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實現家] 初生之犢到志在千里 張嘉哲與跑步的邂逅

發表於 2014/09/23 7,861 次點閱 3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由台北市體育局舉辦2014台北市多元體育運動知能系列講座,動員到5位體育界的名人,9月17日首先登場的是台灣男子馬拉松史上第二傑張嘉哲。台灣大部分的民眾對於「張嘉哲」仍相當陌生,但若要是提起2012倫敦奧運「遞水事件」,想必大家都有印象了!

留著一頭長髮、長相斯文的張嘉哲,在講座當中,破題帶著現場民眾回到跑步人生的起點,用幽默詼諧的方式道出自己在17年前與跑步結下不解之緣的開端,同時也宣布將於明年4月重回賽場。

 

回到初衷:為什麼要跑步?

在那個高中還有聯考的時代,學生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聯考,讀書成績的壓力相當大;看著爸爸與哥哥四處參加路跑賽,哥哥也透過長跑項目考上好大學,張嘉哲便跟爸爸說「從明天起,我要跟你們一起跑步」,張叔叔一開始覺得張嘉哲在說笑,因為隔天就是4月1日愚人節,但對跑步一無所知的張嘉哲,隔天果真穿著籃球褲、球鞋就去跑步。


(照片來源:精鍊公關

為什麼喜歡跑步?因為跑步帶給張嘉哲滿滿的成就感,從6公里、7公里,到10公里,每一個進步都為張嘉哲帶來學習過程中不曾有過的成就感。

在成為運動員的過路上相當辛苦,但好在有同樣為運動努力的好友魏振展一起面對種種壓力。儘管多次面對跑步以及職業生涯的分叉路,但張嘉哲決定誠實面對夢想,堅持以自己的第一專長跑步做為未來發展。

 

跑步,原來不只有跑。

每每聽到跑步,許多人會直覺跑步是很孤單的運動,但張嘉哲說,儘管跑步只有一個終極目標──跑到終點,但在跑步的過程中「你不是一個人」,有隊友,更有對手。

在跑步的過程中相當豐富有趣,張嘉哲將非競技跑者比擬做「俱樂部裡的朋友」,並提到比起每天接受訓練的選手,他反而喜歡和非競技選手相處,因為從他們的身上,每每都會接收到好多對跑步的熱忱;我們都從張嘉哲的身上獲得跑步的動力,其實張嘉哲也從我們的身上得到很多前進的能量,原來跑步是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能力進行傳遞的。

 

跑步與麵包哪個重要?

跑步可以當飯吃嗎?張嘉哲剛進入大學校園,學長姊們就建議一群新生菜鳥不要太認真訓練,培養第二專長、準備就業比較重要。很多人只到大學前就想轉換跑道,但張嘉哲和學弟卻更希望能夠再把第一專長更加精進、完美。

究竟跑步與麵包節有沒有搞頭?或許是我們的社會、大環境影響了運動員更精進能力的意願。張嘉哲在投影片上show出多張在國外受訓時的影像紀錄,從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擔任體育工作大隊,到前進日本廣島和職業隊伍一起接受訓練,再到北海道。

中國,體育運動員是個職業,政府付薪水給運動員,就好像公務員一樣,用國家的財力去支持運動發展;而在日本,大企業贊助運動選手的情況相當普遍,運動員可以一人兩用,半天上班、半天訓練。

張嘉哲把在日本廣島道後山高原以及北海道的訓練場地照片分享給民眾,廣島道後山高原作為訓練場地,高海拔使選手訓練的效益倍增,北海道訓練場地在夏天作為長跑運動員的訓練場地,冬天就是滑雪訓練站,讓一個場地、數個用途,創造更多效益場地由政府提供,週遭民宿與商店則委由民間經營,民宿與商店業者會為了吸引許多人來觀光留宿,自然負起維持場地的責任,這樣互利共生的模式創造了好多個雙贏。這些分享讓我們了解日本是如何用心在培養運動選手。


(照片來源:精鍊公關

此外,讓現場民眾大開眼界的,是日本人在使用田徑場的規矩。張嘉哲分享,在台灣,田徑場上有人慢跑、有人散步、有人溜小孩,大部分的人沒有對正確使用田徑場的概念,只憑著跑者自發性維持,力量自然不大。但是在日本,田徑場周圍是公園或林蔭小徑,散步、遛狗或只想走走繞繞的人,會自然地往旁邊走去;而且若是要使用田徑場,還得付費呢。

 

成功不必在我

張嘉哲在102全運會一萬公尺項目中加速領跑,最後是由蔣介文奪冠,不僅打破吳文騫的全運會紀錄,也超越了許績勝20年前跑出的台灣區運會紀錄30:12.50。大家說他傻,何必一開始就跑在最前頭為別人擋風,但張嘉哲回應,要是田徑場上有多一些好消息,台灣民眾就會還記得「原來台灣還有田徑這麼一回事

