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跑鞋研究室】十年一日的化繁為簡 Nike Free 進化論

發表於 2016/04/29 40,546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Free 以 Power your feet 為訴求,在 2004 年引領一波赤足跑鞋的風潮(圖片來源:nike)

跑步在歐美風行已久,但直到近兩年才真正興起一股全球風潮,各類各樣的賽事與跑鞋等相關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頭,選擇多,但淘汰也快,跑鞋「速食文化」的現象越趨明顯,不若以往跑者們總是殷殷期盼愛靴新年度的改款上市,你應該已經不記得上一季各家品牌推出了哪些值得讓你駐足把玩的跑鞋,對於許多老跑友而言,一些經典鞋款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尤其是那些經歷數十載、如今仍在市面上推陳出新的款式,回應正夯的美系籃球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美系品牌 Nike 引領近十年跑步文化的主力鞋款,Free,與它數十年如一日的故事。

2004,赤足而生

你對赤足跑的概念也許是從 2010 年出版的《天生就會跑》這本書而來,但其實早在 2002 年,Nike 跑鞋研發團隊的資深設計師 Tobie Hatfield 與 Eric Avar 由大學田徑選手在草地上赤腳跑步的觀察中得到啟發,透過壓力偵測鞋墊、高速攝影機等器材記錄研究,對於人類最自然的步態與動作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們認為經過適當設計的跑鞋,應能讓跑者跑出最自然流暢的步伐,避免過多結構與科技的干預。


如果跑者能有這樣宛如赤腳跑步的鞋款,就再也不需要特別光著腳到安全的地面跑步,只為了避免自己的天賦被先進的科技麻痺,卻又要穿上鞋才能在一般道路上訓練。

第一代的 Nike Free 5.0(圖片來源:nike)

2004 年,第一雙 Free 誕生了,Nike Free 5.0 V1,依照自然內旋動作切割的鞋底是最大的特色,中底與大底的界線不再如楚河漢界一般明確,而是一起動作的整體;鞋面採用大範圍的類麂皮布面,也和傳統拼接組合的鞋面不同,如此設計的目的就是希望帶給跑者宛如穿襪一般的自然貼合,也讓足部的每一個動作能不受限地伸展自如。就今日的標準來看,第一代的 Free 確實帶出赤足跑鞋與自然步態的概念,但細節上仍有部分權衡於傳統跑鞋偏好的設計,如較高的中底落差、傳統式鞋帶、與鞋跟的填充內襯與拼接布料等。

2005-10 年代,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然律動

赤腳跑與穿鞋跑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跑鞋為了讓跑者更省力,同時增加緩衝的保護,所以中底多為前低後高、有落差(drop)的設計,但這樣的設計也讓跑者減少阿基里斯腱的使用,傾向於過度跨步,遺忘了人體最自然的跑步避震機制。Free 為了兼顧赤足跑感與緩衝保護的需求(畢竟庸才如你我已經習慣傳統跑鞋太久,一下子換穿落差太小的跑鞋,可能反而造成跟腱與足底的傷害),提供了 3.0、4.0、5.0、7.0 等不同中底落差配置的鞋款。

不同的中底高度與落差,搭配不同等級的鞋面包覆,Free 提供跑者從循序漸進到宛如赤足的不同產品,也成為該系列鞋款的主要特色之一(圖片來源:nike)


數字越大,跑鞋的保護與設計越偏向傳統跑鞋,數字越小,則越簡約輕薄,但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單片式、依照步態軌跡切割的 EVA 鞋底,以提供更靈活、自然、與舒適的腳感,並在鞋底的重點磨損部位覆上 BRS 1000 耐磨橡膠,在沒有傳統大底的配置下提升延長跑鞋壽命。經過了幾代的演進,Free 的定位也從起初號召、希望跑者告別傳統鞋款的「赤足跑鞋」,轉變為日常訓練搭配使用的訓練跑鞋,從主角轉為助攻,反倒開創了屬於自己獨特的市場定位。不論你原本使用甚麼鞋款,都可以透過 Free 喚醒雙足的自然律動,讓原本習慣的跑鞋相得益彰,而非相互牴觸。

