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裝備知識】第二雙跑鞋怎麼選最 FIT!

發表於 2017/09/04 16,510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茫茫鞋海,總讓人拔劍四顧心茫然?(圖片來源:osaru)


”You ever think back to how you got started? “ - 電影《冒牌總統(Dave)》, 1993


人生的第一雙跑鞋是怎麼開始的?

還記得你的第一雙跑鞋是怎麼挑選的嗎?上網找資料做功課?參加足測活動?請資深跑者建議?或是和筆者一樣,某天來到運動用品專櫃,在跑鞋區看來看去,挑了一款喜歡的品牌的跑鞋試穿,覺得 OK 之後就付錢帶回家呢?


每一雙跑鞋,都是一個跑者里程碑(圖片來源:osaru)


至於什麼是足弓形狀、正常內旋、內旋過度、穩定型、支撐型、中底材質......等等跑鞋名詞,對於剛開始跑步而購買第一雙鞋的朋友來說,較少會注意這些細節。


要找到最 FIT 的跑鞋,線索就在第一雙跑鞋之中(圖片來源:osaru)


隨著跑步里程的累積,喜歡跑步逐漸成為生活的日常。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第一雙跑鞋即將完成階段任務,準備開始挑選接下來的跑鞋了。此時,理當胸有成竹的你,面對市場上眾多品牌的各種跑鞋,卻反而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不安嗎?


跑鞋記錄著每一位跑者的跑步密碼(圖片來源:osaru)


其實,不要忽略這雙陪伴你走過初階跑者階段的戰友,它可是一直默默的記錄著你的跑步資訊哦!所以先不要急著把它丟掉,回頭檢視你的第一雙跑鞋,或許它就是幫助你找到最 FIT 選擇的關鍵哦!


內旋 - 凡「跑」過必留下痕跡

首先,從鞋底的磨耗程度,可以判斷你的「內旋(Pronation)」類型。


選對鞋型,才能確實保護雙腳(圖片來源:osaru)


「內旋」指的是跑步或走路時,腳掌的自然內翻動作。離地的腳掌會自然的以 15° 左右的角度向內、向上翻轉,在後腳跟與地面接觸之後,順著腳掌外側弧線向前、向內翻轉,至整個腳掌完全平貼地面。再由腳跟依序帶離地面,最後由前腳掌平均施力推蹬離地,完成步伐動作。


從鞋底的磨耗瞭解你的步態!(圖片來源:osaru)


而依據腳掌翻轉的角度,「内旋」可分為:

1. 正常內旋(Normal Pronation)

跑者腳掌翻轉的角度大約為 15° 左右,後腳跟平均地與地面接觸,順著腳掌弧線向前翻轉,最後由前掌推蹬離地。


正常內旋(圖片來源:osaru)


檢視鞋底的磨耗時會發現,由於腳掌施力平均,因此大底後跟與前掌的磨耗會呈現均勻的分布。一般正常足弓(Arch Type)的跑者大多屬於正常內旋。選鞋時建議以「穩定型(Stability)」跑鞋為主。


2. 內旋過度(Over Pronation)

跑者腳掌翻轉角度大於 15°。多為後腳跟外側著地,再以類似走路外八的樣子往腳掌內側施力,最後由前掌內側推蹬離地。


內旋過度(圖片來源:osaru)


由於施力主要以內側為主,故鞋底磨耗會分布於大底後跟外側,以及前掌(特別是的大姆趾和第二腳趾)的內側部份。通常低足弓或扁平足的跑者,多屬於內旋過度的類型。選鞋時可以考慮「支撐型(Support)」或「控制型(Motion Control)」跑鞋。


3. 內旋不足(Under Pronation)

跑者腳掌翻轉角度小於 15°,因此施力會以腳掌外側為主。鞋底的磨耗分布於大底後跟外側,以及前掌(特別是第四腳趾與小趾)的外側部份。


內旋不足(圖片來源:osaru)


通常高足弓跑者多屬於內旋不足的類型。建議選擇「緩衝型(或稱避震型,Cushioning)」跑鞋。有些品牌亦稱之為「一般型(Neutrul)」跑鞋。


大底 - 因「型態」制宜才 FIT

大底(Outsole)關係到跑鞋的避震、耐磨,以及使用壽命。根據跑步型態、環境、距離,跑速,和大底特性,筆者大致將跑鞋分為三大類。


根據跑步的環境,選擇適合的跑鞋(圖片來源:osaru)


