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Boston

德日工藝打造、百年榮耀為名–Adizero Boston回顧

跑鞋專區
發表於 2022/05/14 14,216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在2008年左右、是筆者的高中–大學年代,當時是個還未將碳纖板作為推進片的年代,路跑競賽鞋還是名符其實Racing flats的年代;當時不論是訓練還是競賽的鞋款,是會在跑者落地還會給予明確路感回饋,將身體推離地面的也大多是靠跑者跟腱的反射與肌肉的發力、而非次世代三明治厚底所提供的回彈。當時的鞋款設計師/鞋匠們致力打造更舒適卻又能讓頂尖跑者發揮速度的鞋款,而Adidas也藉由德系精準工業產能與日系職人魂的融合催生出了獨霸一時的Adizero家族以及數款受廣大跑友死忠跟隨的知名系列跑鞋!今天,就來帶大家回顧以百年波馬命名的Adizero Boston系列 ~~~
  對多數志在突破個人成績的市民跑者來說,給自己設定PB夢的最好標的之一就是達到/超越各分齡組的波士頓參賽門檻(BQ)。世界六大馬拉松中,波士頓馬拉松是對全球參賽者要求實力而非運氣的代表。「成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要達到BQ的目標,沒有足夠的訓練與準備是無法達到的!因此,Adizero Boston不見得是那雙能使跑者在比賽當日創下紀錄的神兵利器;但絕對是能成為跑者踏上圓夢起跑線前陪伴我們穩紮穩打、逐夢踏實的重要夥伴!

Adizero 家族史

  雖然Adidas是德國品牌,但是早在1999年起,大森敏明先生 (Omori Toshiaki) 就開始為Adidas設計各式運動鞋款。大森先生以舒適包覆、使跑者展現出最佳步態的設計理念,讓Adidas 在2008年的柏林馬以Adizero系列的始祖- Adios,打出亮眼的第一戰: Haile Gebreselassie以突破2小時4分障礙的2:03:59宣告Adizero時代的來臨。接著在2013年與2014年的柏林馬,Wilson Kipsang及 Dennis Kimetto穿著後續的Adios鞋款分別以盡半分鐘的差距 (2:03:23和 2:02:57)創下新的馬拉松世界紀錄。


雖然台灣跑友們應該是對打造Takumi系列的三川仁司較熟悉,但其實大森先生是更早就開始協助Adidas打造更多的高性能鞋款唷 (圖片來源: Adidas)

 
  除了競賽導向的Adios外,Adizero系列也不斷地擴大產品線,從速度間歇訓練、配速節奏訓練、到訓練競賽兩用需求都能找到相對應的Adizero鞋款。其中,能為多數跑者負擔絕大部分訓練(特別是較長距離)與低強度競賽需求的鞋款為TempoBoston系列。基本上,在這兩個鞋款身上也都可以見到主要科技的置入應用。其中一個最大的融合就是2013登場的Boost中底,首先在慢跑導向的Energy Boost推出後,也逐步地應用在許多Adizero鞋款、甚至鞋神三川仁司設計的 Takumi系列上。

(圖片來源 : Adidas )

  而2020年起Adizero也開始加入碳纖跑鞋的競爭行列中,從Lightstrike與Boost中底混搭的Adizero Pro到六月推出的全Lightstrike 中底加上碳纖Energy  Rods 的Adios Pro。也讓人感受到Adidas致力於追求卓越突破的決心
Boston 演進與產品定位       

  前四代的Boston鞋身外觀上是跟隨其餘的Adizero同期款步調,有較多的類麋皮或TPU條的結構補強來提供包覆支撐性。而在中/大底科技面上,從Formation動態緩震系統、行之有年的Torsion System步態抗扭穩定器、到Adiprene 系列中底。Boston[晁青2] 逐步站穩在Adizero家族中訓練競賽兩用鞋款的定位。也可從之前跑友與專業編輯的過往評測分享中了解,過去的Boston路感調性是以較紮實卻又提功能滿足大部分跑者的緩震支撐效果,所以讓有一定基礎的跑者能兼顧速度訓練與穩定進帳里程數的日常訓練需求。

  接著,在2013年Boston 5 正式進入Boost時代後,後續的改款主要著重在鞋身布料與大底配置的優化。如鞋身部分也順應極簡化[晁青3] 與減少TPU塑料補強的趨勢,在Boston 6 與 Adios 3共同有的大底隔柵式設計帶給跑者更好的前足貼地路感;不過,當時就筆者三雙Adios 3的穿著經驗與跑友交流的結果,此種採一塊塊2*2塊狀切割的格柵式前足大底,在前足正中間的部分會更快磨平。


Adios Boost 3(左) 與 Boston5 (右)的鞋底磨損照,依筆者 Adios Boost 2的經驗,前足的馬牌橡膠應該會比腳跟的Adiwear橡膠持久。但在3代與Boston 6身上卻是圖中圈起來處呈較快磨損的結果 (圖片來源:筆者)


