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就要厚底+碳板?三位專業跑者/教練 「回顧 2021 ,各大品牌的競速鞋之爭!」

話題
發表於 2022/03/02 11,565 次點閱 3 人收藏 5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近年馬拉松圈,因爲碳纖維板厚底競速鞋的推出,大幅改變國際賽事與大眾跑者的生態,雖然領頭羊仍霸佔山頭,但去年在國內外的賽事中上,似乎有些品牌能漸漸開始追上勾勾的腳步。

筆者因為太好奇目前的馬拉松競技賽場的品牌競爭現況,想惡補一下究竟孰強孰弱,所以特別邀三位過內跑步圈的「達人」,他們別是專業編輯/跑步教練 Daniel ,素人出身但涉略跑鞋品牌特多的跑者 Jimmy 以及108 年全運會馬拉松銅牌兼歷代百傑的張哲豪教練共三位,特別請他們來聊聊,在過去一到兩年間對於高階競速跑鞋的一些觀察與感想,當然片尾也有獨家競技鞋款的消息搶先曝光,請記得留到最後。



(資深跑者/專業編輯/跑步教練—Daniel 徐敦傑)


(馬拉松歷代 119 傑/專業跑鞋鞋評—Jimmy 謝佳晉)


(馬拉松歷代58傑/選手/跑步教練—張哲豪)


本篇文章會請他們聊聊個人曾穿著過的競速鞋款與對品牌的看法,包括趨勢、科技走向、戰績、實著、定價、提供主觀看法與專業點評。


碳板鞋所開啟大厚底時代

進入正題前,先邀請 Deniel 丹丹教練,針對厚底碳板鞋做一個脈絡的介紹,先帶我這個入門跑者入坑,「過往競速鞋一定是講求極致輕量,能薄則薄,如何將鞋款輕盈都是各家努力追求的首要任務,但時間來到 2017 年,NIKE 反其道而行,端出 Breaking2 破二計劃,聲勢浩蕩,用行動和行銷,告訴大家薄底的輕量有極限,但厚底則還有很大的『空間』可塞、可改,結果加厚的中底,便由此開始成為競速主流。」



過去的競速鞋瘋狂追求材質的質量,因為需要兼顧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包括耐磨、反饋與舒適等等,反觀厚底的跑鞋除了能不削減中底,還能在更多的空間中,嵌入不同材質與設計不同結構,如氣墊或碳纖維板,甚至是做出一些配重、平衡調整,以增加慣性,進而減少能量消耗,雖然看似會讓人覺得笨重,但實際上陣後,也逐漸消除眾人的疑慮,看到這樣的實例與可能性,各家品牌無不投入其中,自此開啟了所謂的大厚底或是大碳板時代。

相隔一年,全球就陷因疫情影響,各大國際賽事多少都受到限制,但品牌的競爭火勢並沒減弱,雖然大多時候是 NIKE 一家獨霸⋯

但經過二到三年的投入,我們可以把目光掃到延期的 2020 東京奧運馬拉松,去年全球最關注的跑步賽事一定是男子組的王者之爭,毫無懸念由 Kipchoge 為首的 NIKE 橫掃男子馬拉松獎牌,但  ADIDAS 也不示弱,成功在女子組搶下一面金牌,加上不同賽事距離的世界紀錄,例如半馬紀錄上,屢能看到 ADIDAS 努力追趕並有所斬獲,一線選手上也逐漸有緊追甚至打平的曙光;此外一個有趣的光景,是身著 PUMA 的 Molly Scidel 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在北海道為美國奪下女子馬拉松的奧運銅牌,也在這池水中添加了些變數。

當然,除了奧運賽場與國際大賽外,還有另外一個亞洲的關注指標—日本箱根驛傳,在品牌積極搶人增加曝光的現在,碳板跑鞋也打破各校平衡的問題,特別是近兩年大量出現非贊助隊伍也皆穿 NIKE 的窘況,令贊助商相當尷尬但又無計可施,但時間來到今年,選手版圖也逐漸變化,相較 2021 在超過 200 位參賽選手中僅有 4 位穿著非 NIEK 鞋款,今年 NIKE佔有率 「下滑」至 155 位 ,另外兩個角逐品牌分別約 20-30 位,競爭力逐漸提升,野心與成果可見一斑,從結果來講算是稍稍搶回一點面子。



碳板競速鞋的重點不是碳纖維板?

