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跑透透] 馬拉松的五種體驗

發表於 2013/08/03 15,915 次點閱 5 人收藏 1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信義鄉葡萄馬

每年春、秋季正是跑馬拉松的好時節,近年,各地路跑活動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參與的人數也成倍數成長,其中挑戰全程馬拉松,以百馬、雙百馬、三百馬為目標的跑者,越來越多,回顧自己的跑馬經驗,即使是相同的場次、路線,也會因為不同的氣候、不同的身體狀況而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例如:年年必去朝聖的「太魯閣馬拉松」,第一次參賽只報名半程,還沒跑到「燕子口」就須折返,如此舉世聞名的峽谷馬拉松,只能跑一半實在可惜,隔年便挑戰全程,鬼斧神工的奇岩異石,山澗流水、美不勝收,蜿蜒的道路,一會兒陽光普照,轉個彎又蔭涼無比,像是在跟陽光玩躲貓貓。

猶記2011年,就在奔往天祥途中,被一隻小蜜蜂叮上,撐著手臂上的刺痛,和莫名其妙的疑惑 (應該不會有人在跑馬拉松的時候噴上香水,這隻蜜蜂必定不是逐香氣而來…) 跑到補水站,請志工拔去手臂上的針,一路上既無大礙反而越發興致勃勃,在這山林之中,不只有跑步的人龍,還有花草蟲鳥,驚擾了自然生態,才會惹得小昆蟲飛撲而來一探究竟,不料被我族人類衝撞,才氣急敗壞的作出拼死反擊。


警消組三冠王

再說件跑馬趣事:在「天生就會跑」 (Born To Run) 一書裡,有段描寫超馬跑者出現幻覺的情景,「一名超馬跑者到後來,只要一見到手電筒燈光就尖叫著跳進樹叢,因為他相信自己看到迎面而來的列車…」對於跑馬資歷尚淺的我來說,閱讀至此實在不可置信。

直到自己跑馬恍神,踩到一個小坑,失足撲倒,一股向前的力量順勢翻滾一圈後呆坐在地上,腦海中還沉溺在“剛才是怎麼回事?”的疑問句裡,身旁跑友一把將我給拉回世界,善心人士不知何許人,用聽起來像是讚許的聲音說:小姐很會翻! (原來學習護身倒法,在學校榻榻米上翻滾的絕技,不知不覺使了出來)。

42.195K—的確漫長無比,視線變得模糊、腳步邁不出去、始終覺得渴、腦袋一片空白,昏倒前的黑影閃過,終於聽從了這個不斷重複的聲音「停下來」,突然的撲倒,將渙散的自己再次重整凝聚,伸個腰、展展臂膀、壓個腿,再度迎向未完的里程。


明德水庫馬拉松

對於目前參加過的馬拉松 (專指42.195K以上) ,我將之分類為「初馬」、「落馬」、「超馬」、「出國馬」、「第21場馬」五種,仔細翻找這幾年完跑的紀念獎牌、相片和遊記,精簡幾則有趣的部分,分享如下:

一、「初馬」:

2010年的金門馬拉松,是我的第一場全程馬拉松,雖然是一場沒有設立初馬獎的馬拉松,內心還是充滿了對金門風光的嚮往,對於人生的第一場全馬,就像患上甲狀腺機能亢進般焦躁,喜孜孜的像隻雀躍小鳥,整個人被高昂的鬥志所充滿,不料新買的慢跑鞋,卻讓我吃足苦頭,跑到終點才發現鞋子脫不下來,腳腫起水泡,原來,一雙鞋是否合腳,跑完馬拉松就知道。

在金門飽嚐在地美食,入住整舊如舊的閩式建築,欣賞戰地風光,尋找藏身各處的風獅爺,拜訪移居金門的同學好友,臨別,相中一樽手持帥印與書卷的風獅爺,既是金門的象徵,也有寓意官運的好兆頭,頗具記念價值,一直擺在書桌上顯眼的地方,掛著完成獎牌的風獅爺,威嚴中帶著幾分詼諧,守護著我的初馬回憶,底座點起薰香,就七竅生煙的提醒我:「禁止穿新鞋跑馬」。

衝著馬拉松而來的金門之旅,並未馬上開啟一馬接一馬的追逐賽,反而停歇了大半年,不敢輕言再試。初馬於我,是一時興起的挑戰,是勉強自己完成的考驗,是充滿美好回憶的旅行。當時心想:跑過一回馬拉松,就夠了,就讓它停留在2010年。

二、「落馬」:

2012年萬金石馬拉松,我的第7場馬拉松,開跑不到10K就膝蓋痛,經過半程折返點時,壓下第一個棄賽念頭,勉強用扭曲的姿勢跑到25K開始走路,一拐一拐跛腳走回終點,一路上心裡掙扎著,要不要向工作人員求助?要不要搭資源回收車回終點?除了默默的走著,沒有其他動作。開放的車流,和車裡的無數雙眼睛,帶著何種意味的神情目光?真想避開這些沮喪自憐的想像,終點計時器已經停止運作,人煙散去稀落空敞的會場,心裡比身體更加寒冷,我落馬了。

失敗的經驗總是比成功更可貴,因為這次落馬,去看復健科,開始找方法,也更了解自己的身體,落馬的滋味,不是「堅持」二字便能撫慰受傷,美化失敗,「及時回頭」總好過在開放通車的道路上獨走,謹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馬跑」、「放棄,比不放棄更需要勇氣」。

三、「超馬」:

