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1~101的臺北馬拉松,11載光陰,101馬旅程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22/12/31 6,340 次點閱 3 人收藏 5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11年的光陰歲月,讓兩鬢與鬍髭增添了些許花白,頂上毛髮也明顯變得稀疏,臉上增加了些皺紋,歲月刻畫的痕跡絲毫未曾留情,但是當年懵懵懂懂、步履蹣跚地跑完初馬的我,終於也可以宣稱「身經百戰」,用更加敏捷的速度跑完第101場全馬,從來沒有想要安排規畫哪個年紀、哪一場賽事完成自己的100馬,卻如此機緣湊巧,從2011年12月18日的臺北馬,到2022年12月18日臺北馬,整整11年的同一天,同樣的臺北市政府前廣場,再次站上全馬起跑線,從01初馬到101馬,因緣巧合地在同一日子回到最初開始的同一個起點,猶如這11年來的跑步體驗:「莫忘初衷」。

※再次回到這個熟悉的廣場,從01到101,匆匆的已是11年光陰。

跑馬的旅程,標示人生的每個重要里程

新婚半馬:國道馬拉松半馬

第一場半馬起因於準備結婚的那ㄧ年,平日就有跑步的運動習慣,也參加過幾場舒跑盃之類的短程休閒性路跑,在校園田徑場旁偶然看到國道馬拉松的宣傳海報,賽事日期剛好在婚後的兩個月,便突發奇想地與新婚妻子相約分別報名國道馬拉松的半馬與9公里賽事,作為新婚的紀念,順便安排到臺北遊玩,為了順利完成第一場半馬,也增加自己平日的跑步里程,但是只限於在田徑場繞圈圈,完全不懂得什麼是配速,也沒有什GPS心率錶的輔助,更不懂得什麼是訓練課表與菜單,憑著一股傻勁,站上半馬起跑線,只知道依靠自己的體感,跑在自己覺得可以接受的強度範圍,第一次參加這種正規賽事,還有晶片計時,賽後獲得完賽獎牌,身為路跑菜鳥兼鄉巴佬,感覺備受禮遇、無比新奇,沒料到第一場半馬最後竟然還獲得1:58的成績,當時對於這個成績也完全沒有概念,只覺得就是維持平常的跑步速度、順順地、沒有痠痛、沒有掙扎痛苦地就跑完了,過了多年,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半馬破二」,對於剛入門的業餘跑者而言,似乎是個還算不錯的成績,這場新婚的半馬紀念賽,可以說是後來這101場全馬的濫觴。

初馬:2011年人生的另一場轉折

有了新婚時的第一場國道半馬經驗之後,婚後也陸續參加過幾場「安泰人壽ING臺北馬」的半馬賽事,隨著女兒的出生、兼顧家庭照顧與上班工作之下,從來沒有挑戰全馬的念頭與規劃,直到2011年,職場上有了新的工作職位、買了新房子、搬了新家,感覺人生又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於是又突發奇想地覺得應該來挑戰一場全馬作為紀念,這時的臺北馬已經從「安泰人壽ING」時代進入「富邦台北馬」時代。同樣在不懂得什麼是配速、不懂得所謂全馬是怎麼一回事、沒聽過什麼是全馬訓練課表菜單、沒有GPS錶輔助訓練,也完全不懂得什麼是配速策略、補給策略的情況之下,靠著過去幾場半馬的經驗、憑著自己一個人平日在大學校園隨興練跑的基礎,更沒有跑友或教練可以諮詢,同樣憑著一股傻勁,站上台北市政府前的全馬起跑線,果然親身體驗了「全馬不等於兩個半馬」這句馬場名言,跑過了25公里之後,疲勞、痠痛與飢渴開始蔓延、越趨加重,只記得當時心中一直興起「為什麼要自不量力、逞強報什麼全馬?」「如果跑半馬,現在早就可以好好吃橘子、喝飲料休息了」「終點還有多遠啊?」等等念頭,接著就是開始進入側腹痛、雙腳輪流抽筋的痛苦巡迴之中,但是不服輸的念頭又不斷告訴自己:「不可以漏氣啊,至少要堅持到底!」帶著蹣跚的步履、僵硬的雙腿,終於在大會時間5小時30 分的關門之際,邁入終點,完成慘烈辛苦、舉步維艱的初馬,卻也因此意外地開啟了後來這11年馬不停蹄的人生旅程。

