平坦且順風的關係而超速;半馬轉折點,102',跟原先計畫的 103' 差不多,嗯,好的開始~
.
  22 公里左右,終於看見了 330 的貪吃蛇列車!雖然還有約略 200 公尺的距離,理應維持現在的配速,逐步跟上去才對。只是,眼前已經進入海岸線的逆風區了,決定加點速,先擠進去再說~
.
  從進入貪吃蛇列車後,本來抱持著跟到 32 公里,等轉入麥當勞坡之前,再看看自己的狀況到哪裡,來決定哪時候要脫離。但是,原本前半馬都超速的列車,此刻的配速卻始終落在五分速前後。跟了 2 公里不到,本來還跑在列車尾的自己,就這麼默默地跑到了列車長的身旁了。很尷尬地想:「跟在列車長旁,好像...也吃不到集團擋風的好處?那...降速跟列車,好像也就沒意義了?!」既然如此,決定恢復自己原本的速度,脫離、獨跑。
.
  從半馬之後,賽前一週感覺到兩隻小腿的腓腸肌、脛前肌緊繃感,又再次逐漸冒了出來。沿途不斷提醒自己放鬆腳掌及雙腳的落地、鬆開雙肩、維持身體擺動的自然,好讓偶爾感覺到的小腿拉扯感不要惡化下去。
.
  26 公里了!安撫腓腸肌後,連阿基里斯腱旁邊的比目魚肌也開始出現疼痛感。疼痛襲來,望著前方筆直的海岸道路,心裡不禁吶喊:「X的!怕什麼?剩下不過16公里,又不是沒跑過16公里的tempo run!」突然之間,那幾個週四清晨四點的回憶,浮上心頭,在科大黑漆漆的田徑場上,只有兩盞燈光的跑道,一個又一個地吃下40個甜甜圈...
.
  琦琦教練賽前說,想想自己訓練營前後的差異、在訓練營為自己的付出,那將是面對賽道的信心來源!對啊~冬夜風寒之際,40圈都能跑完,沒理由剩下的16公里撐不了!
.
  轉進麥當勞坡了!留意自己身體跟姿勢,沒發現已經到了這裡了...
.
  開始迷上跑步時,住在楊梅的乳姑山,清晨練跑的路線,正是山路的來回。雖然搬到平地鄉間已經幾年,但跑坡,始終是自己熟悉且喜愛的路段。在麥當勞坡這段,眼睛盯著前方的坡道,不再去管配速落到哪裡,就只是盡可能去維持自己身體體能的付出狀態,讓自己的呼吸、心跳不要爬升太多,並且告訴自己「慢慢來,不急,有上就有下」。對啊~ 琦琦教練不也曾經這麼提醒過:「我們班的同學們,都已經不再年輕,也就是都有了年紀,那麼,不更該發揮這個年紀該有的特質 – 沉穩嗎?」所以,就慢慢爬,別急...
.
  3 公里的起伏終於過了獅頭山,最終的 7 公里!原先配速計畫裡,提速的路段。
.
  本來,不太確定自己的體能到了這個距離後,還有沒有辦法負荷提速的安排。顯然自己小看了這段期間琦琦教練所安排的課表能為體能打下的基礎,開始下坡後,速度自然開始增加,身體確實還儲存著不少的力量!
.
  爬坡開始,就已經不再只是小腿了,膝蓋、髖關節、肩膀、背,甚至下顎、脖子處的肌肉,都已經緊繃到極點而開始感覺到疼痛。剩最後的 7 公里,即便維持或降速到五分速,也妥妥的能夠拿到330。但,心裡仍然執拗地決定 all-in!
.
  大口喘氣,所有心思只能落在步伐、擺臂,以及姿勢的調整,以免兩腳抽筋。心底再次忿忿地想:「X!就當是5000間歇,又不是沒跑過,而且,教練給的課表,還是連跑兩趟!這次,多跑的,算送你的~」
.
  其實,並沒有真的能夠提速到什麼程度,每五公里的時間還是差不多,就是維持著既有的步伐,一段一段、一里一里地朝往隧道口前進。而過往進終點的笑容、進隧道前的拍照姿勢,這次,都早已不在腦海中。腦海裡,最後幾公里,只剩一個念頭:老婆,我要跑進高標,然後,帶妳去美津濃買東西!
.
  面目猙獰地衝過終點線,無法站挺身體,只能雙手撐住雙膝,彎著腰,貪婪地大口呼吸,直到聽見琦琦教練的呼喊聲。抬起頭,看見三位教練正朝自己揮著手。拖著步伐走向教練們,如同過去團練後的擊掌, 琦琦教練張開雙臂,絲毫不介意我全身濕透,給了一個大大的擁抱!紅著眼眶,緊緊抱著教練。
從未出現過的衝線猙獰表情... 這段旅程,確實難行。
難行,也行了!
臺灣在地的第一枚金標獎牌,入手。
.
  很感謝!!!
  教練群的專業,包括跑步觀念的灌輸、重視跑者健康的強調、團隊凝聚的經營等,以及在專業之外的人性關懷,像是停滯與困頓的接納、學員選擇的尊重空間、甚至是美食口慾的滿足等,都從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紮實地為我們奠下長跑的基礎。
教練團隊的強大支持,訓練團隊的經營、訓練觀念的引導、
穩定踏實的訓練課表、到賽前的信心建立,
都是讓自己能夠完成賽事成績的重要基礎! 
.
  特別與以往不同的是,團隊的同在力量!這段漫長的備戰期間,夾雜在工作、家庭、疾病、訓練等多重壓力的市民跑者生活裡,即便心累、即便腿痠、即便事忙,這次,在自己的一個轉身後,仍舊會看見許許多多與自己同在一條賽道上拼命的同伴,帶著各自的生活壓力及訓練疲憊,依舊努力著。這種同在感,更是自己能夠支撐到最後的最強大支柱!專業的基礎與同在的支持,讓自己一掃前兩年因為疫情、也因為工作、更因為成績,而越來越加沉悶且無力地練跑心境,並且,重新真切地感受並確認自己最初對跑步的喜愛~

  而這一切,當然也必須要十分感謝所有促成它發生的後勤團隊:美津濃及運筆團隊!沒有優異且細膩的後勤支援,就沒有這麼給力的裝備,更沒有辦法實現許多移地訓練的可能性,及賽前愜意舒適的團隊場地。

  當然,更感謝家人的後盾,尤其是太太的支持。這段期間的早出晚歸,多虧了孩子們的獨立,以及太太的諸多補位,與營養的呵護,才能夠順利且無後顧之憂地投入訓練與比賽。

  對了!還有,一定要感謝我自己!謝謝自己的付出!不光是整段訓練過程中,對於課表執行的堅定與持續,或是在賽道上頭,面對「放棄」的誘惑,都很感謝自己:「還好,這次,並沒有縮回去,而真的選擇了付出全部!」也因此,從 11/19 到 3/19 的四個月裡,自己才有機會能夠如此沉浸地享受整個全然專注投入的旅程~  

.
  萬金石,我第一次跑進430的地方,也是我前一個PB的地方。如今,再次成為個人PB之處,並且,成為重新啟程「成為跑者」的起跑線。而那個..那個...那個誰誰誰?對,就是你!那個依然可以繼續突破的自己,下一次,我們臺北馬拉松見! 
.
原PB:3'44'05 (2019萬金石)
PB: 3'24'38 (2023萬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