對於實力尚無法駕馭碳板鞋的筆者而言,對於碳板之於競速仍是一知半解,當我提到碳纖維板究竟有什麼具體的影響和作用時? Daniel 與 Jimmy 異口同聲的指出,競速鞋的核心並不是碳板,反倒要關注的是品牌在獨家中底的研發,「因為碳纖維板各家都可以做,但要將這塊剛硬的板子嵌入到中底裡,還要讓它在跑動過程中有兼容軟彈的彎曲性,其實才是科技的關鍵。」

Jimmy 也補充,碳板在剛性與回饋上確實有一定的比重,但也有部分研究指出突破的關鍵還是取決於中底材質,有試驗嘗試將中間的板子抽掉,僅保留中底如 ZoomX 的部分,實際的跑步表現並不會因為缺碳板而差到太多,而體現關鍵是在於中底的反饋與量能傳導,更牽引一個跑者的穩定度與經濟性,點出有碳板的剛性高,不完全等同於變越快。



Daniel 補充,厚底跑鞋還有一個值得嘗試的地方,在這兩三年間,加速比賽成績持續突破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厚」,因為當菁英跑者不再以薄底為主,發現換上厚鞋的衝擊似乎有減少,雖然未能完全證實減緩受傷的關聯性,但從恢復的時間來講,確實有顯著下降,對於選手而言恢復週期快=強度訓練/競賽頻率增加,也能夠更有效累積並挑戰關鍵賽事。

此外他由此舉一個例子,「穿著厚底跑鞋,如同我們在健身房吊單槓時加入一個彈力帶,會有一個回彈的推力,幫你推上去,相較於薄底需要自行推蹬,厚底的回饋反彈就可以協助跑者用較少力量完成每次的動作,自然能減少每次動作的能量消耗與衝擊。」接著就一起來看各家的厚底碳板鞋實際表現與評價吧。



「NIKE  ZoomX Vaporfly NEXT% 2」
革命後穩坐王座 穩定難以撼動

哲豪教練認為,從這雙革命性的鞋款推出,讓跑者每一步都能節省「4 %」能量 ,到「NEXT%」的靈敏度和穩定, Vaporfly 一直以來的表現就是又速又穩,他覺得 NIKE 幾款下來的差異並不會很大,不諱言品牌成功扣住跑者的心,除了信任度,鞋款調整的先手權,也更早能探索並滿足多數跑者的腳感喜好,他直言對多數大眾跑者而言,真的難以撼動,「碳板表現不用多說,讓我最有感的改動反而是鞋面,從無支撐性的一代,畢竟長距離的舒適度是滿重要的。」



Jimmy 認為碳板的高價主要取決於良率,「後來在 Vaporfly  NEXT% 2 的良率提升,連帶耐用度也明顯提升,早期推出的那麼貴,除了飢餓行銷外,最大的原因應該就是良率差提升平均成本,除了技術改善降低產出成本,耐用度與品質也越來越高,雖有聽到部分跑友認為配置部分是下修,體感上覺得  Vaporfly NEXT% 二代相對硬一點,但我個人覺得影響真的不大,反而相對應的良率的提升帶來的降價與 CP 值,對我這種小資跑者特別有感。」

在升級有感的部分, Jimmy 跟哲豪教練觀點相同,「鞋面包覆的提升我覺得很好,加上中底長時間穿著的耐用度,跟以前相比,絕對是相當滿意,改款後我一雙可以穿很久,能穿到破千是跟 4% 最大的改善,我去年底就是穿著  Vaporfly NEXT% 一代於台北馬寫下個人PB。」

Daniel 則補充,NIKE 推出的競速碳板鞋,看似相近,其實每一代都有一定幅度的調整,中底與材質沒有太大改變,主要設計是中底結構上更接近跑者步態,「早期首款  Vaporfly  4% 會比較侷限的步態,這個限制在菁英跑者上是成立的,但細微的觸地甜蜜點掌握,對於大多數跑者的後段表現而言,做到精準落點是相對吃力與負擔的,當你無力時甚至會回彈雙腳打架,後續 NEXT % 兩代從鞋底弧度、中足支撐、到整個步態軌跡,開始更貼近符合絕大部份人的適用範圍,以整個鞋底碳板撐起,將寬容度提到最高,這也是為什麼 NIKE 能攏絡多數跑者的心。」