2012,開啟動態貼合時代的 Flyknit

若要說早期的 Free 與近年推出的 Free 系列最大的區別,那想必是鞋面莫屬。Nike 在 Free 的鞋面設計上著墨甚深,或許是因為赤足跑鞋對於鞋面包覆的感受更為明顯,一旦有些許的不貼切,就像穿了一雙尺寸不合的襪子一般,想立刻把它脫掉。Free 最初代的類麂皮布面雖然柔軟,卻沒有延展與包覆性,縱然鞋底再流暢貼合,也和鞋面難以融合。所以後續幾代鞋面就成為精進的重點,從 Nike Free 3.0 V2 的無縫線網眼布,到 Nike Free Walk+ 結合網布與合成皮的籠狀包覆鞋面結構,再到 2013 年改款搭載 Flywire,Free 希望提供的是一種不論在何種步態與動作方向之下,都能擁有宛如肌膚般貼合的穿著感。

Flyknit 編織鞋面與側面的 Flywire 動態鞋帶緊固系統,讓 Free 能更貼切地詮釋自然律動的概念(圖片來源:nike)

2012 年問世的 Flyknit 編織鞋面科技,不僅將 Nike 推向品牌的另一高峰,也讓這款賣了近十年的跑鞋看到新的契機。Flyknit 依照足部構造、針對不同部位差異編織、再縫紉成整體的鞋面設計,與 Free 提倡回歸自然步態、打造宛如腳掌第二層肌膚的概念不謀而合。雖然說搭載 Flyknit 科技的第一款跑鞋是具有速度象徵意義的 Flyknit Racer,但就鞋款精神與理念來說,Free 可說是詮釋 Flyknit 的最佳選擇。


2013 年 Nike 正式推出搭載 Flyknit 的 Free 鞋款,透過其編織技術,將腳踝、中足、鞋楦、與鞋跟分別以不同的編織手法處理,再相互接合,就像這幾處的肌膚和肌腱有所差異,卻又緊密相連一般。當初的設計師只單純想改良鞋底的跑感,但就像跑步這個運動是牽一髮動全身、需要全身的均衡與協調才得以跑得流暢優雅,跑鞋也需要所有構件的均衡搭配,才能營造出鞋人合一的感受,「動態貼合」歷經了十年,才得以真正實現。

2014,邁向下一個十年

除了鞋面,鞋底是 Free 的另一個研發重心,鞋底的技術較鞋面又更為嚴峻,在鞋面上多幾個貼布與膠條,穿起來可能沒甚麼差別,但鞋底反應到跑感的回饋最為直接,一旦嘗試錯誤,可能會徹底毀壞這雙經典鞋款的名聲。所以數代的 Free 僅在切割軌跡上做小針美容,但還是不脫縱向加橫向、四角切割的範疇。因此在 2013 年 Free 搭載 Flyknit 科技之前,這雙賣了很久的跑鞋面對市面上眾家赤足鞋款夾擊,顯得少了些新意與話題。

2014 年大幅突破的六角切割大底(圖片來源:nike)

就在 2014、Free 推出屆滿十年之際,採用全新六角切割大底設計的 Free 上市了,突破傳統的縱橫思維,依跑步時腳掌的三個動態:縱向、內旋、與外旋,劃出相對應的凹折線,這些線交會的結果,就形成了一個六角形,讓足部多方向的動作都能有相應的凹折面,從落地到離地,鞋底的彎折無縫銜接,打造更為流暢的跑感。

從 2004 到 2015,不論是四角或六角,鞋底切割的考量都在水平面,也就是步伐平移轉換的方向,但我們跑步時腳掌其實會收縮與擴張、具有垂直面的動作,這也是許多跑者穿所謂的「赤足」鞋款,卻始終覺得不夠到位、就是少了股腳踏實地的感受。因為腳掌始終被包覆在受限的範圍裡,難以真正達到收放自如的自然步態,身為極簡跑鞋領頭羊的 Free 當然也體察到這個問題,並在今年改款上市的 Free RN 身上給了答案。

