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肌慢肌,訓練大不同?

運科訓練
發表於 2019/10/16 20,786 次點閱 7 人收藏 1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我們常常會發現,在跑團或者訓練營中,教練開了一個週期的課表,有些人吃完突飛猛進達成自己的目標,但是多數人可能是踟躕不前的那一群,影響的因素很多,包含天分、個人過去運動背景、作息、身體素質等等,今天要來分享針對不同肌群的訓練原則安排和調整。

圖片來源

肌纖維通常分為慢縮肌(ST)或快縮肌(FT),快縮肌又可以細分一些分支(FT-a、FT-x、FT-c),整體像是一片光譜,兩端分別為純快縮肌和純慢縮肌,中間則是兩者混合分布比例的不同,而大多數肌群則是屬於中間這一類,確切落點取決於粒線體密度、微血管密度、氧化和醣解酶活性等等。肌纖維可能在光譜中偏向有氧(慢縮肌)或者無氧(快縮肌),透過大鼠和兔子的實驗證實,給予慢性肌肉刺激後可以完全改變肌纖維種類;而菁英滑雪選手在初期訓練七年後接受檢測,發現肌纖維比例有所改變,可以證明透過大量訓練(肌纖維傷害)可能可以改變選手肌纖維的分布。

圖片來源


我是屬於哪種肌纖維為主的跑者呢?

透過不同距離項目的表現,可以大致對於自己肌纖維分布有個譜,在這裡簡單分享一些方法,可以更有助於我們確認自己的狀況:

1. 乳酸檢測

這是撇除肌肉組織切片檢查之外,侵入性最高也是最昂貴的方式,Jan Olbrecht提出了一個無氧能力檢驗,這項測驗需要受試者全速跑400-600公尺,測驗後3分鐘採樣一次血液檢測乳酸,之後每2分鐘採集一次,主要是要得到確切的最高乳酸值,肌肉產生至在血液中累積乳酸會比較晚出現,通常需要5-9分鐘才會達到最高濃度,所以必須要密集採樣直到開始下降。得到最高濃度後,就可以用來判斷偏向肌纖維光譜的哪一區,乳酸的濃度越低越偏向慢縮肌;相反就是比較偏向快縮肌,基準值是6 mmol/L,如果數值≦6 mmol/L,屬於慢縮肌型跑者;6-9 mmol/L以慢縮肌為主;10-14 mmol/L表示快縮肌和慢縮肌混合;14-18 mmol/L代表可能屬於快縮肌型,若超過19 mmol/L,則一定是快縮肌型跑者。

圖片來源


2. 比較個人不同距離的PB

如果要使用這種方法,必須確保兩個要件,第一,在不同距離的賽事皆須全力不能保留;第二,計算的網站必須要具有公信力。較廣泛接受的方法,可以參考IAAF官網的成績表,或者使用Purdy計算機或者McMillan計算機,國內的網站可以參考耐力網等等,如果越往距離越短的項目表現越出色,表示該跑者是以快縮肌比例較高為主,反之亦然。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3. 跑步測驗表現

一些教練有安排了特定的課表,基本上快縮肌為主跑者的操作方式為相同速度逐漸增加趟數和距離,慢縮肌跑者則是從較長距離開始逐漸加快配速,如果操作起來哪一項比較容易,就可能是比較偏向那一類型的跑者,下圖為教練Brad Hudson針對不同肌纖維類型跑者提出的訓練和檢測的參考。


4. 跑步姿勢力學

一個跑者屬於哪種肌纖維見長,也可以透過跑步數據看出些許端倪,在相同配速下,快縮肌跑者的觸地時間較短,因為他們能更快產生力量快縮肌型跑者也比較能夠有效的利用彈力能,步伐會比較有彈力,若步伐比較平坦,看起來很「刻苦賣力」前進,通常依賴肌力為主,慢縮肌跑者多屬於後者。另外,快縮肌跑者傾向用前腳掌從較高處落地,因此有著較高的垂直震幅,步伐顯得有彈性,主要是利用阿基里斯腱來提升彈性,但是這一類的選手在軟質地面表現則會大打折扣。

圖片來源


該如何安排訓練?

快縮肌型的跑者無氧能力強而有氧能力弱,需要一些較無氧的訓練來補強有氧能量的產生;而慢縮肌跑者則是重度依賴有氧系統,除非是非常高強度的運動,否則平時不會使用無氧能力,就算動用也持續不了多久。

在肌肉徵招部分,任何強度下,快縮肌跑者使用的快縮肌纖維都會比慢縮肌跑者多,因此就會用到比較多的無氧途徑,產生更多乳酸。慢縮肌跑者可以更有效率利用脂肪,肝醣供應量也較多,長距離訓練可以較長,而且不會完全耗盡肝醣,在輕鬆跑過程也可以以較快的配速進行快縮肌跑者會使用較多碳水化合物,因此同速度下消耗的肝醣比慢縮肌還多,因此他們的輕鬆跑速度需要放的更慢,以確保肝醣不會被過度消耗而影響恢復。

 

