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科技】Turn It On 一旋即發 開啟我的初馬之路!

發表於 2016/04/12 24,701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Good things come slow, especially in distance running. ── Bill Dellinger(1934-)

「美好的事物需要時間,特別是長跑。」這是前美國奧運田徑選手,1964 年東京奧運男子 5,000 公尺銅牌得主,現年 83 歲 Bill Dellinger 的經典名言。

全程馬拉松,42.195 km 或是 26.2 miles 的距離,絕不是一個沒有訓練就能夠負荷的運動,至少,對於和筆者一樣,大多數的市民跑者來說,全程馬拉松其實是有風險存在的,畢竟「全馬跟半馬是完全不同的思考領域」。


PUMA IGNITE DISC(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面對人生初馬,應該有不少市民跑者和筆者當年一樣,只是一味默默的獨自在下班後練跑,孰不知,訓練不能光只靠練跑,配速也非一成不變。因此,以曾經也是獨自默默準備初馬的過來人經驗,提供同樣背景的跑者們,在初馬準備時的參考。


 人生第一個 42.195 km,16 週初馬訓練,一旋即發!

本文對象設定為已有半程馬拉松完賽經驗,有志挑戰人生初馬的跑者,或是和筆者一樣朝九晚五、練習時間有限的一般市民跑者為主,並以初馬預計完賽時間 5 小時內(Sub 5),全程完跑、笑顏完賽為目標。

為期 16 週的訓練課表分為「I. 基礎建立期」、「II. 體能強化期」、「III. 訓練高峰期」和「IV. Fight!備戰期」4 個訓練階段,以及完賽之後 1 週的「V. 完賽恢復期」,幫助你開啟初馬之路!

註:一般全馬準備建議為 18-20 週。筆者將「II. 體能強化期」及「III. 訓練高峰期」2 階段分別精簡了 1-2 週,倘若跑者時間允許,可分別延續這 2 階段後期 1-2 週的訓練,進行完整的 18-20 週初馬準備。


 專職訓練鞋,全馬跑者不容忽視的細節 

還記得筆者在前一篇〈從 10 km 到半馬的終極進化之路!〉曾提過的,跑鞋、訓練鞋專職分功的重要嗎?對於即將升格為準全馬跑者的你,專職訓練鞋更是你不容忽視的細節

有人形容全程馬拉松是結合「不懈的努力」與「安靜的煎熬」的運動,除了距離與時間的煎熬之外,對跑者意志力也是一大煎熬,因此才有「魔 の 30 km」或是的「30 km 撞牆期」的說法。魔鬼藏在細節之中,而平日的訓練便是伏魔之道。

面對初馬的訓練,選擇適合的訓練鞋,便能提升訓練效率,舉例來說:鞋面的包覆與貼合度,決定訓練時雙腳的舒適;材質的透氣排濕、長保乾燥,決定長距離跑時的腳底心情;中底材質與結構,決定動能轉換和回饋、緩衝避震與支撐,同時也左右了不同強度練跑的訓練效率。如此重要的細節,你還能等閒視之嗎?


 沒有鞋帶的制約,鞋面才能完整包覆 

講到鞋面包覆,曾聽一位赤足跑馬的前輩說過:「不穿鞋、不綁鞋帶最自然舒服了!」雖然赤足跑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不過這裡提到了一個重點:「沒有鞋帶的制約,鞋面才能完整包覆」。而 1991 年 PUMA 開發的「DISC」獨家轉盤科技,便是以這個概念做為出發。


PUMA 開發的「DISC」獨家轉盤科技(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透過「PUMA DISC」無鞋帶的轉盤科技,瞬間完整包覆並貼合足部,完全顛覆當時的跑鞋設計思維。而 PUMA 近年來引以為傲的一體成型「IGNITE」終極動能反饋中底,跑者們想必也不陌生。IGNITE 以極佳的緩衝、避震及支撐效果,能提供每個訓練階段及不同強度訓練下,更有效率的動能反饋。


PUMA IGNITE 中底(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結合 PUMA IGNITE 中底科技,2016 年 PUMA DISC 轉盤技術再度強勢回歸,推出「PUMA IGNITE DISC」,並請來閃電博爾特(Usain Bolt)擔任代言。強調更輕量、更敏捷俐落的無鞋帶式設計,堪稱訓練跑鞋的傳奇經典。