「Nike Air Zoom Alphafly NEXT%」
革命後穩坐王座 穩定難以撼動

Daniel 指出在 1:59 挑戰中由長跑王者 Kipchoge 穿著的 model ,一併帶出了另外一個層次的碳纖維板架構原型,同時兼備兩個氣囊,整體結構分成前後兩端,維持在前腳掌著地,凸顯出更勝於 NEXT% 的效能,但這樣的設計對於一般市民跑者來說倒不見得絕對有利,在推出初期雖仍造成瘋搶,卻也有兩種不同的極端反應。


Jimmy:「我個人穿過的體驗是偏重,加上楦頭的與步態甜蜜點的侷限,身邊較熟的市民跑者幾乎沒什麼人能駕馭」,盡管國際上仍有許多選手因為多數選手寫下佳績,但以國內跑者來看,還真沒看過幾個人有能力與實驗精神在大賽上駕馭!

這邊他又舉了一個例子,Vaporfly 就像是鋁棒,基本上穩穩揮擊都能確實地打到球飛出一定的距離,而 Alphafly 又或是 Adios Pro 2 更像是木棒,你要馬打不到甜蜜點炸鍋,不然就是擊到甜區飛出一支深遠紅不讓,這可以是指大眾的適應度,也可以指你單次的表現。


「ADIDAS Adizero Adios Pro 2」
改革五碳爪出擊,收復民心、攻城掠地

對於 Adidas 涉略很深的 Daniel 說道「相對於他牌在碳纖維板上的打磨,Adidas 近期在 Pro 2 的嘗試非常大膽,直接將碳板前端拆解,以較突破性創造的五爪分別構築,每個點位均勻分散,提供一個相對穩定而柔韌的腳感,我個人較偏好穩定的腳感,緩衝均勻、不會太過於主動推進」,

 NIKE的碳纖維板設計是採用模擬步態變化過程對應施力與支撐位置的單片設計,順應跑者的步態做支撐與推進。對比來說,Adidas 則是改變碳纖維的結構,採用模擬步態翻轉時施力點的條狀設計,跑者的腳掌不是踩在一個剛硬的平面上,而能透過中底材質與條狀碳纖維穿插的結構獲得更能靈活翻轉的鞋底,多數人的感受是會有落地更為細膩的感受,但實際上還是每個人見仁見智。



哲豪教練也認為, Adios Pro 2.0 的推出確實繞 Adidas 更有競爭力,成績無庸置疑,但對於動作穩定度不夠扎實的半菁英或市民跑者而言,可能有扛不住穩定高效率的隱憂,同時前置也需要一點時間適應,才能發揮推蹬的感覺,相較於  Vaporfly  剛性與導流上是比較有效的,但要注意你落點完的順暢度,要端看你有沒有和腳就好適應腳感,與長時間動作的穩定度,個人認為門檻是有的。

哲豪教練表示:「以我的穿著經驗來檢視,馬拉松後段確實仍能有很好的效率,但回歸剛剛所講的,這雙鞋款若是在狀態好的情況下,能發揮1+1>2的效益,反之若是身體疲累或訓練不足,無法良好的掌控身體重心的轉換,發揮效益可能會相對差一些。」



Jimmy 則是在去年中才接觸到 Adios Pro 2,「我個人反而認為 Pro 2 相較於 Vaporfly 而言 很穩,滾動性也如前所述蠻好的,「碳條的話我覺得剛性真得更強,在觸地彎折的感受上也很有意思,穩定性與力量傳導相當好」問到關於身邊選手和跑者穿著跑台北馬,他認為還需要時間驗證是否適合台灣跑者,可惜近期因疫情影響,沒有較多賽事來檢驗,另外就是大底的耐磨較差,覺得算是能優化的地方。


「ASICS METASPEED SKY & EDGE」
日系匠心獨具 一體雙生跑出自己的路

Jimmy 認為亞瑟士的 Meta Race 系列,在國內的評價一直都相當不錯,特別是滾動性在幾款碳板鞋中都算前段班,中底回彈感受佳,更在近一代有明顯爆發的感覺,「他們一開始便出了一個前掌的碳板,到最近代的兩款更換,亞瑟士一直喜歡走自己的路,FlyteFoam 相對 ZOOMX 回彈力是更強的,畢竟有一好就有一壞,耐用度相對就會較快衰退。」