超過全馬距離的馬拉松,稱為「超級馬拉松」,2013年臺北市新生公園超馬嘉年華12小時繞圈賽,首次締造個人最長時間與最遠距離馬拉松。之所以報名12小時賽,完全是「好玩」的心態使然,這場超馬,從早跑到晚,累了就休息、餓了就吃東西、想上廁所隨時可去,邊跑邊聊天交朋友,以一種極輕鬆的心情,放鬆身體、放鬆腦袋去跑,越是放鬆就越是持久,完全實踐「跑步就是生活」的精髓。

超馬賽基本上就是一連串「要/不要」的選擇,何時該補充熱量和水份,關係著跑者能否繼續完成比賽。不同屬性的超級馬拉松 (冒險的越野超馬、單調的繞圈超馬、為期數日的環臺超馬…) 準備和跑法也大不相同。比賽型的選手在賽前準備、賽中補充、賽後調養,有較科學而有步驟的訓練計劃,一般非選手型參賽者,如果想挑戰超馬,需要有一些完成全馬的經驗,多準備一雙大半號的鞋,選擇適合體質的食物,隨著天候變化加減衣著,觀照身體狀況,調整步調和休息時間,「安全」仍是第一考量。

四、「出國馬」:

福爾摩沙蕞爾小島,正處於週週有馬、處處辦馬的全民運動熱潮中,特色馬不勝枚舉,用雙腳跑遍全世界者,想必也大有人在,「世界馬拉松」成為主題旅遊號召,用雙腳踏實的跑過一個城市、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土民情,用跑一場馬拉松的方式來旅遊,結合運動與觀光的「出國馬」,讓跑者成為風景中的主角,更添參與性,儼然成為熱愛馬拉松跑友的新選項。

2012年體驗了東京馬拉松,跑過東京最繁華的街道,戴著國旗頭巾,傳來臺灣加油的聲音,雖然大會並不提供“好吃”的補給,但是周邊加油的民眾,端出壽司、味噌湯、巧克力、糖果…,為了不辜負民眾的盛情,也就不太節制的進補。42.195K的全程馬拉松,處處是表演活動,群眾崇敬的加油聲不絕於耳,沿途無一冷場。且大會舉辦馬拉松經驗豐富,動線安排井然有序,大批志工投入,全線雙向禁止車行,寬敞的馬路,足以容納所有的跑者,城市裡最精華的景點全都規劃進跑馬路線中,不愧為友善城市,榮登世界六大馬拉松推薦賽事。

2013年隨同中華田徑協會與國立體育大學的年輕選手,同團參加廈門馬拉松,幾位臺灣跑馬界的明日之星,與我們這些姓歐 (歐吉桑、歐巴桑) 的選手,等級可謂天壤之別,彼此分屬不同類型的跑者,用不同的時間完成相同的馬拉松。

廈門馬拉松道路規劃寬敞,感覺是一個年輕的城市,途中「一國兩制」、「?文明?、做文明人」…標語特多,環島路上的跑者雕像是獨特的城市藝術,沿途有用一個小板凳就擺起飲料做生意的小攤販,還有穿著白長袍的醫護人員,在路邊為抽筋的跑者施以頂腳底板治療法,也有親友團跟著陪跑 (走) ,更絕的是當地人的加油口氣「跑起來、堅持下去、你們是為甚麼來跑…」這就是廈門人豪邁、憤慨又激動的熱情。

五、「第21場馬」:

一個行為重複21次,就會成為習慣,換句話說,讓跑馬拉松這個新理念、新習慣形成的關鍵就在於「第21場馬」。

以個人完成21場馬拉松經驗為例,在嘗試初馬的準備期,會用積極的態度加強鍛練,一旦完成初馬之後,反而因為身體過度使用造成的疲累不適,進入一段休眠期,也就是一段鬆懈的衰弱期,倘若第2場馬拉松與第1場馬拉松間隔過長,期間又沒有經歷過LSD (Long Slow Distance) 式的訓練,便形同沒有跑過。

採取「以賽代訓」的方式參加各種路跑,自訂跑馬週期 (一月二馬或一週一馬) ,平日則多少跑一點,維持跑步的韻律感,如此跑完一場馬拉松,便毫無鐵腿情形,仍然像個正常人一般,行走自如、神采奕奕,身心狀況已習慣成為自然。


太魯閣馬拉松

以上五種馬拉松,是我最近的體悟,即便跑過一些馬,卻仍是井底之見,尤其是跑馬拉松時,仍然不免感到痛苦,想超越這種痛苦,「停止」是一途,卻是一種逃避的解決。

假設一個人一生之中能走的里程數,是個定數,提早跑完了,以後老了必定會走不動,這種宿命論的老生常談,應是善意提醒我們愛惜身體。很多人認為跑馬拉松,會造成膝蓋的損傷,這種傷自己受過,通常收到的建議就是—休息,不要再跑。

膝蓋損傷如果不是遺傳和意外,通常和一個人行走的姿勢息息相關,復健科裡多的是沒有跑過馬拉松,膝蓋就壞掉的人,殊不知最基本的跑步運動也需要方法,雙腳的使用率相同,跑的距離相同,最先發生疼痛的部位,可合理推測該部位肌力較弱,也就是需要被強化的部位,所以,哪裡痛,就練哪裡,聽似反其道而行,實則為對症下藥。


三重馬拉松

如果覺得跑馬拉松是一件很酷的事,不妨開始跑吧!一些盤根錯節的苦惱,在跑步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清晰明朗。

 

*跑步心得 就在運動筆記*
 
AD【評測】2024全新翼型碳板跑鞋 HOKA Cielo X1 再創新巔峰 唯獨自己才能突破自己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