PUMA IGNITE DISC(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開啟初馬之路前,你必須知道的事…… 

1. 「EMTIR 配速」全馬訓練的精髓

「EMTIR 配速」,以往必須透過專業儀器測量跑者最大心率及耗氧量,才能透過不同訓練強度下的生理反應,評估出相對應的訓練配速區間。著名的跑步教練 Jack Daniels 博士,藉由不同距離的跑步最佳成績與最大攝氧量的對應關係,推算出「VDOT 值」(在台灣翻譯作跑力值),對應出各種強度的配速區間,由於逐漸受到世界各地跑者的採用。以下就分別介紹不同訓練強度與其意義:

上面的圖表中,以各強度色塊面積大小,來代表訓練量的比例(圖片來源:osaru)


  • E 配速(Easy):

有氧慢跑的配速。有氧跑可說是跑步訓練的基礎,能強化跑者的有氧代謝能力,並促進肌肉毛細血管床的成長。

  • M 配速(Marathon):

又稱為「馬拉松配速」,也就是跑者在參加馬拉松賽事時常會落在的配速區間,可以加強跑者的有氧動力,並做為比賽來臨前的高峰期專項訓練,對於有氧耐力也相當有幫助,唯獨強度較高、要注意訓練的疲勞累積,一周進行 1-2 次就已足夠。

  • T 配速(Threshold):

又稱「乳酸閾值配速」。此時的速度為身體產生乳酸與排除乳酸速度的臨界點,能提升跑者乳酸代謝的效率。訓練方式可採定速持續跑,或巡航間歇(Cruise Interval)的方式進行。

  • I 配速(Interval)

又稱為「間歇跑配速」,I 配速以上屬於無氧區間。間歇跑能夠幫助跑者提升有氧引擎容量,也有助於加強速度耐力。

  • R 配速(Repetion):

R 配速是跑者近乎全力衝刺的最大速度。R 配速的訓練只考慮短距離內達到高速,以馬拉松訓練而言,主要在於訓練跑者的跑步經濟性。在之後的訓練中,筆者以 R 配速來當做短距離「WS 衝刺」(Wind Sprint)的配速。

不同強度的配速,對於全馬訓練都有其意義,不論是基礎的 E 配速、比賽的 M 配速,或是 I 配速,都是初馬準備不可或缺的訓練,PUMA IGNITE DISC 獨家「DISC 轉盤科技」的無鞋帶設計,穿鞋瞬間即能完整包覆足部,省去綁鞋帶的時間,速度一旋即發!加上「中底箭型結構刻紋」及「循跡線設計」,更能提升訓練時的效率。

註:使用心率計的跑者,也可以對照左邊的心率區間來進行訓練。另外,關於最大心率,筆者暫時以通用的「最大心率=220-年齡」來代替,因人而異會有誤差,但在此僅供參考。


2. 「法特萊克(Fartlek)」間歇訓練不再聞之色變

對於「法特萊克訓練法」,大家可能覺得陌生。Fartlek 在瑞典語的意思是「Speed Play」速度遊戲,它也是間歇訓練的一種,但因為可以不受計時或是距離丈量的限制,通常是在野外進行。與令人聞之色變的「Yasso 800s」間歇訓練相比,法特萊克訓練法的自由度比較高。考量到初馬跑者在面對一下子增加的跑量及強度時,所造成的體能負擔及心理壓力,因此筆者以較具有訓練彈性的法特萊克訓練法,取代一部份傳統的間歇訓練。

法特萊克訓練法只須掌握配速快慢的交替變化,十分具有彈性。以一個距離大約 10-12 km 的法特萊克訓練來做為例子,建議如下:

  1. 慢跑或 E 配速 3 公里熱身
  2. 10 公里配速或 M 配速 5 分鐘
  3. 5 公里配速或 T 配速 2 分鐘
  4. 慢跑或 E 配速 1 分鐘恢復
  5. 短跑 R 配速或 I 配速 1 分鐘
  6. 慢跑或 E 配速 3 分鐘
  7. 重覆 2-6 步驟,進行 4 次
  8. 慢跑或 E 配速 3 公里收操