  也因為這樣的關係筆者當時對Adios4與Boston 6皆採取觀望態度。但是在去年推出的Boston8開始,除了將過去鞋身側面Logo 當作TPU條補強的措施取消、單靠網布本身強度提供側向支撐力,鞋底紋路也做出了改動,在提供步態轉換順暢度、抓地力與耐用度上皆更上一層樓。

  Boston 9則是再進行另一次的科技更新將前面四代的EVA+Boost中底組合更改為LightStrike + Boost的搭配、並在鞋身網布的透氣性鞋舌的材質服貼度來做調整。雖然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讓波士頓馬拉松幾經波折後,依然面臨需改成線上型式的情況;加上品牌端勢必也在行銷預算上受到衝擊,也讓Boston 9今年在聲量上有被影響。但是,隨著2020台北馬拉松目前預計將如期舉辦,應該至少我們在台灣還是能有不少見到或試穿Boston 9的機會。

 

今年2020夏季Adidas 是為Adizero家族導入紅色配色 (圖片來源: Adidas)

個人穿著經驗

  筆者個人在學生時期也曾是Adizero系列的死忠追隨者;從Haile穿著的初代Adios至Adios Boost 3 ,都曾伴隨筆者征服過無數場路跑賽甚至田徑賽的挑戰。而選擇Adizero系列的主因為明確但又不會過度死硬的路感,以及絕佳的足踝包覆中足支撐性;特別是筆者個人本身跟腱處比較窄、所以會特別在意跑鞋鞋根杯的包覆支撐性。而Adidas在最初Adios的 Sprintframe設計跟後續其餘Adizero鞋款的鞋跟杯設計都能完美符合筆者的期許。

  後來在大部分Adizero系列都納Boost中底科技、筆者也於約莫2016年重返校園後,收集了頗完整的Boost中底Adizero跑鞋產品線:Adios boost 2 & 3,Tempo 7、Takumi Ren & Sen Boost,以及Boston 5

 


Adios用在質量訓練與競賽,Boston用在負擔大部分訓練里程與賽前暖身的明確分工,是筆者在碩班時期的競賽方程式!(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筆者)

  訓練上,主要是用在較長時間的柏油路面輕鬆跑、操場中長程 (6K~10K)的配速跑等;如果用在更短速度更快的間歇訓練上,雖然會感受到前足較厚的EVA中底無法像Adios/Ren Boost給予前足這麼優異的壓縮後回彈感,但還不至於會有拖泥帶水的拖累感。而身為訓練鞋來說,Boston的鞋重表現也算是頗不錯,特別是足踝的優異包覆性與Torsion System讓換步的順暢度也很理想。所以就整體收納Adios既有調性與優點,在中底緩震上又多了點容錯率的Boston,就成為最適合跟Adios在訓練競賽上緊密搭配的Adizero好夥伴! 

展望與未來看點

既有材質的再優化

  另外,在現在日趨激烈的次世代中底戰爭中,各品牌無不快馬加鞭的加快研發進度或甚至提供多層級中底的產品線。也讓現階段的Boston 9 未來再次改款時,能否在不犧牲中底調性的前提下,透過使Boost更加輕量化(如在Adizero Sub2中曇花一現的Boost light),來將整雙跑鞋再度減重;或是持續提升LightStrike中底的柔軟度與耐用度,值得我們關注與期待Adidas能否再度在這場材料科學的軍備競賽端出令人驚豔的作品。另一方面,假如是在重量區間不變的前提下,透過統性的優化來提供更順暢自然的步態轉換適當保護耐用度等對訓練鞋來說更為重要的因子,或許也是更能呼應當初大森先生的製鞋理念!

隨波逐流or堅持既有設計理念

  此外,在Adios Pro推出後的未來中底設計走向上,可以觀望Adidas是否會像Nike直接把此厚底設計大量沿用在低一階的訓練鞋款上 (如Pegasus 37)?!同時,我們也需思考訓練鞋的定位何在:是要讓雙足與完全地面隔離以受到完整的保護,還是要讓雙足適度感受到地面的路感、並讓足踝與跟腱從訓練中去接受到刺激?筆者個人兩度從學生轉換到社會人士的經驗上,因為主要訓練場域(PU跑道 vs 柏油路)和本身體態因素,的確在日常里程上會需要中底緩震性更好的鞋款來保護雙腳(特別是在身心狀況較疲累、但又想要享受慢跑樂趣時)。不過,在大多數身體狀況OK或是跑步距離不會太長的時候,套上像Boston這樣能提供足夠路感又有基本保護的跑鞋,則能使筆者更深刻感受與享受所踏出的每一步!也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再度體會Boston 9或與新款的Boston一起邁向BQ之路!

 

延伸閱讀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