「以我的穿著體驗來看,整體仍是瑕不掩瑜,我對 SPEED SKY/EDGE 確實是非常喜歡,常用於乳酸閾值門檻,能感受到鞋款的爆發力強度,但彈性好必然也會有衰退問題,像我跑超過 200km 後就有一絲漏氣的腳感,但作為競速鞋的一大強權,完全無需擔心未來中低的研發與改善。」



相較於 Jimmy 的正面看法, Daniel 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提出不同的見解,「二代雖然做出了兩個厚、薄度間的差異,並定位成大步輻與高步頻的差異,但實際上這兩款鞋超過九成是相似的」

他也提出未來產品研發的推測,品牌在開發動機上可能是先透過少量、相近但設計略有差異的產品,評估市場跑者的接受度與選手表現,以決定後續的主流設計趨勢;當然,這也可能是日本品牌細膩文化的本質、考量亞洲跑者和歐美跑者在身材與跑法的差異,以匠人的細微差異走出品牌的獨特性,不過在銷售與研發的角度而言,做出兩款九成相近的跑鞋,目前還看不出來有絕對的必要性。


「PUMA DVIATE NITRO ELITE」
氮氣突圍 「莫」可小覷的最速可能性

在田徑與足球上占有極大席位的美洲豹,其實過往在長跑領域上涉水都不深,幾乎沒什麼大動作,但自去年簽下美國潛力股 Molly Seidel 接連寫下佳績,同時推出 NITRO 氮氣全新中底科技,不只證明他家跑鞋確實跑得出成績,也間接地在完善跑鞋定位布局,似乎很明確的是要為大家建立信心,告訴大家「 PUMA 來了」。


提到這個消息,哲豪教練也認為,「雖然國內目前較難穿到 DVIATE NITRO ELITE ,但系出同門的 DVIATE NITRO 在緩震性做得確實很好,採用與 ELITE 同款的 INNOPLATE 碳板,明顯能感受到落地的剛性與回饋,大底鞋款的寬容度也相對穩定,下坡路短表現很穩,在中這個氮氣中底上的舒適度是有的。」

另外一個吸引他目光的消息是 PUMA 也大動作地簽下日本億元男之一的設樂悠太,「積極從 NIKE 手中爭取這麼頂尖的選手,也相信他們背後也投入很大的科技與行銷曝光,接下來如何出招,讓人有更多的期待。」

Jimmy 也認為 Puma 從前年開始有動作,直至去年在奧運賽場上的表現也非常亮眼,雖然不完全是長跑領域,但在科技的野心與實力上也是擁有雄厚資本,另外加上 Molly 這位極有特色的跑者,在離開索康尼被它們,接連拿下奧運銅牌,又破紐約馬美國女子的賽道紀錄,也讓人對這位選手與鞋款留下更多的期待,「當然理想是

「我個人覺得去年底十二月釋出 FAST-R NITRO ELITE 的前掌與後跟分離的設計,真的外型很酷,也還有一些厚跟挖空造型的諜照,都是蠻值得留心的地方,一部分可能是概念鞋,但也確實能看見這種實驗性的實踐野心與積極給點燃期待」,能實際穿著到當然才是最重要的,也特別期待今年台灣 Puma 一系列的計畫。



同樣實穿過 Deviate Nitro 的Daniel 認為 Nitro 系列的氮氣中底表現確實很穩健,全黑外型與防水設計兼具內斂與功能性,雖然非菁英跑者的競速首選,但相當不錯的適腳性,以他個人教學與跑步經驗來看,不同類型的跑者都能找到這雙鞋對自己的定位。



