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Zoom Pegasus 35 Turbo 和 Zoom Fly FK

王牌對王牌:Nike Zoom Pegasus 35 Turbo 和 Zoom Fly FK對比測評

跑鞋專區
發表於 2018/12/26 42,704 次點閱 7 人收藏 2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這兩雙鞋都是Nike近期“嚴肅跑鞋”裏的優秀性能代表,經過合計約600公裏的測試後,奉上測評結果(全文約5300字)——

因為主觀的喜愛, Zoom Pegasus 35 Turbo 和 Zoom Fly FK 穿了很久才開始寫測評——前者幾乎已穿到外底磨損殆盡,即將完成使命退役倒計時了。而後者興許是目前多數跑者能買到/穿上的最接近“破二挑戰(Breaking 2)”產品理念的鞋款。2017年 Nike 做了一次馬拉松破二挑戰實驗,為三位頂級馬拉松選手定制的產品,設計理念和材料都是全新的,它們也可以被認為是 Nike 未來跑步產品的設計思路。

但精英運動員版的 Vaporfly Elite 和 4% 產能有限,價格也很昂貴,Zoom Pegasus 35 Turbo 和 Zoom Fly FK 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前者中底用上了“Breaking 2”延續的Zoom X 泡棉,後者就完全是風格接近的“更親民”競速跑鞋。

這兩雙鞋都是Nike近期“嚴肅跑鞋”裏的優秀性能代表,在客觀的測評前直接給出總結——

Zoom Pegasus 35 Turbo 是雙腳感特別驚艷、極力推薦的馬拉松訓練鞋,與馬訓鞋標桿的boston、trainer、Kinvara等相比甚至更為出色,說是近年Nike的最佳跑鞋都不為過;

Zoom Fly FK 也是非常值得入手體驗下接近“破二挑戰”感受的鞋款,只不過它略為前衛的腳感可能更“挑”跑者一些。



定位:馬拉松訓練鞋VS競速跑鞋

多花些筆墨介紹下,為什麽把偏訓練的 Zoom Pegasus 35 Turbo 和偏競賽的 Zoom Fly FK 作為對比、它們各自又分別是怎樣定位的——

邏輯上,將 Zoom Pegasus 35 Turbo(下文簡稱P35T) 理解成 Zoom Pegasus 35(簡稱P35)的升級版沒有問題,Nike官方也用了“在Pegasus的基礎上”這樣的字樣。但實際上,P35T完全可以理解為是一雙全新鞋款,與P35的相似點並不多。


就好比都是三字輩,M3是寶馬把賽車的基因灌入了3系普通家用車,兩者性能和定位卻截然不同。形容的更極端點,藤原豆腐店的AE86,那還能叫86嗎?

中底相當於跑鞋最核心的“發動機”,P35T 使用了 ZoomX 泡棉,與“破二挑戰”的 Vaporfly Elite、這兩年馬拉松冠軍最常見的 Zoom Vaporfly 4% 一致。P35 中底依然是全掌的 Zoom Air 配合 Cushlon 緩震材質,與前幾代無異;

價格上,P35 延續 899元的定價價,P35T則是 1399元的高價,已是實用跑鞋裏價格第一梯隊的產品。另外往年 Nike 的實用跑鞋,上市後不久就會有不小的折扣,可 P35T 至今鮮有打折甚至鋪貨量都很小。這未必是 Nike 的饑餓營銷,倒可能驗證了坊間傳聞,Zoom X 泡棉有產能瓶頸(所以 Vaporfly 4%也是如此,個別黃金尺碼極其難買到)。

加了“渦輪增加”的 P35T 本質上是為追求速度的跑者設計的訓練鞋款,但也保留了一些舒適性需求,不像競速跑鞋那樣,為追求極致輕薄大刀闊斧削弱腳感和保護性。對絕大多數人來說P35T是雙很純粹的馬拉松訓練鞋,用於比賽都非常適合。


所以,最適合拿來與P35T直接對比性能表現的跑鞋並非 P35,我們選擇了價位比較接近(1169元)、定位競速但舒適性很出色的 Zoom Fly FK 。


很多人分不清 Zoom Vaporfly 4% 、Zoom Fly 、Zoom Fly FK 和 Zoom Fly SP 的區別,它們除了外觀相似,中底和鞋面用的材質不同,所以腳感和性能差別還是挺大的。
4% 中底用的全掌碳纖維板,緩震用的 ZoomX 泡棉材質;
Zoom Fly FK 的 FK 指 Flyknit 編織鞋面,中底與 4% 一樣都有全掌碳纖維板,緩震用的 React 材質;
Zoom Fly SP 中底用的全掌尼龍板,緩震用的 Lunarlon材質。

