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知識】必懂跑鞋分類法!決定跑鞋特性的關鍵因素:足跟差

發表於 2017/12/19 116,550 次點閱 1 人收藏 4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當跑者面對琳琅滿目、不斷推陳出新的鞋款時,除了自己穿著過的款式或材質,往往難以辨別其特性,「繳學費」也似乎是跑者一路跑來的必經之路,但其實不論跑鞋的科技與材質再怎麼改變,Drop(足跟差,或稱掌跟差)的跑鞋結構本質可說是決定跑鞋特性的不變關鍵要素,這次運動筆記很榮幸邀請到美津濃專業教練——林育宏,透過 Mizuno 不同鞋款的示範來為講解 Drop 的相關知識,幫你在挑選跑鞋時能先掌握跑鞋的基本特性,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鞋款!


美津濃專業教練林育宏(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林育宏教練檔案:
畢業於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現為臺北市立大學)
2017 萬金石馬拉松國內男子總冠軍 ( 2 小時 34 分 34 秒)
2011 金門馬拉松達成台灣歷代半馬百傑 (1 小時 14 分 35 秒)


運動筆記(以下簡稱運)
運:可否請育宏教練說明一下掌跟差的意思?

育宏教練:

顧名思義,掌跟差(Drop)即是跑鞋「腳掌」與「腳跟」的高度落差。

通常主打「避震緩衝」為主的鞋款,Drop 會比較大,能提供足跟先著地的跑者一個比較好的保護;而馬拉松鞋這種比較強調跑步效率和自然步態的鞋款,Drop 會比較小,讓跑者以前腳掌或中足著地,也透過比較薄的鞋底、讓力量充分發揮。不過近年來也有廠商試著在提供前腳掌落地輔助的設計下提升跑鞋的避震性,所以推出了一些厚底、避震佳,但 Drop 也是小的鞋款,可以對照以下表格來做初步的判斷。


Drop
中底厚度
跑鞋範例

前相對薄,後厚,整體偏厚
慢跑鞋

前薄,後也薄,整體偏薄
路跑鞋、馬拉松鞋、赤足跑鞋

前厚,後也厚,整體偏厚
新興鞋款(強調緩衝與輔助自然步態兼具的新概念鞋款)


掌跟差單看一隻鞋或許不明顯,拿不同特性的鞋款一比較就有明顯的差別(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運:選擇掌跟差較小/較大的跑鞋,對跑者有什麼幫助或影響?

育宏教練:跑鞋 Drop 的高度會影響步態(腳掌著地方式)和路面回饋帶給跑者的感受。穿著 Drop 高的鞋款,相對能提供跑者比較好的避震與緩衝效果,不過長期下來可能會使得雙腳習慣於被保護,而不能充分鍛鍊腿部肌腱的自然彈性。若能適時搭配、或循序漸進穿著掌跟差較小的跑鞋,便能讓跑者提高腿部肌肉的使用來跑步,使得小腿相關肌群充分延伸、肌肉動作時的延展範圍增加,逐漸提升跑步技巧與效率。


穿著掌跟差較低的鞋跑步,會增加腿部肌肉動作時的延展範圍,長時間下來能輔助改善步態與跑步經濟性(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運:那掌跟差較小的跑鞋,避震效果會比較不好嗎?

育宏教練:不能完全這麼說,除了 Drop,跑鞋避震效能的好壞,也和中底材質與其中的避震結構有很大的關係,比方一雙競速鞋款搭配較軟而有彈性的中底,那其避震性能不見得比厚底、但中底材質較硬的跑鞋來得差,只是一般來說,Drop 小的設計訴求即是提供給中進階跑者提升跑步表現時選用,所以上述競速搭配好避震機能與設計的情形比較少見,在選擇跑鞋的時候透過 Drop 的觀察往往能掌握七八成的跑鞋調性。

穿著掌跟差較小的跑鞋時,我們本能會改變肌肉、肌腱的使用方式,來因應落地時的緩衝,這跟我們在穿著高 Drop 跑鞋時是不同的。所以應該說,掌跟差較小的跑鞋會讓跑者從依賴科技變成善用自身能力,我們自己會調整出合適的著地方式,讓跑鞋的性能相得益彰。

高或低 Drop 的跑鞋都有其優點與適用時機,比較理想的情況,是依據不同的訓練課表、訓練量、跑者的體能所需,決定適合的跑鞋、交互使用。


運:能不能請教練以實際的鞋款為示範,說明它們的差異,與適合怎麼樣的跑者?

