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講座】臺北馬拉松教戰分享會 跑前備賽大解析

發表於 2016/12/07 16,104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台北馬拉松一直以來都是跑者圈中的盛事,為了讓眾多跑者能積極備戰,運動筆記特別與 EPSON 攜手合作,邀請跑步學堂教練黃毓軒,為大家分享台北馬拉松準備訣竅,以及訓練計劃、飲食的安排方法。


台北馬拉松(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你的馬拉松何時開始?馬拉松絕不是比賽當天才開始!準備期至少要拉到 3 個月以上,期間還得犧牲許多吃喝玩樂時間,因應訓練的早睡早起,成本一點都不低。在今天(11/26)這場分享會的同時,恰好與 12/18 的台北馬拉松相距 3 週,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倒數 3 週,恰好也是許多跑者不知該如何準備的一個區段,正好可以從訓練、營養、生活三大面向,替眾多跑者提供一個準備方向。


跑步學堂教練──黃毓軒(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訓練:減量 

以全程馬拉松來說,通常在倒數 2-3 週進行減量訓練;半程馬拉松則是倒數 1-2 週。黃毓軒強調,一般來說,減量訓練是按照個人平常狀況作調整,並沒有一定標準,但無論如何,採用配速跑則是頗為一致的賽前準備方法,甚至用配速當作強度標準,執行起來也較為明確。


什麼是馬拉松配速跑(Marathon pace,MP)?

馬拉松目標配速是 5:00/k,等於是 300 秒,則 6:00/k 就是 360/300=1.2,為 80%MP;若配速是 4:30/k,就是 270/300=0.9,為 110%MP。

如果真的要在賽前 3 週做減量訓練,建議可以在距比賽還有 3 週的第 1 週開始,進行總運動時間約 2 小時,大約是 24 公里的配速跑。當然,每個人能力不同,配速上必定會有不同,但抓個大概即可。之後的第 2 週及第 3 週,用同樣的速度,將總運動時間分別降為 1.5 小時、1 小時,作為這段期間的減量訓練。「但如果身體狀況不佳,這 3 週寧願不要練,徹底休息,沒有必要再去累積身體疲勞。」黃毓軒補充。


如果身體狀況不佳,在賽前則不要練習,沒有必要再去累積身體疲勞(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間歇訓練的必要性?

傳奇教練 Arthur Lydiard 的經典名言:「強度高的訓練其實都是蛋糕上的一層糖霜,並非蛋糕主體,因為你進行的是有氧運動。」很多跑者會過於神話間歇運動的效果,但別忘了,馬拉松是 99% 的有氧運動,實在不需要過多的速度訓練來讓自己累壞。


比賽配速及心跳率建議

不同心跳率搭配不同運動種類,整理表格如下:

強度
最大心率百分比(% HRM
E
65-79%
M
80-90%
T
88-92%
I
97.5-100%

E:一般慢跑

M:馬拉松

T:乳酸閾值

I:速度衝刺訓練


建議前面 30 公里可以讓最大心跳率維持在 75-85%,舉例來說,如果最大心跳率是 200,那這 30 公里就儘量維持在 150-170 之間。至於心跳率的計算方法,早期科技不發達,選手往往只能用自身感受來評估,既不科學又失準。如果你有使用心率錶的習慣,會是一個很好的幫助,以 EPSON 的 Runsense SF-850 來說,其搭載了 EPSON 自有的光學心率感測晶片,可達到誤差僅 2% 的精準度,讓跑者掌握自身心率能更為便利。


 

 Runsense SF-850 搭載了 EPSON 自有的光學心率感測晶片,可達到誤差僅 2% 的精準度(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要注意的是,因為比賽當天是冬天,不論下雨與否,更需要時間去熱身,讓末梢神經暖和。以全程馬拉松而言,暖身足夠後,可以將賽程分程 4 個 10 公里及最後 2 公里,一共 5 個階段來看。假設原先設定的配速是 5:40/k,至少在一開始的 5-10 公里就需要注意身體狀況,能清楚知道是否可以用這速度完賽,甚至作調整。將賽程分成 4 個 10 公里,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每 10 公里就可以確認一下自己的配速是否得宜。


真正的馬拉松是 30 公里後才開始,記得先求穩,再求快(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千萬別因為一開始衝太快領先別人,造成自我感覺太良好,導致後面失速。」黃毓軒叮嚀,「真正的馬拉松,是 30 公里後才開始,先求穩,再求快,配速配速再配速。」