Daniel 指出「 Puma 在慢跑鞋款的識別度上是較薄弱的,一般民眾可能較難以留下印象,但像是去年推出的  DVIATE NITRO ELITE 的偏尖的的鞋頭,以及尚未推出 FAST-R 速度感和革新設計都有讓我留下印象,希望能以此基礎延續系列,也能讓跑者更具信心與熟悉度」。會講到外型,主要是 Daniel 提到目前剛好落在後疫情時代,是對品牌而言一個相對好的拓展機會,任何品牌的突破性進展都讓人期待,「聽說 2022 也會有將高階競速跑鞋引進的計畫,會想看到 Puma 的菁英鞋款能在國內先行上市,當然那 FAST-R 不同過往結構設計與國際賽表現,我也會持續關注。」 

在訪後, Puma 也搶先釋出傳聞中全新的碳板科技— PWEPLATE 碳纖維動力推進片(如附圖),並破天荒將前後掌拆分為 NITRO 菁英版氮氣中底與輕量 EVE 後跟做拆分,除了外型驚人,嘗試性的新材質科技與嘗試性設計,確實為頂尖馬拉松菁英跑鞋再投下一枚震撼彈。



「New Balance FuelCell RC Elite v2 」
首重軟彈 卻過於溫潤不夠帶勁?

以台灣而言,除了 NIKE 、 ADIDAS 與 ASICS 占優的三大跑鞋品牌外,一般跑者緊接著就會先想到 NB , Daniel 指出這兩年該品牌的行銷策略,與部分國際大賽上都有一定曝光度,而在佳績的部分仍以美國選手為主,目前歐與非選手還沒有較明顯的成績斬獲,在推廣上也是稍嫌薄弱,但在台灣以潮流和鞋款適應性上,仍是有不錯的表現,加上鞋楦部分,很適合亞洲跑者,一般鞋款仍受到一度程度的歡迎,目前推出過兩代碳板鞋,市場的回饋普遍也都不錯,後續的發展值得期待。

反倒是本身對於 NB 系列較熟悉的 Jimmy 僅穿過第一代,他表示溫和、舒適的腳感很適合自己的風格,甚至穿著超過 1000km 的里程可謂壽終正寢,但也有一個顧慮是未曾穿著它出戰任一場競賽,他坦言「RC 到好穿、落地舒適度絕對是是無庸置疑,但相較於其他碳板鞋的爆發與速度,是想對比較沒有那麼突出,儘管二代未實穿過,但他其實非常期待需要強化就是推進跟滾動性強。



MIZUNO WAVE REBELLION
就是零碳? 昔日榮光暫無可能性?

額外加碼,曾經的日系霸主美津濃,卻是截至目前為止,仍未在跑鞋領域加入碳板的品牌,除了堅持如昔的薄底 Wave Deul Neo 二代,還有在 21 年全新推推出 Wave Rebellion 以 SUB3 為取向的競速跑鞋 ,除了有最 MIZUNO ENERZY 高階中底外,將以往常用的 WAVE 波浪片升級成玻璃纖維,號稱剛性更強,也是涉足厚底的市場,但死忠的鐵粉是否買單仍有待觀察。

哲豪教練也針對競速鞋的大底,提出一些小疑惑,因為 Mizuno 在競速鞋款上主打的 G3高抓地力大底,確實擁有很強的抓地與反饋,但底部的格紋全鋪於整面鞋底,一樣的設計去做競速鞋,會讓全掌落地獲釋後段表現較差的跑者,反而後段會拖地,反而將類似釘鞋的優勢變成一個弱點,可能推走了中階與中高階跑者的心,但同時於今年驛傳也有選手搶先穿出,疑似碳板厚底跑鞋,或許還是能保留一點期待,看這個傳統強權未來是否有機會真正「逆襲」。


2021 PUMA 將挾 INNOPLATE 碳纖維動力
搶灘台灣最速市場 革新設計千萬要跟上

除了上述大神專業評析外,此次也意外獲得 Puma 品牌的第一手好消息分享,不負國內跑友與 Molly 粉的期待,今年預計三月就會有全新款的 Deviate Nitro Elite 在台釋出上市,從規格上來看,此鞋款同於去年上市 Molly 所實著的 Deviate 是一樣的,雙層的 ELITE 氮氣中底,提供絕對輕量以及最大化的緩衝和避震,幫助跑者跑得更遠,更重要的是該款為目前市場上第二輕的跑鞋 (UK8 191g, UK4.5 151g) 僅次於 Next%,在輕量科技上可說是下足功夫。



