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國道馬拉松🦸🏻♂️】
沒有累積 沒有奇蹟
讓人認清現實的一役
———賽前
帶著台北馬沒有發揮全力的殘念,報名這場的時候,雄心壯志地要破𝐏𝐁。可少了訓練營的激勵,心態跟訓練量都大幅下滑,連三個月跑量掉到𝟐𝟎𝟎以下。
即便如此,賽前被問:「要跑多少?」
還是霸氣地回:「𝟖𝟗」!
🈵高標破𝐩𝐛、
🈯中標守𝟗𝟎、
🉑低標想都沒想
———比賽日
事前沒做功課,到了現場才發現會場不是公園而是馬路另一端的河濱,得上天橋才能橫跨過去。
距開跑剩半小時,要上天橋的人多到要分流排隊,大家都顯得訝異又焦急,還看到有跑者不聽勸阻厚著臉皮插隊🙄
排了𝟏𝟎分多鐘,總算過天橋下河濱進會場。晦暗未明的天色下,繞了一大圈才找到寄物區。剩𝟏𝟓分鐘就要開跑,匆匆忙忙寄物完要去排廁所。
離開寄物區不到𝟏𝟎秒,腦中一閃
「靠!我沒拿補給!」
轉身回去想拿寄物袋,但已包沉大海。
「好啊,被自己笨死」
當下心一橫:「那我想知道,跑半馬全程不補給會怎麼樣?」
剩不到𝟏𝟎分鐘,到廁所前排了一下,看隊伍速度覺得沒救了,評估自己也不是非上不可,就跟著人群去找起跑點了。
———出發
從交流道爬上來到國道上的起點,筆直的路線、舒適的氣溫,包括𝟎𝟓𝟒𝟎這難得的起跑時間都覺得很不錯。天時地利條件具備,把賽前搞烏龍的驚慌拋諸腦後,打算好好享受好好發揮。
鳴笛後不疾不徐地推進,人群壅塞的狀況比台北馬好上許多,𝟐𝐊後就進入目標配速,抓𝟒:𝟐𝟎再視狀況推進。
這次沒有設定手錶每公里跳記圈秒數的提醒,過𝟓𝐊後身邊的跑者速度都差不多,以體感和跟車為主、上下坡時再看錶:確認上坡不要放太慢、下坡要多催。在同速度的區間,覺得自己的下坡比較敢跑,可以多超車為上坡爭取餘裕。
往常𝟕𝐊會開始補給,這次沒帶到補給兩手空空,想到若要進補給站,也不知道要怎麼補還會打亂節奏,就堅定執行「不補給」的測試。
跑過𝟏𝟎𝐊到折返點自我檢視:前半程速度偏保守,體感卻不輕鬆:雙腳有些疲累、呼吸時上腹隱隱有感。認知到狀態不好,別說要加速、連維持都沒把握,這樣下去有點危險。
———回程
精神萎靡,朋友打招呼時才驚醒過來。
沿路看著迎面而來的跑者們,打起精神:「至少剩不到一半了」。
返程方向沒什麼風,平路和下坡為主的路段,跑動流暢省力、內心平靜無瀾,整個跑道上只聚焦在自己。進入了「心流」,渾身舒暢,速度提昇到理想的𝟒:𝟏𝟓。
但過𝟏𝟓𝐊後𝐛𝐮𝐟𝐟消退,上腹再度隱隱作痛。超過𝟕𝟎分鐘沒補給,身體能量消耗殆盡好像電池沒電,配速掉了下來。下坡還有地心引力可以幫忙,但平路和上坡就超級無力。
開始被剛剛超車的跑者反超,
開始期待每一個里程牌出現,
開始想趕快結束這一切。
𝟏𝟖-𝟏𝟗𝐊間一個超級大上坡,覺得跑不動了,看到錶速降到𝟒:𝟓𝟎心態有點炸裂。
煎熬漫長的上坡終於結束。還有𝟐𝐊,看錶推算,來不及趕進𝟗𝟎內了很沮喪。加不動速度就順著跑,至少要跑完吧!
遠遠看到終點拱門時很開心,但實際跑發現,「看到」離「跑到」距離差很遠,手錶𝟏:𝟑𝟎:𝟑𝟎時驚覺,再不加好像會掉出𝟗𝟎分台,趕緊拔腿衝起來,𝟏:𝟑𝟎:𝟓𝟑 過終點。
———賽後回顧
天氣、賽道都很棒,但結果比𝐏𝐁退步了𝟗𝟏秒。
練習量不足賽前就知道沒救了,但跑前沒有調整好狀態和沒帶到補給,真的需要好好檢討:早一點出門、或先看好會場配置,應該就不會慌亂到發生失誤了。
結果很不滿意,但過程中其實還不錯。
這次沒有非破𝐏𝐁不可的壓力,放下不斷對錶看錶的緊盯,有好好欣賞難得的國道風景「路跑視角」。
第一次奔馳在國道的高架橋,腳下低矮的花博公園、松山機場,與遠處𝟏𝟎𝟏為首的高樓大廈,組成層次豐富的都市城景。同一段路線折返,從黑夜跑到白天,流光天色沒有重複的景象。跑起來心曠神怡,進入到心流時更是舒爽無比。
沒有破PB,但並非一無所獲:
欣賞了獨特的風景、也測試了目前的狀態:確定跑半馬最好還是乖乖補給,還有這週的萬金石全馬得「務實」一點。
至於當天會不會熱血腦衝就再說囉?
———
🗓️日期:𝟐𝟎𝟐𝟓.𝟎𝟑.𝟎𝟗
👣里程:半馬(𝟐𝟏.𝟎𝟗𝟕𝟓𝐊)↗️↘️𝟖𝟖𝐦
⌚️個人:𝟎𝟏:𝟑𝟎:𝟓𝟑
⏳大會:𝟎𝟏:𝟑𝟐:𝟑𝟖
總排:𝟏𝟑𝟎/𝟒𝟑𝟖𝟗
分排:𝟒𝟏/𝟗𝟒𝟎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