回想起在日本琵琶湖馬拉松,當年的張嘉哲跑到18公里差點壓抑不住想哭的衝動,因為賽道兩旁的日本人特地去翻秩序冊、找出他的名字,大聲為他加油,讓張嘉哲打從心底被鼓舞了:原來還是有人會為我加油的。

田徑場上還有很多默默耕耘的選手,也許就是下一個代表台灣參加奧運的選手,只是我們都不曾參與過他們的過程,倘若我們能夠在他們努力的過程中,就活進他們的生命體驗裡,而不是只在他得到美好果實時才去讚頌他過去的努力,對一個選手來說是相當不一樣的意義。

 


(照片來源:精鍊公關

夢想實踐家

對張嘉哲來說,終極目標不在奧運,而是振興跑步風氣,台灣人都知道川內優輝,卻對台灣地方上厲害的跑者一無所知,只因受媒體報導的量影響。

張嘉哲希望能透過自身的努力加上真男人的魅力,將民眾瘋運動、瘋路跑的精神,拉到沉寂已久的傳統田徑競賽場上,使民眾主動跨進田徑場為場上每位認真揮汗的運動員們加油打氣,媒體報導、觀賽民眾變多,企業與政府才會更加支持用實質的加油與行動,讓運動員能在運動場上更堅定。

此外,也希望台灣的運動選手不要將愁苦的一面顯現於外,就算真的很辛苦,也別讓大家覺得運動員過得很慘淡;在國外,普遍大眾對運動員的印象可是帥又多金呢!

 

 

現場民眾台灣馬拉松賽事非常多,每到週末總有個地方在辦比賽,台灣人也愛跑,跑到最後開始有不少人在拚百馬、雙百馬...但很多專業的說法都指出這樣對身體的負擔很重,請問你有什麼看法呢?

張嘉哲:其實不得不說,跑馬拉松是一個傷害身體的過程,就像做重訓要做兩天休一天一樣。競技選手一年只準備2至3場比賽,每次都會做足3至4個月的訓練,目的是為了延續競技運動的生命。

這個問題牽涉到可否用競技運動的眼光去看休閒跑者?在網路上我們都可以查得到,百馬精神是為了用跑步來昭告天下:「是健康的!可以跑馬拉松」,但漸漸開始有許多人會去蒐集馬拉松,通常一開始跑三五年沒事,但慢慢地身體狀況會開始走下坡。跑馬拉松不像打球,輸了就掰掰。沒有人說你不能跑百馬,但你可以不用急著那麼快跑完。

 

現場民眾:我們都知道你(張嘉哲)在今年初的比賽中受傷,可否分享從受傷到復健至今的心路歷程呢?還有下一次復出是什麼時候?

張嘉哲有些跑友會問我「受傷了怎麼辦?」當然是拿健保卡去看醫生啊!

會受傷是因為帶傷參賽,下錯了決定,以為憑著意志力就可以跑完,誰知道靠意志力就斷掉(脛後肌)了。平時叮嚀跑友們、講得頭頭是道,但輪到自己時就下了錯誤的判斷。

經過六週讓傷口癒合後,復健時做的第一個運動是水中跑步。在踏不到底的深水池中練習,一來傷口觸地會痛,二來也幫助自己恢復肌力,一週五次復健以及徒手按摩,避免患處沾黏,若是在復原前期勤做復健,就可降低沾黏現象的機率。現在已經恢復到可以走上坡囉!

要訓練馬拉松,就要有打掉重練的勇氣!意志力要用在沒有受傷的時候。用在每天做同樣的訓練很無聊的時候,用在當大學同學都去夜唱夜衝的時候你卻要12點上床睡覺的時候。

醫生說我可以恢復到80%,要再跑步我覺得需要一年的時間,不過想想比我慘的,像是脊椎斷了好幾節的復原後都可以跑了,為什麼我不行?受傷一定會挫折,但絕對要耐心接受治療,另外飲食健康、多休息和接受物理治療,都可以幫助加速恢復。

 


臺北市多元體育運動知能系列講座

【展元主播面對面】-運動知能與欣賞 9月23日(二) 晚上7:30-8:30

【燃燒生命的一球入魂】-名人運動員經驗分享 9月25日(四) 晚上7:30-8:30

【運動傷害與防護I】-基礎入門 9月28日(日) 下午1:30-3:00

【運動傷害與防護II】-實作教學 9月28日(日) 下午3:30-5:00

【伸展台上的鐵人模女】-名人運動員經驗分享 9月30日(二) 晚上7:30-8:30

詳細訊息,請參考台北市體育局網頁,或者伊貝特報名網

 

*跑步資訊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