1. 訓練跑鞋(Training Shoes)

大部分品牌的慢跑鞋、路跑鞋、Training......等鞋款,大致歸於此類。訓練跑鞋的大底通常呈現區塊分布設計。同時,考量到頻繁的日常訓練穿著,訓練跑鞋常會針對前掌與後跟部分使用更耐磨的材質。


呈現區塊分布的大底設計(圖片來源:osaru)


訓練跑鞋適合以公園、操場 PU 跑道、道路路面的練跑環境,或是 10 公里時間大於等於 1 小時的跑者穿著。


2. 競速跑鞋(Performance / Speed Shoes)

馬拉松鞋、Performance,或是 Racing Shoes…...等鞋款歸納於此類。強調加速時的抓地力表現,大底前掌部分多以小區塊或是顆粒狀的分布。


大底的材質也關係著跑鞋的使用壽命(圖片來源:osaru)


競速跑鞋適合一般道路跑步。推薦平日練跑距離短、速度快的跑者,或於賽事參與時穿著。此外,薄底設計雖有助於加速,但相對的避震與耐用性也比較不足。通常較建議 10 公里完成時間在 1 小時內的跑者穿著,有些高階鞋款甚至於建議少於 50 分鐘的跑者穿著。


3. 越野跑鞋(Trail Run Shoes)

越野跑鞋適合習慣跑山徑或是山路的跑者穿著。特徵為大底厚實、溝紋深、抓地力強、耐磨。能提供跑者奔馳於山徑等崎嶇路面時更好的防護。


中底 - 跑步效率的關鍵

中底(Midsole)是一雙跑鞋的靈魂所在,也可說是一雙跑鞋主要的訴求與賣點。


使用輕量 EVA 中底材質的跑鞋(圖片來源:osaru)


中底的功能不僅在於穩定腳步、吸收衝擊力,以及提供緩衝與避震。藉由中底材質反彈與回饋的特性,更能提高跑者跑步的效率。因此,中底材質的輕量化與回饋能力也成為各大品牌不斷改良、研發的重點。


適當的中底落差,在效率與避震之間取得平衡(圖片來源:osaru)


與中底相關的還有「中底落差(Heel-to-Toe Drop)」。落差值愈大中底愈厚,避震緩衝的能力也愈佳,反之則是赤足感愈明顯。常見的落差範圍為 4mm 到 8mm 之間,專業馬拉松鞋亦有 0mm(Zero Drop)的設計。


楦頭 - 讓腳掌有舒適的活動空間

楦頭(Shoe Last)的寬窄也是影響跑鞋合不合腳的關鍵。普遍來說,東方人的腳掌寬度比西方人較寬。因此常有台灣跑者在穿著歐美品牌跑鞋時,感覺腳掌兩側比較緊。


透過足圍量測,找到最合適的楦寬(圖片來源:osaru)


常見的楦寬範圍為 B-2E 之間,其中 D 為「標準楦」,2E 以上稱之為「寬楦鞋」。跑者可以透過足圍的量測來做為選擇楦寬的標準。


透過不同的鞋帶䌓法,調整跑鞋的楦寬與包覆性(圖片來源:osaru)


目前市場上推出可藉由鞋帶的繫法來做楦寬微調的跑鞋,如此更能讓跑者在穿著上更 FIT、更合腳。


鞋面 -排濕透氣不悶熱

鞋面材質(Upper)也是選擇跑鞋的重點。它關係到跑步時穿著的舒適性。特別是在夏天,鞋內高溫悶濕不只是衛生問題,也容易磨出水泡。


採用 evoKNIT 3D 立體編織網狀鞋面設計的跑鞋(圖片來源:osaru)


有品牌推出採用 3D 立體編織網狀鞋面的跑鞋,搭配多孔網布的設計,在提供跑者在追求輕量與透氣之餘,更具包覆性的穿著體驗。


總結

“在混亂中發現單純” - 愛因斯坦


最 FIT 的跑鞋,等待最 FIT 的你來發堀!(圖片來源:osaru)


與第一雙跑鞋的跑步經驗,能讓你在茫茫鞋海之中堅定方向,並助你一臂之力找到最 FIT 的選擇!



以上內容由 PUMA 贊助刊登。


*跑步知識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