4% 是正兒八經的馬拉松競速跑鞋,適合高手比賽使用;FK 是絕大多數人都能駕馭的競速跑鞋;SP 更適合用來慢跑,此外也有很多配色聯名款,日常也完全可以當潮鞋穿。

價格方面,4% 售價1899元,Zoom Fly、FK 和 SP 都是1169元。


羅列了這6雙容易被拿來對比的Nike跑鞋:


2017年“破二挑戰(Breaking 2)”對 Nike 最大的意義是,借著破二全新打造的產品,幾乎奠定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設計思路。即,一雙跑鞋的中底緩沖依然是最重要的部分,Nike 也分別使用 ZoomX(回彈最佳)、Lunarlon(最柔軟)、React(介於兩者之間)材質應對不同需求。

至於近年頗有爭論的前後掌落差高度,到底“0落差”是否真的符合人類跑步習慣,Nike 給出的答案也很直接:依然保留了10mm左右的落差(更高階競速的Vaporfly Elite前後落差要更大,達到15mm)。再輔以一些鞋面技術的升級,Nike未來“嚴肅跑鞋”(真正用來跑步的跑鞋,而非復古/潮鞋)的設計思路就很清晰了。

外觀:鞋面材質及性能

Zoom Pegasus 35 Turbo 沿襲了 Zoom Pegasus 35 的設計思路,鞋面中間的寬條圖案很容易讓人想到賽車才有的塗裝。Pegasus(飛馬)作為Nike最長久的跑鞋系列,每代的技術升級都是小步叠代,整體設計也不會太躍進,從外觀看P35T也頗有些平平無奇,後跟更激進的凸出上揚是它與P35最大的區別。

Zoom Fly FK 就完全是"Breaking 2”產品風格的延續,肉眼可見的厚底,碩大的Nike logo,整片 Flyknit 鞋面,要比 Zoom Fly/4% 更簡潔(4%後來也推出了Flyknit版)。


只論顏值,P35T 是雙中規中矩的運動鞋,Zoom Fly FK 會顯得更新潮一些。或者說,這兩者的設計與iPhone有些類似,P35T 就像iPhone 6/7/8,代表了過去Nike嚴肅跑鞋的模樣,而Zoom Fly系則更像 iPhone X,代表了未來的設計思路。


P35T 一整張鞋面使用了半透明網面,兩側Flywire飛線,半包裹的一體式鞋舌,沒有太多噱頭,不過實際穿著體驗非常好,屬於無需任何適應就能上腳的跑鞋,鞋面該有的透氣、支撐、包裹都非常出色,鞋楦也很符合亞洲腳型


Flyknit 鞋面已經不是什麽新技術。在 Zoom Fly FK 上,除了一整面不同密度不同紋路的編織外,鞋頭、後跟/腳踝內有額外的壓膠支撐,及增加了海綿提高舒適性,再無其它。即,所有鞋面需要的支撐、包裹、透氣等性能,完全交給這片 Flyknit 鞋面去實現。

初看起來編織鞋面都長一個樣,實際上 Flyknit 技術一直在更新。起初的 Flyknit 多少有些噱頭大於實質,有些包裹太緊壓迫腳背腳踝,有些透氣性反而遠不如普通網面,甚至於有些鞋款同時有編織+飛線,支撐性依然令人捉急 —— Zoom Fly FK 這點卻是非常讓人驚喜的。

即便沒有系緊鞋帶,穿上後整只腳每個部位幾乎都能感覺到接近的包裹,貼合又不會過分施加壓力,雙腳內外側的支撐性也堪比飛線加持,整雙鞋最柔軟透氣的是鞋舌部分,高腳背也不用太過擔心 —— Flyknit 鞋面在這雙 Zoom Fly FK 上表現的非常出色。


唯一要註意的,Zoom Fly FK 鞋楦偏窄,尺碼也偏小,需要買大半碼比較合適。


透氣性方面,P35T 與 Zoom Fly FK 不分伯仲。

P35T 較 Zoom Fly FK 支撐性更好,在後跟等部位也用了也多/更硬的材質。


中底:厚度及配置

P35T 中底厚度接近普通慢跑鞋,即便看起來前後上揚角度很高,實際上腳並沒什麽特別感。Zoom Fly FK 要激進的多,非常明顯的增高感,前掌的上揚比 P35T 更誇張。


最明顯的,相同尺碼的 Zoom Fly FK 要比 P35T 鞋底觸底面積小很多,初上腳“踩高蹺”的感覺更強烈

再加上只論柔軟程度,Zoom Fly FK 的 React 中底是比P35T 的 Zoom X 泡棉中底更明顯形變的,這會讓人更覺得 P35T 要比 Zoom Fly FK 更“穩”一些—— Zoom Fly FK 的厚實中底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另外光從穩定性來講,P35T 也會更適合絕大多數人穿著。