育宏教練:我以美津濃系列鞋款為例,競速鞋款——Emperor(皇速)、避震跑鞋——Rider、以及調性居中的訓練鞋——Wave shadow 這三款一比,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不同跑鞋的取向與性能特點。


三種性能相異的鞋款一字排開,由左到右依序為:Emperor 2 / Shadow / Rider 21(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Drop 越小原則上越偏向競速、或自然步態輔助的設計」,前述的這個概念,在皇速與 Wave Shadow身上就顯而易見,Wave Shadow 的掌跟差(8mm) 和皇速掌跟差(9mm)相近,讓這兩雙鞋具備鍛鍊腿部肌群、發揮跑步效率的效益,同時,Wave Shadow 的鞋底厚度整體比皇速更厚,進而保留一定程度的避震與緩衝,提供給從慢跑鞋過渡到路跑競賽鞋的跑者一個循序漸進的鞋款選擇


皇速與 wave shadow 的後跟比較,左為皇速,右為 wave shadow(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皇速與 wave shadow 的前掌比較,左為 wave shadow,右為皇速(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而以慢跑避震鞋 Rider 21 與 wave shadow 做比對,Rider 21 不僅整體厚度比 wave shadow 來得更厚,前後掌的高度差也比 wave shadow 高,因此避震與緩衝機能更好,也適合從入門到中階跑者、以及需要較充分緩震的跑者需求。


Rider 21與 wave shadow 的後跟比較,左為 Rider 21,右為 wave shadow(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Rider 21與 wave shadow 的後跟比較,左為 wave shadow,右為 Rider 21(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鞋款名稱
足跟高度(A)
腳掌高度(B)
掌跟差(A-B)
Wave Emperor 2
 22mm
13mm
9mm
Wave Shadow
25mm
17mm
8mm
Wave Rider 21
31mm
19mm
12mm

數據資料由台灣美津濃提供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選擇跑鞋時除了 Drop,一眼就可以辨識的特性還有大底構造,我們也能從大底的樣式來判斷這雙跑鞋的性能取向。


從鞋款大底,窺見其功能性(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最左邊的 Rider 21,配備較大的區塊以及溝槽設計,有耐磨且輔助重心轉換流暢的效果。

最右邊的皇速的大底則採顆粒狀設計,以增加抓地力為目標,並透過前掌的切割紋路形成良好的彎折能力,幫助跑者能快速推進。

中間的 wave shadow 則居中結合兩者的優勢,「鋸齒狀溝紋」設計,讓腳掌在跑步時更自在靈活的彎曲。且同步具備耐磨性,即使頻繁、長距離的練跑也耐用。


一般來說,大底前掌所分割的區塊面積越小,鞋底的彎折性也越好;紋路越複雜粗糙,抓地力也越好,越容易幫助向前推進(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運:已有一定訓練基礎的跑者,該如何選擇適合的鞋款?

育宏教練:以這次為範例的美津濃跑鞋來說,建議中階跑者可選 Rider 作為日常有氧耐力、慢跑訓練的用鞋,Wave Shadow 可作為中長距離、或較快速度持續跑的用鞋;間歇訓練、比賽時則可考慮皇速,依照不同的訓練課表需求而選定不同的跑鞋,能有效刺激與利用下肢各部位的肌群,多雙跑鞋輪替也可以延長跑鞋的壽命。

而近年來跑鞋的設計也逐漸走向多功能,鞋款分類界線有時也比較模糊,比方說 Shadow 就是一款能銜接 Wave Rider 21 與 Wave Emperor 2 的跑鞋,它在 Ui4c 中底與 Cloudwave 波浪片的搭載下,能提供舒適的緩衝效果,而前腳掌的區塊切割與刻紋設計,也不失抓地力,進而維持一定的跑步效率,所以對於初階跑者而言,它可以是速度訓練的用鞋,而中階跑者則可以做為日常訓練的用鞋。

跑鞋的設計會有其大方向,不過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分,還是要視個人習慣的軟硬度、跑步場地與自身條件而定,不要給自己過於刻板的既定法想,透過基本選鞋概念、多嘗試不同類型的鞋款,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真命天鞋,讓你跑得更暢快、更健康,充分享受跑步的樂趣。


 

Wave Shadow 的流線外型,及兼具輕薄與緩衝的特性,適合中階跑者作為練習與速度訓練。(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 Mirada



以上文章由 Mizuno 贊助刊出。


*跑步產品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