不管是法特萊克訓練法或是 Yasso 800s,透過快慢交替的速度訓練,能夠打開跑者的有氧引擎容量,加強跑者的心肺功能,讓跑者在遭遇「魔の 30km」時,能夠猶有餘裕的解除封印,順利完賽。如同「PUMA IGNITE DISC」結合俐落、敏捷,超強動能反饋的「IGNITE」中底,啟動速度爆發力,幫助跑者瞬間擺脫撞牆期的困擾,提供跑者持續巡航的前進動力。


PUMA IGNITE DISC 超強反饋中底(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3. 「建立配速意識」起跑不暴衝,後段不失速

「配速意識(Pace Awareness)」的建立,對於初馬跑者至為重要,常可見到跑者在參加賽事時,往往一起跑之後,眼看身邊跑者不斷刷卡超越,不知不覺也跟著加快,完全忘了事前計劃的比賽配速。不僅打亂既定配速,也容易造成比賽中後段的失速與體力不濟,甚至無法順利完賽。

建議在初馬訓練期間,可安排幾場 10 公里或是半馬的賽事參加,以戰養戰,感受起跑氣氛,並訓練掌握比賽節奏。避免起跑時暴衝,影響初馬當天的配速計劃。


PUMA IGNITE DISC 的穩定、支撐與包覆功能,訓練時不妨試試看!(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16 週邁向初馬之路 

I. 基礎建立期

第 1 個月,1-4 週為「基礎建立期」。延續之前的半馬訓練,並以打造適合全程馬拉松的體能,逐漸強化有氧耐力為訓練目的。另外,這次的初馬訓練課表,筆者以 E、M、T、I、R 不同強度的配速,來做為訓練時的配速定義。例如:「慢跑」改為以「E 配速」來做表示,幫助跑者掌握自已的各個配速強度。


第 1 週(30.5 km)
第 2 週(34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5 km(E 配速)
星期二
5 km(E 配速)
星期三
7.5 km(M 配速)
星期三
7.5 km(M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五
7.5 km(M 配速)
星期五
7.5 km(M 配速)
星期六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六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日
10.5 km(M 配速)
星期日
14 km(E 配速)
第 3 週(39.5 km)
第 4 週(40.5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7.5 km(E 配速)
星期二
7.5 km(E 配速)
星期三
10.5 km(E 配速)
星期三
10.5 km(E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五
7.5 km(M 配速)
星期五
7.5 km(M 配速)
星期六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六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日
14 km(E 配速)
星期日
15 km(E 配速)


培養「持續、穩定的跑步」習慣,是累積長跑實力的不二方法。「天賦無法自行決定,但努力卻可以」,持之以恆的訓練跑量,有助於順利跨越初馬終點。而跑者在基礎建立時期,培養持續、穩定的跨步節奏,有助於跑者在比賽時一步步邁向初馬終點。

休跑日可安排「徒手重訓(Bodyweight Training)」或「核心訓練」。強調在家即可進行的徒手重量訓練,可以強化肌耐力及協調性,近來深受跑者喜愛。像是伏地挺身、深蹲、棒式、屈體捲腹……都是可以在家進行的訓練。

註:關於徒手重訓,跑者可以參考「健身筆記-居家訓練特輯」專欄所介紹的一些練習項目,進行居家訓練。


II. 體能強化期

第 2 個月,5-8 週為「體能強化期」。以 E 配速慢跑訓練維持跑步習慣,並開始導入如:T 配速──節奏跑(Tempo Run)、法特萊克訓練法(Fartlek Training)及長距離跑的訓練項目。


第 5 週(48.5 km)
第 6 週(53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7.5 km(E 配速)
星期二
7.5 km(E 配速)
星期三
10.5 km(M 配速)
星期三
10.5 km(M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五
10.5 km(M 配速)
星期五
10-12 km 法特萊克
星期六
5 km(E 配速)或休息
星期六
5 km(E 配速)或休息
星期日
15 km(E 配速)
星期日
20 km(E 配速)
或半馬賽事
第 7 週(56.5 km)
第 8 週(56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10.5 km(E 配速)
星期二
10.5 km(E 配速)
星期三
3 km(M 配速)
+7.5 km(T 配速)
星期三
3 km(M 配速)
+7.5 km(T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五
10.5 km(M 配速)
星期五
10-12 km 法特萊克
星期六
5 km(E 配速)或休息
星期六
5 km(E 配速)或休息
星期日
20 km(M 配速)
星期日
20 km(M 配速)