當年身為馬拉松菜鳥,當然不知道馬拉松界有所謂的「初馬獎」,甚至第一次從跑友口中聽到「初馬獎」這個名詞,還很納悶,不懂得是什麼意思。經過多場賽事之後,才從跑友之中得知當年最經典的就是雙溪櫻花馬的「琉璃初馬獎座」,雖然錯過了初馬獎,但是當年新的工作職務、買新房子搬新家的喜悅,卻是頒給自己最可貴的初馬獎。

10馬、30馬、60馬

雖然初馬跑得很痛苦,那種辛苦完賽的成就感,反而激起自己再次挑戰的慾望,仍然是靠著維持日常跑步的運動習慣,後續更在多場馬拉松賽事中,帶著妻子女兒進行「馬拉松旅跑」,參加各地馬拉松賽事的同時,在不同的縣市鄉鎮中旅行渡假,深深愛上這種跑馬拉松兼度假的模式,不僅完成了一場又一場的全馬賽事,更帶著妻子女兒與家人,遊歷了全省各地,花蓮東海岸的山海壯闊、臺東鹿野鄉間的悠閒恬靜、墾丁的草原與椰影沙灘、清境農場與合歡山的高山遼闊、高雄西子灣的熱情城市、集集綠色隧道的幽靜雅緻、日月潭翠綠環繞的湖光山色、宜蘭山水靜謐的白鷺沙洲、臺南古都的美食與歷史遺跡、馬祖的獨特戰地景緻與粗曠野性美,………,甚至海外的日本馬拉松旅程,神戶的海港異國風情、大阪秋日的香楓與晶透銀杏、京都冬日的嵐山渡舟、街町風情與鴨川河畔、北海道夏日的花海綿延,都留下了跑馬拉松與家庭親子共遊的美好足跡,成了這11年來,我最喜愛的旅行渡假模式,在這100場馬拉松的過程中,最令人感動與印象深刻的記憶,並非破PB或BQ達標的賽事成績,而是這些隨著跑馬旅程而與家人共度的美好親子時光。

這段過程中,家人也同受感染,家人一起報名,三代同堂參加了許多路跑賽事,帶家人體驗馬拉松賽事、路跑活動的樂趣。

全馬破四計畫:我的第一支GPS馬拉松心率錶,認識科學化訓練對於一個完全未受過田徑訓練、以健身、紓壓、好玩、體驗為目的跑者而言,追求速度與成績,完全不在一開始的選項與規劃之內,在這101場馬拉松賽事經驗中,前30場全馬賽事的參賽與日常訓練過程,我都是在沒有GPS錶也沒有手機APP的輔助下完成,完全不懂配速、不知道自己的練跑里程、賽事中也不知道自己的里程與速度的情況下,完全依憑自己的體感,手上戴的是傳統的金屬錶鏈指針式石英錶,讓身體自然地帶領我完成30場全馬賽事與日常練跑,甚至其中幾場賽事嫌棄金屬錶鏈石英錶重量過重,連錶都沒有戴就上場,途中沿路詢問身邊的跑者:「請問現在跑了多少里程、多少時間了?」來判斷推算自己的速度與完賽時間,也算是個人跑馬歷程中的一段愚昧趣味的往事,就這樣沒有工具輔助、優遊自在、隨興地完成一場又一場的全馬賽事,完賽成績也維持在4小時30分前後左右,時快時慢,從未強求,彼時,全馬破四並不是個積極目標,全馬330更是遙遠不可及的國度,更遑論後來的BQ(Boston Qualified)資格,直到偶然的機會獲得錄取參加了運動筆記與Garmin合作的「全馬破四計畫」,則是我的跑馬歷程的重要轉捩點,不僅因此受到專業教練的指導與課表規畫,學習到科學化、週期化的跑步訓練知識,更因為最後的心得文章得到評審優選,獲得獎品:人生的第一支馬拉松GPS心率運動錶,從此才真正了解什麼是配速、心率區間、間歇訓練、LSD訓練等各種跑步訓練知識,而平日的練跑里程與賽事紀錄,搭配GPS手錶與運動軟體,終於也有了科技化的紀錄,自然而然,後續的馬拉松完賽成績也順利地推進維持在4小時以內,直到後來突破330,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全馬破四計畫,在教練的訓練課表安排規畫下,果然每一場賽事都順利地連連破四達標。