不同肌纖維對於各項訓練的影響

安排課表時,主要目的是引發特定的生理反應,例如長距離可以提升基礎耐力,並且教導身體使用脂肪的能力,肌纖維種類影響了相同類型訓練的不同操作方式。


長距離

這類的訓練為跑者訓練中不可或缺的項目,主要用處為增加耐力、強化能量利用的效率、讓肌肉骨骼習慣著地的衝擊等,慢縮肌型的跑者乘載較多的肝醣,可以進行較長且配速較快的長距離跑,操作方法也比較多變,例如漸速跑、法特雷克等;快縮肌型跑者則不建議跑太久或者太快,主要是因為當活動時間拉長,身體會開始增加徵招快縮肌纖維的比例,並且對那些快縮肌施加偏向有氧的訓練,和快縮肌本身無氧的特性牴觸,再來就是這類跑者的肝醣消耗速度較快,過快或者過遠的長距離會大量消耗肝醣,影響接下來的恢復和訓練。

圖片來源


有氧耐力

這個主要為持續的穩定跑,對於半馬或者全馬的訓練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兩種類型的選手對於穩定跑的強度定義也有差異。乳酸閾值附近或略慢的配速持續跑對於慢縮肌群跑者相當有效,而對於快縮肌群跑者而言,這一類的訓練會降低他們的無氧能力,同時也會降低肌肉的張力快縮肌型跑者應維持少量的乳酸閾值訓練,重點放在打亂節奏跑的速度,例如每公里配速比閾值跑快5秒,距離較長的節奏跑則比乳酸閾值跑慢10-20秒,漸速跑也對他們很有用。此外,3-10公里配速的短間歇配上短時間的休息,也可以鍛鍊他們的專項耐力。

另一方面,慢縮肌型跑者仰賴大量訓練,可以是馬拉松配速的長距離穩定跑,或者接近乳酸閾值的配速跑,比乳酸閾值快的配速並不需要操作太多;快慢交錯訓練對於他們也很有效,例如10公里至半馬配速跑一段,配上穩定但不慢的持續跑當作中間的恢復。


Fartlek變速跑訓練

慢縮肌型跑者的Fartlek訓練,主要用於建立5公里配速或更慢配速持續的速耐力,並佐以較快的配速恢復跑,總進行距離較長,單趟甚至可以超過1英里;快縮肌型跑者則操作方式不同,首先,變速跑中的恢復跑配速慢很多,總訓練量也較低,最後高強度訓練的距離也短很多,例如快縮肌型800m跑者可能進行的Fartlek包含800m速跑100m後慢跑100m交錯跑1600m,休息一下再進行一樣的訓練;而慢縮肌型跑者針對5公里賽事訓練時,可能會以10公里配速跑800m接著以馬拉松配速跑800m,總共交錯跑8公里。

圖片來源


無氧訓練

慢縮肌型跑者通常只需要少至中量的無氧訓練來提升他們的能力,一般來說這一類型的跑者進行大量的無氧訓練,會造成他們的有氧能力退化,因此在他們身上,重點要放在訓練量足夠提升運動表現以及維持有氧能力,可以在訓練結束後點綴少許無氧訓練,或者在一年中分次進行少量的無氧訓練,不要在一段時間中集中大量無氧訓練,例如200m x 8,中間以慢跑200m,這樣訓練量夠低也較不會影響有氧系統。

快縮肌類型的跑者則可以進行較多的無氧訓練,且能頻繁的執行這種高強度訓練,只是組間的休息時間需要拉長。

圖片來源


純粹速度練習

這裡指純粹速度的練習,通常為100m或者更短的高強度短跑,對於兩種肌纖維類型的跑者同樣重要,快縮肌型跑者需要利用短跑維持對較難徵招之快縮肌纖維的刺激,慢縮肌型跑者透過稍慢的短跑,強化徵招肌纖維量和神經肌肉系統,但是兩者的操作方式還是有些許差異。

慢縮肌型的跑者建議操作較高比例的坡地衝刺,偶爾做一些平地短跑,主要是因為目的為追求肌纖維徵招方面的強化;快縮肌跑者則需要多些平地短跑,因為他們著重發力率和彈性能的發展。

圖片來源


專項耐力

專項配速為目標距離賽事的配速,雖然會隨比賽而異,不同類型的跑者在發展這一塊還是有耶些基本原則。快縮肌型跑者操作間歇跑時,單趟距離從短至長,先用比賽目標配速跑較短距離,接著逐漸延長每一趟距離,並且保持差不多的配速;慢縮肌型跑者則相反,透過由慢到快進行,逐漸增加配速趨向目標配速並且縮短休息時間。總訓練量方面,慢縮肌跑者可以承受較大的總量和每趟的距離,快縮肌型跑者則要將訓練分組,組間休息拉長,才能增加總訓練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該跑者與準備參加賽事的相對關係,比方說一位以慢縮肌訓練的1500米選手,當他想要參加5km競賽時,相對起來他就顯得非常偏向快縮肌那一塊,因此可能需要轉變成偏向快肌方面的訓練,因此這些訓練並沒有絕對,還是要靠不同項目相對去取決。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