這依然是不同設計思路下的產品:P35T 相當於在更傳統的中底裏換了賽車發動機(Zoom X泡棉),除了翹起的後跟,中底感覺與之前的那些跑鞋無異;Zoom Fly FK 偏窄加較厚的中底,無形感覺上會放大10mm的前後掌落差(其實落差與P35T是一樣的),剛上腳多少會讓人感覺似乎不太穩定。

腳踝力量較差的初跑者興許並不合適穿 Zoom Fly FK ,或者去跑一些復雜的多折返小路。對有一定水準的中高階跑者來說,Zoom Fly FK 的這種中底穿著感覺會很偏向 4% 甚至 Vaporfly Elite ——後兩者價格昂貴且很難買到,Zoom Fly FK 顯然是最好的替代,也可以感受下頂級馬拉松運動員穿的跑鞋是差不多什麽感覺(周圍不少全馬3小時以內的選手表示,Zoom Fly FK 腳感與 4% 非常接近)。

如果早年有穿過Nike SHOX系列,對 Zoom Fly FK 的“高蹺感”會適應些。


P35T 中底整塊Zoom X泡棉,不用太用力可扭轉鞋底, Zoom Fly FK 就完全做不到,因為軟彈的 React 中間夾著一整片碳纖維板,這也意味著跑動過程中中底極少程度發生前後形變,而是只發生緩震材料受力壓縮-回彈的上下形變。這一設計思路依然源自"Breaking 2”產品的理念,實際穿著中也會有很神奇的效果。

中底性能在下面的實戰中詳細提到。

兩雙跑鞋使用了相同的鞋墊

外底:防滑及耐磨

P35T 外底黑色部分為耐磨橡膠,中間直接中底外露。在經過約600+公裏的使用後,這雙 P35T 幾處磨損最多的部位(前掌部分+後跟外側)已幾乎磨掉花紋。

平心而論 P35T 的耐用性不差,使用中不少速度訓練加長距離,對鞋子的損耗是比較大的。整雙鞋的壽命期間最先損耗的是外底,也算物盡其用了。

前掌外側橡膠很明顯已經磨擦殆盡

Zoom Fly FK 外底前掌橡膠面積要更大,紋路與Zoom Fly 一致,較4%區別也不大。後跟5小塊多邊形橡膠,但只覆蓋了部分鞋底,其它部位依然容易與路面直接接觸。在大約130公裏路跑後,外側橡膠就已出現較為明顯的磨損。

前掌紋路較容易夾住小石粒


兩雙鞋跑步場景為柏油/水泥路面+塑膠跑道,中間幾次趕上上海雨夾雪,路面濕滑,總體來說兩雙鞋防滑性沒有什麽區別(更多差異還是來自中底不同高度造成的心理差異,會覺得 P35T 的抓地性更好些)。

從定位來說,作為馬拉松訓練鞋和比賽鞋,P35T 外底耐磨性肯定要好於 Zoom Fly FK ,後者後跟的橡膠設計,並不太適合日常的頻繁穿著,尤其是走路——後跟那幾塊橡膠只會磨損的更快。


不同跑姿對使用壽命的影響,Zoom Fly FK 是要遠大過 P35T 的。

習慣中前掌先落地、觸地時間較短(即中高階跑者的常見跑姿),和後跟落地,經常“蹭”路面的跑姿(初跑者常見),相同距離後磨損會截然不同。這點來看,Zoom Fly FK 興許模樣更討好初跑者,卻是實實在在的競賽用鞋,耐磨性並不是它的強項。


實戰:腳感對比

腳感一向是很玄學的東西,即便相同技術相同材質的兩雙不同鞋款,穿起來依然會有很大出入,穿著走路和跑步感覺也會相差很多。

Zoom Pegasus 35 Turbo 外表平平無奇,實則扮豬吃老虎——中底的 Zoom X 泡棉,開箱時就會有各種折痕,好像被穿過一樣(這種材質的通性),穿著跑了幾百公裏,細微折痕增多,但回彈性能並沒有明顯衰減。25-30公裏的長距離,最後依然能感覺到明顯的回彈——對比此前穿過的 Nike,說它是最為舒服的跑鞋都不為過。


鞋面透氣性很好,但也不是那種灌風的清涼感,冬季穿雙偏厚襪子正好。鞋身的支撐和包裹性都恰到好處,半內靴的一體鞋舌也不會有跑偏的苦惱——你可以完全專註跑步,不會給你過多其它存在感。

如果以訓練強度劃分,進行M跑(馬拉松配速)和T跑(乳酸門檻)時,P35T 都會是非常合適的用鞋,會讓跑步體驗提高不少。在實際跑步的腳感方面,不得不說 P35T 配得上“無可挑剔”四個字——這也是對跑鞋舒適度的最高評價了。