當初寫的心得文: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2015臺北馬:運動筆記配速列車加入運動計配速列車,可以說是這一路從01到101的馬拉松旅程中另外一個永誌不渝的標記,2015臺北馬是第一次在這場首都賽事中擔任全馬配速任務,繫上配速列車的氣球,與馬場前輩雅芬姐合作,在冬日的臺北馬賽道上,充滿笑意、輕鬆順利地完成全馬430的配速任務,自此展開後續南北各地的配速列車之旅,在不同的賽事,擔任不同配速的領跑任務,認識了許多優秀的配速列車長、熱情的跑者,伴隨著歷年來各式各樣、不同顏色造型的配速氣球,開啟了另外一段繽紛多彩的跑馬歷程。

加入運動筆記配速列車,持續至今,人事幾經更迭,這些年來認識了許多優秀的教練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馬拉松的訓練與賽事過程中,增添了更多值得回味再三的點點滴滴。

海外賽事:2017神戶馬拉松+大阪馬拉松+2018京都馬拉松+2019北海道馬拉松

看了許多跑友的海外馬拉松紀錄,終於在2016年規劃了我的第一場海外馬:神戶馬與大阪馬,時間上相隔一週、地裡位置相近,過去也有多次連周馬的經驗,索性兩場都報名,第一次參加海外馬便是大膽挑戰連周馬,同時也安排父母妻女同行,一趟三代同堂的跑馬家庭旅遊:京阪神10日遊。第一次規劃海外馬自助旅行,又帶著一家老小,當然是抱著旅遊、嘗鮮、體驗的輕鬆心情,只求順利完賽,還要確保有足夠的體力可以帶著家人遊歷神戶、京都、大阪的各處景點。過去雖然曾經一起家庭海外旅遊,但是日本關西不僅是我們第一次造訪,一起參加海外馬拉松,對全家人而言,更是第一次經驗,家人第一次拿著國旗在日本街頭為臺灣選手加油,這趟旅程對全家人而言可說是充滿新奇體驗,原本抱著輕鬆完賽、保留體力的參賽態度,竟然先是在神戶馬跑出03:27:41的個人PB成績,接著又在相隔一週的大阪馬跑出03:20:15的心PB,只能說似乎是一場神奇的日本海外馬破PB之旅。有了這次神戶大阪的美好經驗,隔年的京都馬又再次把個人最佳成績留在日本關西,京阪神關西三大馬,便成了與家人旅遊途中的破PB之旅。

2017/11/19神戶馬

2017/11/26大阪馬

2018/02/17京都馬

2019/08/25北海道馬

2019年北海道馬拉松雖然沒有跑出好成績,留下在北海道舊本廳舍的紅磚建築前奔跑的身影,更因為北海道馬拉松的賽道與因疫情延後一年的(2020+1)東京奧運馬拉松賽道大致上重疊,在奧運馬拉松賽事轉播上重溫賽道,更是疫情期間了另外一項慰藉。

100馬:2022/12/03礁溪溫泉馬拉松雖然事前已經知道這場賽事是我的符合登錄條件的第100場全馬,但是身兼這場賽事的4小時配速列車任務,還是決定不加張揚地以配速任務為主,低調默默地完成人生百馬,穩穩地在4小時內達標完賽,也因為擔任配速列車的緣故,沿途跟著大批的追隨跑者,聲勢不下任何一個「百馬團」,雖然少了百馬團的旗幟,但是那顆配速列車的氣球,反而更是令人珍惜與充滿感謝,謝謝那天一路陪跑的配速夥伴智雄,還有沿路跟車(或者跳車)的跑友們,陪我完成這場紀錄中的百馬賽事,賽後出乎意料地還獲得分組第六名獎盃,則是另外一個驚喜的彩蛋。

