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郭老師的跑步教室》路跑賽事評鑑概念

發表於 2016/04/22 9,640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如果以為馬拉松賽就是「有主辦單位」、「有參賽者」和「有路可以跑」就算達標,那你可就太天真了!不同的路跑活動,應該要有不同的評鑑標準,除了幫主辦單位打分數,參賽者也有依據,知道報名哪場比賽比較不吃虧。看電影前都知道要先留意一下影評的你,參加路跑當然也一樣!

三週前,高雄馬拉松協進會主辦馬拉松論壇,齊聚了運動媒體、運動產品廠商、運動賽事籌辦單位、運動協會等相關人士,進行了一整天有意義的研討。在路跑賽事高達 612 場(2015 年)的空前熱潮下,我們這群與路跑產業相關的人,做了相關議題的辯證與初探,這種形式的論壇非常有意義,也有實質價值。固然只是首次舉辦,深度還未達到制定政策的層級,但是參與人士拋出了不少議題,也逐漸凝聚共識,對未來論壇的議題也有明確方向,個人很佩服高雄市體育處黃處長能支持這論壇的舉辦,運動在國際上本來就定義為民間活動,聯合國組織裡有各式涉及國家政府的次組織,唯獨沒有體育運動組織,正可說明政府官方在運動領域的角色,從管理學功能面來看,政府能做的是規畫,其他三種管理功能:組織、領導、控制,都應由民間機制來運作。一整天的討論中不斷被提出來的議題,無論是賽事主辦方或官方,關切的都是路跑賽事的評鑑。


臺北國際馬拉松(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在會議當中,台灣目前最受歡迎的馬拉松賽之一的田中馬拉松主辦人鄭先生不吝分享他的經驗,許多賽事籌辦單位的人都十分欣賞他的做法,但也紛紛感嘆如果參與的跑者都拿賽事跟田中馬比較,恐怕都不及格,光是豐盛的補給站,就讓其他賽事望塵莫及,可謂傾全鎮之力來舉辦該賽事。目前路跑賽事的評比,只有運動筆記的參與者評鑑,以參與者主觀的感受來計分。我們當然同意一場活動的品質良劣與否,參與者主觀的意見是主要決定因素之一。

但是細究之下,要讓台灣路跑活動品質更提升,讓運動產業能實質發展,評鑑制度還是應該更細緻,在論壇的所有參與者都有想提升賽事品質的共識下,我提出新概念:評鑑的主體,也就是賽事應有分類。不同分類應有不同的評鑑項目,也就是參賽者不能對所有賽事都視為同一性質,期望也不能一樣,例如:參加台北國際馬拉松賽,你不能期待補給站上有香腸、豆花或啤酒,相反的,假如你參加的是紅酒馬拉松,你也不應期望在該賽事破 PB(個人紀錄);同時這也牽涉到賽事規則的問題,不同比賽有不同規則,例如超馬精神是與同一時空的社會其他分子平等互動的,因此在越野長距離超馬賽中非但不該要求特權,向主管機關要求路上進行交通管制,規則上還要求跑者遇到紅燈要停下來,違反交通規則要給黃牌警告。

還有,在評鑑意見的完整性上,除了報名者主觀的意見,還要有客觀的評鑑項目,例如:一個競賽型的賽事、賽道不能沒有經過合法丈量,否則成績證書沒有意義,一般跑者也不知道,即使經過 AIMS 丈量員測量過的賽道證書,有效期仍只有五年,過後必須重測。另外,如果評鑑依據完全是主觀決定,也可能因私人交情或者少數與主辦單位有過節的參賽者極端意見而失真。


越野馬拉松(圖片來源:主辦單位)

提出的賽事分類是先分為超馬馬拉松路跑兩大類,接著在兩大分類下再粗分為國際競賽型、觀光休閒型、歡樂主題型、公益慈善型四子類,國際競賽類最典型的例子是台北馬拉松,固然有許多城市賽事也具有觀光休閒性質,但主辦單位可以自行選擇最重要的目標當成分類,一般大城市馬拉松都會邀請國際優秀選手參賽,且申請田徑總會賽事金銀銅牌標籤均屬於這一類,除了賽道要丈量的必要條件,賽道設計是否有利於創 PB?成績是否精確?應是評比的重要項目,而一般地方的馬拉松或俱樂部辦的均屬觀光休閒類賽事,除了定規的補給和安全措施是必要條件,其他部分就開放讓主辦單位發揮特色。歡樂主題類的是各種主題路跑,安全措施是必要條件,距離名次不重要,主要看的是歡樂的氣氛營造是否成功。公益慈善型賽事則看是否達成公益或慈善的具體目標,財務操作是否透明等。

官方想藉評鑑來淘汰不良賽事,引導有心辦比賽者籌辦出有意義的賽事賽事主辦單位則希望在獲得評鑑肯定後,可以得到官方的行政配合以及招商上的便利與優勢。對消費者,也就是跑者而言,則在於面對諸多賽事,正煩惱要報名參加哪一場時,評鑑依據就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資訊。前提是,評鑑項目要合理,評鑑方式要科學,部分評鑑項目,例如客觀評鑑項目要由具公信力第三方團體來負責,唯有如此,路跑賽事評鑑才會成為匡正賽事方向、提升賽事品質、獎勵優質協會(或單位)、延續路跑風潮之強而有力的工具!



以上內容由自由評論網授權刊出,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跑步知識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