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台北馬之前-3」

人物故事
發表於 2021/11/29 626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寫在台北馬之前-3

挑戰-Re:從零開始的訓練

購齊相關配備、確認好相關訓練計畫之後,就是開始認真的練跑。


基本上我的訓練計畫很簡單,就是「增加耐力」、「提昇速度」,說起來像是廢話,但是我在跑京都馬之前完全沒有這個概念,當時以為只要每天一直跑,就自然能用很快的速度完跑全馬賽事,直到京都馬的挫敗之後才瞭解,有計畫的科學訓練對馬拉松訓練而言有多重要。


重啟訓練之後,我的首要計畫著重在E配速跑,E配速佔了我初期訓練的九成,另外的一成則是Long Run(長距離跑),會這樣規劃是因為不想再一次面臨跑爆掉的狀況,京都馬35k的撞牆經驗在我心裡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就這樣,從三月初開始,我著重在控制心率的E配速輕鬆跑,偶爾假日增加到半馬的距離,打算先這樣跑個二、三個月再說,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再加上和老婆大人約定好不在雨中跑步,5月初開始又遇上陰雨綿綿清明時節,又濕又熱的天氣常常在我練跑結束後,跑褲的下緣不斷地滴下汗水,有如是穿著衣服洗了一場三溫暖一般,這樣的天氣讓我3月到5月的月跑量平均只有150公里左右。

這樣的訓練狀況一直到收到某封電子郵件之後,才開始有了轉變。


有跑過日本國內馬拉松的非日本人跑者,應該都對JTB這個網站不陌生,基本上許多日本馬拉松在召募海外跑者時,都必需透過這個網站報名和繳費,我的海外初馬「京都馬拉松」也是如此,因為報名時必需加入會員,所以每當舉辦了比較大型的日本馬拉松之時,JTB就會發訊息通知會員報名。(註1)


在重新啟動練跑計畫的三個月後,也就是2019年5月17日時,我的GMAIL收到一封主題為「9屆 神戶馬拉松 「海外居住者報名」報名通知」的信件。

信件的內容當然就是通知將於11月17日舉辦的神戶馬拉松,已經開放海外或非日本籍跑者報名,採前2000名報名優先錄取制。(註2)

在報名京都馬拉松時,我就打定主意會以海外馬拉松,或說日本馬拉松為自己主要參賽目標,不為別的,喜歡日本旅行的我就只是想把馬拉松當成旅行的一部份而己。

「如果是11月17日的比賽,距離現在正好是六個月前,剛好是網路上說準備一個賽事的訓練需求時間,11月又正好是楓紅時節,用這個理由帶老婆大人出門賞楓順便比賽,應該是萬無一失。」我心裡這麼盤算著。

就這樣,我在取得老婆大人的首肯之後,迅速的加入JTB會員,當天就完成神戶馬拉松的報名手續,以免夜長夢多。


一切就像上天安排好的一樣,原本就打算花三個月時間,用E配速打好心肺和筋力的基礎,這個時間點決定目標賽事的話,正好可以針對賽事調整訓練計畫。


日本馬拉松在報名的時候,都會有一欄要求跑者填寫「預計完賽時間」以及「最佳大賽時間」,目的是依照完賽時間安排起跑時的順序分區編號,如果沒有填寫則視為以六個小時完賽做為資格判定。

我在報名京都馬時寫的完賽時間是4.5~5小時,分區被分到最後一組K組,等於被判定是不一定能跑完全程的跑者。

比賽的出發地點是位於右京區的西京極綜合運動公園體育場,但是像我這類跑不快的後段分組跑者,出發地點則是體育場旁的輔助運動場,從輔助運動場起跑到真正通過起跑計時拱門,需要大約十分鐘左右的時間。


這次在報名神戶馬拉松的時候,大膽的把預計完賽時間填入3小時15分,五月開始的訓練就以3小時至3小時15分的目標規劃訓練課表,這個時候我還沒意識到這個決定讓我吃足了苦頭。