101馬:臺北馬拉松的步履足跡

2011年~2022年,總共參加了11場「臺北馬拉松」,其中2016年忘記什麼因素,捨棄臺北馬,可能是因為連續參加多年,覺得當年反覆折返的河濱賽道有點無趣,想把時間與旅費預算留給其它沒參加過的賽事,然而,現在回想起來,反而覺得有點可惜,從01到101的11年馬拉松旅程,卻中斷了ㄧ年,似乎有點缺憾,當年並沒有執意要在台北馬拉松完成第101場全馬,當然也沒有蒐集連續10場臺北馬的念頭,跑馬如同人生,順其自然,白雲悠悠,跑過這些年的風雨煙塵,數萬公里的里程累積,心境上也已經不再會去在意那形式上的獎牌堆砌,反而是從ING臺北馬時代,到富邦台北馬時代;從起終點同在市政府廣場的臺北馬,到終點設在臺北田徑場的臺北馬;從賽道在河濱繞圈圈鬼擋牆式的臺北馬,到賽道可以繞經總督府(現今總統府)、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的臺北馬,2020年賽道改良後已成往事、徒留回憶的暗黑漫長基隆路地下道,11年來跑過晴朗炎熱、大雨滂沱、陰雨低溫各式天候的臺北馬,也見證了臺北馬的成長茁壯、賽事與賽道規劃的精進。

2020年起,從市政府廣場起跑後,先在仁愛路林蔭大道上享受城市森林的綠意、隨後會經過景福門(東門)、麗正門(南門)、重熙門(小南門),接著跑過清晨冷清的西門町、跑過高架道路拆除後得以重見天日的承恩門(北門),這一段久遠之前曾稱之為「末廣町」、跑過昔日書店林立的重慶南路(更早之前或稱為「本町通」),繞經昔日的總督府(今日的總統府)、臺灣總督官邸(今日的臺北賓館)之後,將銜接著樟樹與香楓為伴的中山北路(沿路更早昔日稱之為大正町、三橋町),迎向圓山大飯店(昔日的臺灣神社、圓山町)、迎接前半馬的第一個小小上坡:跨越基隆河的中山橋(也就是往昔的明治橋),這段前半馬的城市路線,應該是跑者精神最昂揚的路段,也是2020年臺北馬路線改良後最令值得讚賞的路線,我總是邊跑邊想著朱天心的小說《古都》裡的情節,隨著逡巡於日本京都與臺北城的小說主人翁,彷彿攤開一張昔日殖民時期的舊地圖,神遊於古今交錯的賽道中,是我最喜歡也最沉浸其中的一段賽道。直到過了大直內湖之後,從水門轉進堤外河濱,又彷彿被打入更早之前的臺北盆地沼澤之境,行吟江畔,芳草煙波,夙風野大,原本一路相伴的共跑集團到了這個階段總是被打散,常常在此被迫踽踽獨行,直到離開水門、邁向終點的最後里程。


大疫之年,停擺的賽事,不停擺的年輪

2019年末~2022年,全球一起經歷過的惶惶的疫情歲月,生活百業均受影響,對於馬拉松跑者而言,各種控措施、賽事停辦,直接影響的就是日常戶外跑步訓練的限制、賽事活動參與的取消或延期,原本就沒有積極安排規劃執意要在哪一年度、哪個年紀、哪一場賽事完成我的百馬紀錄,也就順其自然地在一場又一場的馬拉松歷程中,靜待第100場馬拉松的完成,卻也因此因緣巧合地在完成初馬的臺北馬展開第101馬,以十進位十進位制而論,10、50、100詔示著一個足堪標誌的指標,在疫情逐漸可受控制的時節,在第100馬的礁溪馬前兩周,也無從倖免地確診,在這全球大疫情時代,從100馬跨越到101馬,個人也正式邁入50歲的人生關卡,馬拉松紀錄再次標誌著另一個人生指標與時代的記憶。

邁向下一輪的百馬盛世※2020年臺北馬第一次將終點設在臺北田徑場

※2022年在臺北田徑場奔向第101馬的終點線。

42公里,其實是一段很長的距離,42公里的跑步,不論快慢,不論平日訓練多寡,也從來不會是真正的輕鬆,漫漫途中,頗多不可預知的變化與考驗,可能是自己身體狀況、也可能是外在天氣因素,都讓一場全馬宛如一趟小小的冒險,唯有日積月累的準備、經驗的累積,才能讓每一趟小小的冒險,以微笑作為結尾。經歷了101場的各式各樣全馬賽事,從起初總是雀躍興奮與緊張,到現今得以淡定從容以對,到不是真的對自己的實力多麼地有把握,而是在這些漫長的平日練跑里程與賽事經驗累積中,更認識自己、更懂得因應不同賽道、不同天氣的體能變化,更重要的是多年來心理上建立的馬拉松信念,帶著強韌與健康的心理素質,繼續101後另一個階段的100馬,邁向下一輪的百馬盛世。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