 營養 

訓練後補給黃金時間

在每次訓練後的 30 分鐘,可以補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質=4:1 的食物,像巧克力牛奶、果汁調味乳都是不錯的選擇,分子愈小,人體吸收也愈快。至於訓練後用主餐的時間,則是不超過 2 小時為主,時間太長的話,身體會無法獲得良好的營養補充。


訓練後用主餐的時間,不超過 2 小時為主(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比賽當週的飲食調整

這裡要推薦一種稱作「肝醣超補法」的飲食法,顧名思義,透過攝取高量碳水化合物來提高比賽當日的運動表現。沒嘗試過的朋友,可以實行「緩和型」,以 18 日比賽來說,可以在 15、16、17 連續 3 天都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義大利麵、飯皆可。在此同時,蛋白質及脂肪攝取則要降低。簡而言之,總熱量不變,但提高碳水化合物比例。


 

比賽當週可以試試看肝醣超補法(圖片來源:123 RF)


如果有試過的話,可以實行「進階型」,賽前一週先連續 3 天吃高脂肪及蛋白質食物,肉類約佔 80%,米飯等主食降到 10-20%,再輔以激烈運動。之後的連續 3 天,則減量訓練,同時補充大量碳水化合物。「這種飲食法的特色,可以延長馬拉松比賽時的運動表現。」黃毓軒特別指出這種飲食法的好處。


比賽當天的飲食策略

賽前飲食策略的話,因為馬拉松比賽通常都非常早,建議大家在賽前 2.5 小時左右起床,並於賽前 2 小時左右進食完畢。至於該吃些什麼,則是以平常習慣吃的低 GI 食物為主,像花生醬、全麥吐司、雜糧麵包、貝果都可以,避免血糖一口氣飆太高。至於地瓜、茶葉蛋這類高纖、難消化的食物,容易造成比賽過程中腸胃不適,則要儘量避免,「最好是吃平常自己習慣的食物,這樣更確保萬無一失。」黃毓軒說。另外建議大家,可以在跑前 15-30 分鐘補充支鏈胺基酸 BCAA,幫助自己血糖穩定。

平常生活常見食物的 GI 值整理如下圖:

主要食品的 GI 值(圖片來源:IFIT 愛瘦身)


比賽中的飲食補充重點,第一個就是別等口渴才喝水,當我們感到口渴時往往身體已呈現缺水,再者,水喝了之後也得等 15-30 分鐘才能吸收,以一般跑者的速度來計算時間,會建議大家每 2 個水站喝一次水,就算真的不渴,也要漱個口保持口腔潮濕。「如果有使用能量補充包習慣的朋友,更要搭配水分補給,否則會讓自己更渴。」而能量補充包的使用時機,差不多是每小時補充一次,「但要記得過多碳水化合物會降低運動表現,份量的選擇要以最小包的為主。」黃毓軒說。


切記!千萬別等口渴才喝水(圖片來源:123 RF)


「賽後的話,就簡單多了。」賽後 30 分鐘內,應盡快補充高升糖指數的食飲品,像地瓜、羊羹、能量棒、巧克力牛奶、含糖豆漿、調味優格等都是好的選擇,也可以多補充抗氧化物來加速身體機能恢復,「反正,就是來頓大餐犒賞自己吧!」黃教練笑著說。


 

地瓜、巧克力牛奶,都是賽後補充不錯的選擇(圖片來源:123 RF)


 生活調整 

比賽當天可能 3、4 點就要起床,對現代人的生活作息狀況可能格格不入,所以訓練之外,也要慢慢開始調整作息時間,睡前別再滑手機,讓自己的身心狀況,都能隨著比賽接近,慢慢跟上節奏。

黃毓軒也分享一個獨門祕招──意象訓練法:在比賽前一天,先在腦海裡想一遍從起床後會做的每一件事,包括吃的食物、熱身狀況、集合實況,甚至路跑過程,以及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用這招可以在大腦模擬比賽實況,不光有助排解緊張情緒,真遇到狀況時,也可從容處理。

最後,黃毓軒將整個馬拉松備賽的心法及原則整理如下:

  • 放下手機,調整作息
  • 適應裝備,心態調整
  • 享受你的馬拉松訓練

希望這些方法,能給大家一個正確的備賽方向,在往後的比賽裡都能取得佳績。


預祝大家都能順利完賽!(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以上文章由 EPSON 贊助刊出。


*跑步講座 都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