第二階段「體能強化期」,各強度的訓練配速也陸續展開。特別是用來強化跑者心肺功能的「法特萊克」間歇訓練,透過「快-慢-衝刺」的配速變化,加強有氧耐力及跑速,讓初馬挑戰更具信心。

無氧速度的 R 配速衝刺,不但需要瞬間加速的爆發力,也需要高速衝刺下的穩定性。以往這是競速跑鞋的強項,但 PUMA 的「IGNITE」動能反饋中底,卻打破了這個專屬於競速跑鞋的優勢。搭載「IGNITE」中底科技的「PUMA IGNITE DISC」,讓訓練鞋在保有緩衝及避震的特性下,亦能提供動能反饋的爆發力,提升跑步經濟效率。且無鞋帶的「PUMA DISC」轉盤科技,在短跑衝刺的高速下更加安全。


PUMA IGNITE DISC 的轉盤科技,在短跑衝刺的時候再也不怕鞋帶鬆掉啦!(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III. 訓練高峰期

第 3 個月,9-12 週為「訓練高峰期」。正式進入初馬訓練的高峰期了!每週 2 進行的 E 配速跑,在最後 1 公里前以 R 配速進行 3 次短距離約 200 m 左右的「Wind Sprint 衝刺」(標記為 WS)。






第 9 週(60 km)
第 10 週(60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12.5 km(E 配速)
+WS × 3
星期二
12.5 km(E 配速)
+WS × 3
星期三
3 km(M 配速)
+7.5 km(T 配速)
星期三
3 km(M 配速)
+7.5 km(T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五
12 km 法特萊克
星期五
12 km 法特萊克
星期六
5 km(E 配速)或休息
星期六
5 km(E 配速)或休息
星期日
20 km(E 配速)
星期日
20 km(E 配速)
或半馬賽事
第 11 週(61.5 km)
第 12 週(62.5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12.5km(E 配速)
+WS × 3
星期二
12.5km(E 配速)
+WS × 3
星期三
12km(M 配速)
星期三
10km(M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四
休息日
(徒手重訓、核心訓練)
星期五
Yasso 800s 間歇跑 8-10 趟
星期五
10 km(M 配速)
星期六
 5 km(E 配速)或休息
星期六
休息日
星期日
20 km(E 配速)
星期日
30 km(LSD)


「Wind Sprint 衝刺」(標記為 WS)

為短距離衝刺(Dash),在 E 配速跑結束前的 1 公里,過透過 3 次短距離的 R 配速衝刺,來刺激身體對速度的感覺,同時也能強化身體的肌耐力及協調性。


「Yasso 800s」間歇跑

通常於操場跑道進行,以全馬完成時間來設定每一段進行時間。假設:全馬預計完賽時間為 4 小時 30 分,則每一段時間設定為 4 分 30 秒(5 小時即是 5 分 00 秒)。熱身之後以 4 分 30 秒跑 800 m,之後為 4 分 30 秒的休息、走路或緩跑,一快一慢為一趟,如此重複進行 10 趟。透過反覆的間歇訓練,能讓身體逐漸適應更高的心肺機能需求,進而提升速度耐力與攝氧能力。


「LSD」(Long Slow Distance)

指的是長距離慢跑,一般是以比 M 配速慢 1-2 分鐘,較 E 配速更慢的速度進行。可幫助跑者培養長距離跑步的續航力及肌耐力。

PUMA IGNITE DISC 的「循跡線設計」,對於訓練高峰期多元的配速設計,能有效調整踏步時的軌跡,在間歇跑或是 WS 衝刺能維持高速下步伐的協調性;在 LSD 慢跑時亦能提供流暢的續航力,維持跑姿。


PUMA IGNITE DISC 的「循跡線設計」(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IV. Fight!備戰期