2016,全然革新 Free RN

2016 年,Nike 推出延續傳統風格、但提供更靈活大底特性的 Free Rn Flyknit,與融入全新伸縮中底概念的 Free Rn Motion 兩款全新跑鞋,為 Free 開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次 Free 改推出的核心概念有別於以往的赤足印象,改以喚醒雙腳自然動作為出發點,期待透過與跑者雙腳同步動作的鞋底與鞋面設計,讓跑者找回屬於自己最自然的步態,讓跑鞋的彈性與避震機能得以相得益彰。

全新的 Free RN 系列跑鞋,堪稱 Free 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改款之作,延續過去兩年 Nike 的科技精隨,開啟這款十年經典產品的新世代。圖為 Free Rn Flyknit 跑鞋,兼具 Flyknit 鞋面與全新切割大底的特色,提供給喜好傳統 Free 跑感、但渴望有更佳動態貼合感受的跑者(圖片來源:Ben Wang)

Free Rn Flyknit 鞋底一覽(圖片來源:Ben Wang)

於四月首先上市的 Free Rn Flyknit 鞋底採用三個層次的切割,將前一代六角切割的中底修飾得更為細膩,Free RN Flyknit 三角星狀的深溝槽切割設計,在每溝紋之間預留鞋底延展的縫隙,並以自然動作的步態軌跡配置溝紋。細觀來看,溝紋是能擴張的三角星芒,遠觀來看,可以看到這些溝紋以連續六角區塊的形式串聯,等於是延續了前一代 Free 在水平方向靈活動作的設計理念,再增加了垂直動作的創新設計。

Free RN Flyknit 的三角溝紋埋藏於六角堆疊的區塊之下,讓鞋底得以在受壓後往多方向延展,較過往的 Free 擁有更為細膩的跑感(圖片來源:Ben Wang)

而即將與五月推出的 Free RN Motion,可說是 Free 歷年來最大幅度的改款之作,最大的創新在於加入了足底伸縮的概念,有別於過往 Free 採用單一材質中底的一貫風格(2010 推出的 Nike Free Everyday+ 2 算是唯一例外,於腳跟置入了 zoom 避震機制),Free RN Motion 首次透過兩種中底材質的熱融合,搭配三角星狀切割,以模擬腳掌的自然動態,同時達到水平翻轉與垂直收縮的需求。

要能讓鞋底收縮擴張,一軟一延展的中底材質搭配是第一步,讓跑者的腳落地後先壓縮內層中底,而後把外層的中底推展開來,第二步是大底的切割,Free RN Motion 的鞋底其實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最上層的三角星芒,提供內層中底延展擴張之用;第二是區隔三角單元與六角區塊配置的淺溝紋,提供鞋底多方向性與因應不同跑者個別差異、細膩的彎折效果,若把他與前幾代的 Free 相比,第二層就是傳統的切割溝紋。

由深到淺、不同層次的鞋底各司其職,讓新一代的 Free 有了別於以往的大幅創新(圖片來源:nike)

第三是觸地平台,以三角單元堆疊構成的底面,較過往四角形或六角形的切割更為細膩,並擔負支撐與回彈的角色;最後的第四層則要以整個腳掌的動作來看,提供鞋底從腳跟到腳掌、正常步態內旋動作的整體彎折需求。

Free Rn Flyknit 與 Free Rn Motion 收縮變化的中底相比,各自有各自的特色,一則單純直率、跑感靈活直接,一則伸縮自如、跑感兼具動態貼合與緩衝舒適,提供給喜好不同跑感的跑者選用。

在 2016 里約奧運前夕,Free RN 系列的推出,不僅將這款十年老鞋推向全新的領域,也透過更細膩繁複的內涵,延續其數十年來所提倡的核心精神,化繁(科技與設計巧思)為簡(不受妨礙的自然動作),如此而已。

同場加映:

Free your Arch 讓鞋腳融為一體的複合中底

認識雙腳結構 回歸最原始的跑步本質

提升雙腳靈活性 跑者隨手可做的足部鍛鍊

利器後別忘練功 流暢步態的技術練習


以上內容由 Nike 贊助刊出,相關產品訊息請見官方網站

*跑鞋資訊 都在運動筆記*

看更多百 K 實測主題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