Puma 也特別釋出品牌的碳纖維科技資訊,在  Deviate Nitro Elite 中兩片中底中間的 INNOPLATE 碳纖維動力推進片,以絕佳的動態足體形狀設計全長式碳纖維面板,獨特全長式叉狀設計能有效減輕碳板重量,以及具有扭轉靈活性,可以有效彈增強彈力,提供強大的推力,提高跑步效能,節省跑者的體力增加續航力。



在輕量化層面, Deviate Nitro Elite 採用用 Nitro 家族中最輕量跑鞋 liberate 的鞋面—超輕盈單層多孔透氣網布,剝離襯裡僅留高透氣的單層網眼布,為的就是降低了跑鞋的重量,同時擁有一樣好的貼合度;加上使用 PUMAGRIP-LT  輕量耐磨橡膠大底,重新設計的PUMAGRIP-LT,讓大底減少約 44% 重量,每一步都要輕量又扎實。



總結來講 Deviate Nitro Elite 是 Puma 在專業慢跑領域頂級的跑鞋,除了數字可見的輕量外,革新碳板與 NITRO 中底帶來出色的回彈性,也均衡兼顧推進力與緩衝性,相信絕對能幫助國內外的菁英跑者有更多速度表現上的突破。

筆者作為一個十多年的 Bolt 粉,人生的第一雙自己買的釘鞋就是 PUMA Bolt EvoSPEED Electric v2,對我與普羅大眾而言, Puma 數十年來就是速度的象徵,引此希望品牌的強大的運動科技力,能從田徑領域跨足到馬拉松賽場,除了期待 Molly 與設樂優太的表現外,也期待看到更多世界頂尖運動員與國內的菁英選手們加入這個陣營,打破現況、突破個人的速度極限。


三專家對馬拉松競速碳板鞋的期待與建議

「樂於看見更多改變,不怕百家爭鳴」

以去年來看,從一家獨大慢慢變成,ASCIS 與 ADIDAS 漸能稍稍與帝王抗衡,從教練角度來看,我想這也是所有跑者樂見其成,雖然每個人有各自選擇的喜好,但一家獨大畢竟不是好事,當多個品牌都有健康的產品、行銷和策略,才能讓跑者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會只是侷限在資訊斷層中,畢竟喜歡跟適合本來也不完全相同,也期待國內能有更多專業跑者,能在這個領域更多涉略。

「一者恆大不健康,期許能涉「足」更多鞋款」

回顧 2021 ,Jimmy 表示雖然穿著比例仍以勾勾為大宗,但以實際穿著的競賽表現來講,可能會約六四到五五波之間,「另外我個人覺得 ASCIS 、PUMA 與 SAUCONY 的國內外評價也都不錯,但如何被大家看見,還是端看品牌對檯面選手與粉絲蠻重要的,當然目前仍無人能是NIKE 的對手,但沒人想看到失衡的強者越強。」

我個人也會期待如 PUMA 、 SAUCONY與BROOK 這些我尚未涉略過的跑鞋,另外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如 NIKE 、ADIDAS 等等也同步回去改革薄底碳板鞋如 TAKUMI,STREAKFLY 等等,又開始追求薄底競速鞋款,究竟是要填滿其他定位,還是另有打算,都值得在去觀察。


「品牌需準備要更全面,跑者需選更全面」

Daniel 認為,以一個專業編輯角度來講,選手或一般跑者如何偏好和選擇,我都是抱持正向態度,雖然市場主導,要如何推廣一個品牌或是一個跑鞋,就端看品牌如何選擇到好/適合的選手或競賽團隊,此外行銷通路也需要有更齊全,沒人想要看到一雙好的競速鞋卻不好入手,同時需要完善不同的鞋款定位,當然我個人是偏好推薦一般跑者不要被單一品牌綁死,同級跑鞋也能夠多款同時交替穿著,對於大跑量的跑者而言,適時轉換確實能更長尾的減輕負擔。



以上是針對  2021 回顧國內主要幾大收關注的厚底碳板競速鞋的彙整,特別感謝三位專業的跑者前輩,希望本篇能提供給在選擇品牌和競速鞋上同樣有問題的你,也期待 2022 不管在跑鞋市場與國際賽場都能有更多令人振奮的消息出現,有任何問題或建議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也同樣感謝閱讀至此的你,我們下次見!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