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級後,報復性運動不如漸增性運動,降低受傷風險

運科訓練
發表於 2021/07/24 23,819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降級後,報復性運動不如漸增性運動,降低受傷風險

終於降級了! 臺灣實施了2個多月的3級警戒,多數熱愛運動的民眾或選手,為了配合防疫,都僅能居家訓練,或者戴上口罩,強忍呼吸不順,在室外小跑一下,減緩體能下降及脂肪堆積,甚至有些人乾脆停止訓練,給身體一個休息。

現在終於降級了,想必大家都迫不及待重回運動場所,好好的來動一動,甚至想加碼來個報復性運動,一掃沉悶許多的心情,也追上落後的進度。但是,你知道,突然增加運動量會提高受傷的風險嗎? 若受傷狀況嚴重,可能還會影響日後的運動嗎?

美國的大學肌力與體能協會 (CSCCa) 及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 (NSCA) 於2019年,共同發表的「過渡期共識指南」提到:以美國災難性運動損傷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將近60%非接觸性的受傷發生在選手一段時間不運動後重新開始訓練的時期。

這表示選手在重新開始訓練的時期,承受了過多的訓練量,或是增加訓練量的速度過快(上述的非接觸性受傷,是指選手在運動過程沒有碰到他人或地面之外的物體,發生受傷的狀況;這些受傷症狀可能是:阿基里斯腱斷掉、肌肉拉傷、腳踝扭傷等)。

為減少選手在重新開始訓練期間非接觸性受傷的風險,CSCCa及NSCA表示:若經過2週或更長休息時間,再開始訓練的選手,建議以50、30、20、10的原則,安排重新訓練前四週的訓練量。

這原則的具體做法是依據選手最近紀錄的「最高訓練量」為基準,第一週先減少50%作為訓練量,第二週減少30%作為訓練量,第三週及第四週以此類推,直到第五週再回到原本的訓練量;

換句話說:若你在3級警戒前的最高訓練量為100,重新訓練的第一週訓練量應為50,第二週訓練量為70,第三週訓練量為80,第四週訓練量為90,第五週訓練量則回到100。

除了訓練量之外,CSCCa及NSCA也建議運動過程的運動與休息比率,第一週為1比4或更多休息的比率,第2週為1比3或更多的休息比率,而且還要注意「每個人運動後恢復的個別差異」,再次降低訓練量或訓練強度。

CSCCa及NSCA還進一步提到:如果要進行重量訓練,同特定肌肉群或同動作,在重新訓練的第一週不超過3次,第二週不超過4次,每次訓練每個動作的相對強度量嚴禁超過30。

如果要進行3關節訓練動作,例如抓舉、挺舉等動作,建議每次訓練每個動作的相對強度量嚴禁超過25(上述的相對強度量計算公式是將重量訓練的組數、反覆次數及負重%進行相乘,例如:3組、12次反覆次數、65%1RM負重的動作,就是 3 × 12 × 0.65 = 23.4 的相對強度量)。

我自己的看法是:從「突然增加運動量會提高選手受傷風險的角度」來考量,為求謹慎,不僅是在3級警戒期間停止訓練的人,只要是在這期間沒有規律運動或規律訓練的民眾及選手,或者居家訓練強度較低的人,也先依照50/30/20/10漸增性運動原則及個別適應狀況,作為降級後重新開始訓練的訓練原則,再依照運動後恢復狀況再次調整訓練。

再保守一點的做法,就是以「準備期的基礎訓練」,加上「3上1下的週期安排」,作為重新開始訓練的內容,且隨個別適應狀況進行調整。

接著,若你熟練一些評估「內部負荷」的方法,也可藉此輔助評估重新開始訓練的負荷是否適中?運動後恢復狀況是否良好?藉此隨個人狀況調整訓練內容。

另外,除了訓練,在重新開始訓練的前四週,建議別參加比賽。因為一般而言,相較於訓練,比賽的運動強度更高,對身體的刺激反而更巨大;在2個多月不訓練、不規律訓練或低強度訓練後,直接去面臨高運動強度的比賽,相信運動表現應該不理想,反倒增加受傷的風險。

想要進一步瞭解相關資訊的朋友,請參考下方連結

NSCA為COVID-19 後重返訓練所提供的相關資源(含CSCCa及NSCA過渡期共識指南)https://reurl.cc/9rQWV8

如果你跟我一樣,熱愛橄欖球這類型的衝撞性運動項目,不妨看看這 https://reurl.cc/lRMpvE

如果你是籃球愛好者又想要知道解禁後重新訓練的細節,例如:每週訓練時間、賽場訓練的時間及頻率等,那肯定不能放過這篇 https://reurl.cc/ze7Q6e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