另外如果只是日常穿著,很少跑步或者只是偶爾慢跑,完全可以考慮 P35,一則 Pegasus 系列也是非常靠譜的慢跑鞋,二是價格要低很多,輕松慢跑兩者性能差異不會太明顯。


Zoom Fly FK 的實際跑步感受會激進一些,在穿著跑了近百公裏後,也參考了其它跑者的建議,有些兩極分化。

褒獎者認為它的風格很接近 4%,即 Nike 這兩年的高端競速鞋款,React 中底回彈不如 Zoom X 但更柔軟,慢跑時 Zoom Fly FK 是雙很“溫和”的鞋子,而一旦加速,會感覺它忽然變得更硬實,中間那層全掌碳纖維板未必能直接感受到,但能體驗到整個中底是與每一步的起落同步進行的,即不是中底某個被腳掌發力的部位回彈、其它部位跟上,而是整個中底都牢牢貼合腳底,緩震-回彈


也有人認為 Zoom Fly FK 有些激進,對扁平足跑者並不友好,與腳底接觸面過窄,後跟尤其偏瘦。這樣在慢跑時總擔心穩定性,怕會崴腳。而它在面對變相/轉彎時,總給人“踩不住”的感覺。

這類的評價沒有對錯,都合理,也確實說明了 Zoom Fly FK 的定位。本質上它就是一雙馬拉松競賽鞋,針對的是更為高階的選手,他們對中底的回彈/響應要求更高,而更為強壯的肌腱則無需跑鞋提供額外的支撐。

相比同樣是厚底跑鞋代表的HOKA ONEONE 和 Altra,Zoom Fly FK 要明顯偏窄很多(更競速更輕),又保持了10mm的前後落差(Altra 則是厚底無落差的代表),如果是日常慢跑穿著,可能需要花較多時間去適應 Zoom Fly FK 這種踩著厚底、相對支撐性又偏弱的腳感。


Nike 早些年推出的Lunarlon 緩震材質更柔軟,但回彈性和使用壽命(衰減的更快)要稍差,可以把 React 視為是 Lunarlon 的高回彈+長壽版,長距離後依然會有不錯的腳感,相比那些讓人生不如死的薄地馬拉松競速鞋,同樣定位競速的 Zoom Fly FK 會舒服的多。


其它方面,Zoom Fly FK 有非常好的包裹感, Flyknit 鞋面本身也有彈性,鞋帶不要系太緊,跑久了容易壓迫鞋面。


一個數據,穿著 Zoom Fly FK 在上海雨天慢跑25公裏,整只鞋(及鞋墊)幾乎濕透後,單鞋重量為287g(比幹燥狀態重了50g),似乎 Flyknit 鞋面的排水性尚可。不過依然不建議穿著這兩雙鞋雨中跑步,都是非常易進水的。


購買建議:合適/不合適

Zoom Pegasus 35 Turbo 和 Zoom Fly FK 都屬於用來實際跑步的好鞋,也更適合真正的嚴肅跑者。如果只是偶爾跑步,更多用來日常穿著,就不必考慮他們了(Nike最不缺適合日常的跑鞋和潮鞋了)。比如日常5-10公裏左右的慢跑者,Pegasus 35 足矣,而要是喜歡 Zoom Fly 的設計,Zoom Fly SP也有更多顏色/更適合穿搭。


P35T 更適合用來嚴肅的跑步訓練,比如一些長距離LSD或者Tempo/間歇等速度訓練,雖然定位馬拉松訓練鞋,用來跑馬(完賽成績在330-400之間)也非常合適,甚至於因為Zoom X的性能,長距離後依然能保持彈性,完賽成績在430往後的跑者也可以考慮穿著它比賽。


不過 P35T 很像那些“偽裝”成家用車的性能小鋼炮,價格著實不低,也鮮有折扣。


Zoom Fly FK 身上的設計理念要更接近一雙純粹且高速的性能跑鞋的模樣(忘了各種氣墊吧,除了部分Zoom Air,絕大多數氣墊未必適合真正的長跑)。諸多穿過 4% 的高階跑者認為,Zoom Fly FK 的腳感已經比較接近,而價格較4%又有明顯優勢(合適尺碼的4%想買到都很難),Zoom Fly FK 適合想體驗下Nike最新的及未來的尖端跑鞋的跑者。

但在定位上,Zoom Fly FK 更偏競賽用鞋(壽命會更短),也更適合有一定能力的跑者。


另外,Zoom Pegasus 35 Turbo 腳感更接近普通跑鞋,尺碼也比較標準;Zoom Fly FK 可能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尺碼也偏小,建議如果是網購下單,也盡量找實體店試穿再購買。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