第 4 個月,13-16 週的「Fight!備戰期」。訓練逐漸減量,以讓身體記住比賽配速為首要,強化跑者的配速意識。


第 13 週(53 km)
第 14 週(48.5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10.5 km(E 配速)
星期二
7.5 km(E 配速)
星期三
3 km(M 配速)
+7.5 km(T 配速)
星期三
3 km(M 配速)
+7.5 km(T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核心訓練或伸展)
星期四
休息日
(核心訓練或伸展)
星期五
12 km(M 配速)
星期五
10.5 km 法特萊克
星期六
休息日
星期六
休息日
星期日
20 km(E 配速)
星期日
20 km(E 配速)
第 15 週(43.5 km)
第 16 週(62.195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7.5 km(E 配速)
星期二
5 km(E 配速)
星期三
10.5 km(M 配速)
星期三
7.5 km(M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核心訓練或伸展)
星期四
休息日
(核心訓練或伸展)
星期五
10.5 km(M 配速)
星期五
7.5 km(T 配速)
星期六
休息日
星期六
休息日
星期日
15 km(E 配速)
星期日
全程馬拉松 42.195 km


即將上場挑戰人生第一個 42.195 km,此時的你已經逐漸具備挑戰初馬的體能。最後的訓練階段,要注意的是訓練隨著比賽來臨逐漸減量及避免受傷。休息日進行簡單的伸展,消除高峰期所累積的疲勞。最後一週,更要調整上場前的心情,帶著愉快的心情迎接人生初馬!


 初馬當天的應戰小祕訣 

  1. 賽前 2 小時起床吃早餐,以中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包、地瓜等,以儲備肝醣。
  2. 保留緩衝時間提前抵達現場,可以避免寄物或是上廁所的人潮,影響集合時間。
  3. 確實完成熱身,可於現場進行緩跑。
  4. 起跑不暴衝,注意配速意識的重要。若大會有配速員,可以跟著穩定配速。
  5. 經過補給站請確實補水,吃一段香蕉或是巧克力有助補充體力。切忌不要等到渴了、餓了才喝水進食。
  6. 若真的遇到撞牆期,停下來伸展一下,放鬆心情再出發。並相信自己的訓練能幫助你突破困境。
  7. 完賽後確實伸展,脫下比賽鞋讓雙腳放鬆,避免隔日乳酸堆積。

完賽後,更要換穿舒適的 PUMA IGNITE DISC。它的中底能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提供全馬完賽的雙腳極佳的避震緩衝與支撐,不再對腫脹的雙腳造成壓迫。


PUMA IGNITE DISC 能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提供雙腳極佳的避震緩衝(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V. 完賽恢復期

恭喜你,完成人生第一場全程馬拉松!跨過 42.195 km 終點當下的美好與成就,到現在回想起來仍讓人感動!

有人說「馬拉松是一場需要 10 日修養的傷」(マラソンは全治 10 日のケガ),因此完賽後的身體更要好好恢復!


第 17 週(17.5 km)
星期一
休息日
星期二
休息日
星期三
5 km(E 配速)
星期四
休息日
星期五
休息日
星期六
5 km(E 配速)
星期日
7.5 km(E 配速)


賽後前 2 天的休息日,可搭配輕鬆的伸展或熱敷,讓緊繃的肌肉放鬆。第 3 天簡單的進行 E 配速緩跑,若仍痠痛則勿勉強跑步,可再休息或伸展。以 E 配速進行恢復跑,不僅能放鬆賽後雙腳的肌肉,也能以維持跑步的習慣,為下一階段訓練做預備。


 結語 

And if you've come this far, maybe you're willing to come a little further.

這是電影《刺激 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當中主角 Andy Dufresne 的對白,「都已經走了這麼遠了,不介意再多走一段吧。」

很長的一篇文章,感謝各位的耐心!但也代表全馬的準備,細節絲毫馬虎不得,誠如開頭的引言「美好的事物需要時間,特別是長跑」。從選擇一雙適合的訓練鞋開始,到長時間的練跑、必要的配速訓練,再到徒手重訓、核心訓練……一步步邁向全程馬拉松之路。初馬完賽感動與美好,是透過時間堆積出來的。


全程馬拉松之路,從選擇一雙適合的訓練鞋開始!(圖片來源:Raymond/淳一製相


Turn It On,一旋即發!「PUMA IGNITE DISC」讓你的初馬之路更添美好!



以上內容由 PUMA 贊助刊出。


*跑步產品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