只是天真如我,原以為要從3小時47分進步到3小時15分不過是小菜一碟,但是當我開始實際執行課表之後,才知道這樣的目標對於我這樣的超級菜鳥而言,不止困難重重,根本難如登天。


以配速表對照完賽時間,全馬3小時45分完賽的話,要用5:20分/KM的配速,這個速度說實話,不難。但是全馬要在2小時59分完賽的話,就得用4:15分/KM的配速跑完全程,老實說,這有點難度。(事實上我親身經歷過4:15分/KM是無法SUB3的,這個故事留到後面再聊)


當時我主要採用的是福澤式訓練法。

採用個人自主訓練的我,課表都是自己在網路上搜尋各方資訊,包含前輩跑者的網誌或訓練計畫、馬拉松相關書籍的簡介或是相關書籍的試閱內容,以及參考You Tube上日本許多RunTube的頻道內的訓練方式,再配合我的訓練時間調整內容。

當時福澤潔不需要花長時間辛苦訓練的理論,在台灣也引起很大的討論,他的重點大約是:

1.不需要進行很痛苦與很討厭的課表:
2.
進行30公里的長跑、或是辛苦的間歇跑,只會帶來反效果。
3.
最長訓練距離只要15公里,一樣可能達到破3小時的目標。


這樣的訓練方式很適合我這種已經有成家、三不五時要加班、假日偶爾要值班的工作型態的跑者,尤其當老婆大人並非是熱愛運動的個性,要在家庭和興趣之間取得平衡,真的很不容易。


但是,在看了網路上一堆如何在破3的路上差了臨門一腳的文章之後,我自己又不免開始擔心這麼輕鬆的課表真的有辦法破3嗎。


當時主流的還是漢森和丹尼爾的訓練法,強調累積疲勞以及高跑量和間歇訓練為主,雖然以福澤式訓練法而言,月跑量也是會堆積到280~400km左右,但這樣的跑量對比漢森課表而言,這個跑量根本不足以全馬破3。


只是這個時候我自己反骨的個又在不知不覺得顯露出來。

「誰說一定要高跑量,我就不想堆積垃圾跑量」、「我要有效率的訓練」、「10k太輕鬆了,我的日跑訓要加到15k」,類似這樣的想法開始佔據我心中,當然也影響了我的訓練計劃。

我開始找尋網路上各種達到SUB3的標準,比如像是:


1. 10k的PB要在4分鐘之內,5K的PB要在29分之內。(也就是4分速跑完5k和10k)

2.用3:44的配速跑十趟亞索800。(800公尺用3分鐘跑完,共計十趟)

3.全馬賽事前一個月最少要跑過一次30k的LSD。

4.要用全馬的配速跑過一次半馬或25k。

5.15k漸速跑,(從5分速最後拉到4分速,福澤式課表中最長的距離)


就這樣,我大大的調整了我接下來5個月的訓練計畫,以達到各項標準的目標努力。


只是時序進入炎熱的夏季,六月初的傍晚氣溫高達32度,光是熱身完,心率就飆破100,不要說間歇訓練了,光是用E配速跑10K,心率就像是跑間歇一樣高,一直到9月底之後,傍晚的氣溫才漸漸降到25度左右,只是這時候離神戶馬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而我幾乎還沒正式的跑過間歇訓練或是亞索800,此時平日10~15K的練跑都還沒跑出4:15以上的配速。


10月初時,寶礦力舉辦了半程馬拉松的賽事,離神戶馬拉松約一個半月不到,這場賽事剛好能當做配速的測驗以及訓練成果的驗收,賽事的內容這裡就先不詳述,但是從這場一開賽沒多久就跑爆的比賽中,學習到的配速經驗讓我獲益良多。


註1:JTB原為日本大型官股旅行社,後轉為民營化,比賽活動的報名是經由JTB營運的JTB SPORTS STION網站(https://jtbsports.jp/tc/)報名。


註2:許多大型的日本馬拉松賽事,報名時都是採抽籤制,但2019年開始,對於海外的跑者則大多改成先報名優先錄取制,像是京都馬拉松、神戶馬拉松、奈良馬拉松…等,但對於日本籍跑者,多數賽事仍維持抽籤制。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