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腳掌的落地位置

發表於 2015/09/08 32,992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遠古時代的獵人和採集者並沒有 Nike 的運動鞋,他們只有手工製的極簡鞋可穿,例如北美印地安人發明了鹿皮鞋(Moccasin)、墨西哥原住民塔拉烏馬拉人自製的平底長跑涼鞋(Huarache),這些鞋有個相同的特點,鞋底都很薄又有彈性,用來保護腳掌。這種沒有加厚腳跟的極簡薄底鞋,讓他們在移動時能與身體天生的設計取得完美的搭配。 

有一個方法可以很快讓你了解在一九七○年代,跑鞋還沒廣為流傳之前大家是如何跑步的。很簡單,把鞋子脫掉,打赤腳跑十到二十公尺。一跑你就明白了,用腳跟先著地跑起來很痛而且沒有效率;但用前腳掌先著地感覺很好而且很合理。我的意思不是要你把鞋子丟了,每次跑步都打赤腳。這只是為了說明你是如何很自然地以最佳的生物力學運作機制(即是身體移動的方式)去支撐身體的結構,而不會刻意對抗它。在這堂課中,我們將會探索腳掌的結構與其功能。 

我不希望你只是盲目崇拜腳掌,但腳掌的結構正是動作與功能互相完美結合下,一個神奇又美麗的例子。人類的單腳有二十六塊骨頭、三十三個關節、一百零七條韌帶、十九條肌肉與三十八條肌腱。你的雙腳由這五十二塊骨頭所組成,總共占了你身體骨頭總數的 25%。這個由肌肉、肌腱、韌帶、關節與骨頭所組成的複雜結構是身體的吸震系統。在這堂課中,我們要來研究這個優雅的系統跟跑步動作之間的關係。 

從古羅馬時代留存到現在的凱旋門已經證實,沒有一種結構比「拱形」更具彈性和支撐力。這種拱形結構可以把重量向外和向下轉移,因此可以分散同一個空間的壓力。你的腳掌天生也是這樣設計的,但足弓並不像古羅馬的橋兩端都可以支撐,腳掌的拱形支撐點只限於前足。腳掌不但承擔全身的重量,也可幫你減少落地的衝擊。它們具有內建的彈簧,落地時因為壓縮(像是彈簧的線圈壓縮)以減少落地的衝擊力,緊接著把彈性位能釋放(反彈)到動作中。如果用腳跟著地,你等於剝奪了這個彈簧系統的功能。事實上,腳跟先著地的跑法違反了身體結構的常態,也就是說,我認為這種跑法是「反常」的,它使你無法體會跑步的真與善。腳跟先著地的跑法使你無法利用身體內建的彈簧系統,反而會使你在落地瞬間發出不愉悅的剎車聲。長期擔任美國田徑教練的羅德尼.威爾特(Rodney Wiltshire),曾經用很簡單的比喻來解釋為何腳跟著地是很沒效率的跑法,他說:「就生理構造而言,當你腳跟著地時就和你開車踩剎車一樣,而厲害的跑者絕不會每一步都踩剎車。」 

從腳掌的骨頭就看得出身體想要怎麼跑。腳掌的橋樑(足弓)由腳趾的骨頭(趾骨)和更大一點的骨頭(蹠骨)所構成,五塊蹠骨有著不同的厚度,其中最大和最厚的顯然是連接大腳趾的蹠骨。大骨頭因為必須承受更多重量,所以會隨著時間變大。這些大骨頭會逐漸適應與變厚,才能應付壓力和承擔重量。不遵循這種設計的智慧以及與此設計相關的動作型態,將經常導致受傷,也會讓你的動作失去效率。其他較小趾頭的功能是提升腳掌位置的警覺性與知覺力,它們本就不是設計來承擔落地的衝擊。 

的確,走路時要用腳跟先著地,但那是因為走路不像跑步會完全離地,在騰空期飛躍一段步距後形成落地的衝擊力。 


人類的腳掌有二十六塊骨頭並且可以被分為三個部分;從左至右分別是腳跟、中足以及前腳掌(圖片來源: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 

技術:拆解前足著地 
跑步界有許多關於腳掌著地位置的傳言,大家不只談最好的著地方式,還有討論該如何定義這些術語。像是有時候「前足著地」和「平足著地」這兩種說法常被混著用,各方的定義都不太一樣。因此在我們聚焦這本書中唯一認同的前足著地之前,先來替這三種著地方式進行定義: 

腳跟著地:落地時先用腳後跟著地。 


腳跟著地。(圖片來源: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 

平足著地:腳跟和前腳掌蹠球部同時著地,而且體重平均分配在前後腳掌上,有時也被稱為「全腳掌著地」。在姿勢跑法的訓練課程中,我們稱它為「獨角獸著地」,因為這種情況在影片分析中很少發生,雖然有些跑者聲稱他們都是用全腳掌在跑(回想一下之前有關於知覺的討論)。 

前足著地:落地時前腳掌先接觸地面。 


平足著地(圖片來源: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 

前足著地(圖片來源: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  

前足著地的動作拆解分析圖(圖片來源: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  

腳掌觸地前的自然角度(圖片來源: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  

讓我重申一次:對跑者而言,前足著地是唯一自然的落地法。不論你如何著地,騰空腳落下、身體向前移動的情況只在支撐點轉移到前腳掌之後才會發生。

所以問題很簡單:「當我們可以直接讓腳掌落在下一個動作的起點上,為什麼還要用腳跟著地跑法延長著地的時間呢?」就像大多數的運動,我們可以把前足著地的動作拆解成一系列像幻燈影片一樣的分析畫面。 

起始畫面:腳掌正準備要與地面接觸時,略微外旋(腳掌的外緣朝向地面同時大腳趾略往十二點鐘方向升高一些)。 

接觸畫面:腳掌剛接觸地面的過程中會向內旋,在內旋的過程中蹠球部的角色就像彈簧的線圈。(沒錯,在腳掌落地的過程中會有一點外旋與內旋,這就是

腳掌天生的落地機制。在前一頁的圖中你可以看到蹠球部在著地前向側邊略微翹起。) 

結束畫面:此時前腳掌和大腳趾上的重量被卸去,就像彈簧的壓力被釋放,腳掌準備向上彈起。 

離地畫面:前足著地除了能吸收重量所帶來的衝擊,還能使肌肉與肌健的彈性系統獲得有效的發揮,它同時減少了衝擊和能量消耗。相較之下,腳跟先著地等同把這種內建的功能,從這發展成熟且優美的系統中移走,使得關節、膝蓋和臀部必須承受跑步時的衝擊力。結果就是:突發性受傷的風險機率提高。 

資料來源: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臉譜出版。


現在,運動筆記要將這本書送給你!方法相當簡單,只要到討論區回答問題,就取得抽獎資格。一個帳號限回答一次,不可重覆回答。我們將依討論區留言的數字編號,以電腦隨機抽出5名跑友!填答時間:即日起至2015年9月11日23:59 止。

問題:關於落地位置,坊間有上百種的討論,您跑步是用哪一種落地方式?這種落地方式,有助於您跑得更輕鬆不費力嗎?快來討論區與跑友們分享吧~


圖文、贈品來源:臉譜出版,贈書將由臉譜出版直接寄出,活動對象僅限台灣的跑友,海外跑友恕無法寄送贈書。運動筆記保留以上活動內容修改、終止之權利。

*跑步好書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