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錶 訓練強化好夥伴

發表於 2013/11/04 21,479 次點閱 34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上一篇我們針對Cardio的「配速計算」和「訓練」功能作了使用說明,這一篇我們從基礎知識的角度,帶跑友們認識現代訓練的基本概念,以及為什麼要做訓練。這篇談的內容和產品本身無關,不論您是否使用Bryton的GPS錶,都可以作個參考。

訓練的FITT 

  所謂「訓練」,一般包含FITT四個要素:

■Frequency:訓練頻率,比如每週跑幾次。

■Intensity:訓練強度,用簡單的話講,就是跑多快。

■Time:訓練長度,跑多久或跑多遠。

■Type:訓練種類,跑步經典的訓練種類有LSD、Tempo Run、間歇,另外會搭配交叉訓練、重訓等。

只要您已經有跑步習慣,那所謂的訓練頻率、長度、強度都很容易理解。一般開始跑步後,都會規劃一下,一週有幾天可以跑,然後依目前能力判斷要跑多遠、跑多快,這等於是初步的訓練計劃了。而訓練菜單就是根據教練經驗、運動生理學的理論實驗等等,將這幾項要素加以組織,規劃出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其中訓練種類需要稍加瞭解,例如比較複雜的間歇跑;而比較麻煩的就是訓練強度了,因為即使同樣的訓練種類,強度的要求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不過強度靠配速計算機可以解決,詳細請參考上一篇的說明。

筆者剛開始接觸跑步的時候,沒有什麼訓練計劃的概念,單純有時間就跑。報10km的比賽,練習就跑10k;之後跑的距離持續增加到半馬,練習就是一個禮拜跑2、3次21km。之後報了全馬,原本想法很單純,想說慢慢把距離加到42km就是,結果卻碰到大瓶頸…這時才開始接觸「訓練」的概念。這篇希望把我對訓練的一些知識和各位分享。

 

■訓練計劃

首先,我們找一分全馬菜單,看看裡面的建議是怎麼練的:

這位Hal Higdon是Runner’s World的作家,跑步相關的著作不少,他設計的訓練菜單免費提供,而且針對不同程度的跑者、不同距離的賽事都有對應,不過裡面用的單位是英制,所以要自己換算一下(1 mile(英哩) = 1.609 km(公里))。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先看看Marathon Training-Advance 2這個計劃。首先,它會告訴我每週應跑幾天,每次跑多長距離、或多久時間,再來是訓練的「強度」與「類型」,比如:

     「3 m run」=「三英哩(約五公里)的輕鬆跑」

「45 tempo」=「45分鐘的Tempo Run(節奏跑)」

「5 m pace」=「用比賽配速跑五英哩(約八公里)」

「7 x 800」=「Yasso八百公尺跑七趟」

       週日都是安排LSD,「10」=「十英哩(十六公里)的長距慢跑」

所謂輕鬆跑、Tempo Run、亞索、LSD是訓練的強度和類型,這邊對初接觸者比較難懂,這篇會針對類型作說明,不過訓練強度仍然因人而異,Cardio加入的配速計算功能,目的就是要幫大家解決這個門檻,有興趣瞭解的話請參考看我上一篇「配速計算」的說明。

Frequency(頻率)、Intensity(強度)、Time(長度)、Type(類型)這四項要素,就是訓練的「FITT」,這個縮寫可以理解成:訓練的目的是讓體能(fitness)變好。「體能變好」聽起來有點糢糊,不太科學,針對這點,「鐵人三項訓練聖經」的作者Joe Friel說的很有意思:

「我們把體能定義成『限制疲勞的產生』。…改善體能的方式就是施加負荷在引起疲勞的相關系統上,利用訓練來增進抵抗疲勞的能力。」

 

■疲勞

跑友們對疲勞想必不陌生,但是為什麼會覺得疲勞?如何透過訓練來抵抗疲勞?我們來看看現代運動生理學對跑步引起的疲勞,有什麼話要說:

▲好累

「累」、「沒力」聽起來很籠統,但是在跑馬的領域,這可是有明確定義的,又稱作「撞牆」。大家都知道慢跑、長跑屬於有氧運動,在有氧的情況下,可以持續運動的時間比無氧運動長很多,那麼有多長呢?長到體內的能量耗盡為止。做有氧運動所需的能量主要由兩種型式儲存,一是脂肪,二是碳水化合物。在強度低的運動,比如輕鬆跑,脂肪是主要的能量供應來源;當配速提高但未進入無氧區,碳水化合物佔消耗能量的比例會越來越高。比賽的時候要拼成績,速度自然不能慢,所以很仰賴碳水化合物。不幸的是,肌肉能儲存的碳水化合物很有限,約在1500~2000大卡左右,這樣大概在30公里左右就會燒完了,這就是所謂的撞牆期。

▲腳好酸

有在運動筆記爬文的跑友,對「乳酸」大概不陌生。碳水化合物在無氧的情況下分解時,會產生乳酸,跑得越快,無氧反應產生的乳酸越多。當乳酸的產生速度超過人體能排除的速度,肌肉中的乳酸就會開始屯積,過量乳酸於是干擾肌肉收縮,不僅速度無法再提高,而且必需減速一段時間讓乳酸排除。初入門跑者容易一開始衝太快,但是撐不久,有可能是這個原因。當乳酸產生的速度大致等於排除速度這個門檻,叫做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配速配在這個門檻的訓練方式,便是大家常聽到的Tempo Run。

▲好喘

這種疲勞在長跑不太常遇到,不過如果遇到路口趕交管、超車、終點衝線,大約就能體會了。高速衝剌能持續的時間相對很短,強度已經超過上述的乳酸閾值,進入無氧帶,反正終點近在眼前,讓乳酸堆積也無所謂了。不過其實在乳酸閾值之上,還有另一道速度門檻,稱為「最大攝氧量(VO2max)」。生理學實驗發現,在配速持續加快的情況下,人體能吸收的氧氣量最終會停在一個最大值,之後即使再加速,吸入的氧氣量也無法再增加。最大攝氧量似乎和運動的潛能相關,頂尖運動員測出的最大攝氧量可以到常人的兩倍,馬和一些種類的狗,最大攝氧量更是人類的好幾倍,可見最大攝氧量和運動表現的相關性。

 

■ 訓練

跑步訓練菜單的設計,就建立在對抗以上三種疲勞因素之上。抵抗疲勞的能力增強了,就代表「體能變好」,可以跑得更久、更快。醣類耗盡、乳酸堆積和攝氧量不足的現象,分別發生在不同的訓練強度,也就是不同的配速區。下圖是Jack Deniels經典的訓練區間圖,三角形往上越尖的區域,代表強度越強、配速越快。綠色區是輕鬆、恢復跑的配速,往上速度加快,就會進入黃色區,代表乳酸開始堆積的強度,再往上則會到達最大攝氧量的紅色區:

  

針對這三個區間設計的訓練方式,便是馬拉松訓練菜單中的三大經典項目──LSD、Tempo Run和間歇訓練。

整個訓練理論、訓練計劃的核心概念,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有幾種主要的疲勞原因,分別發生在不同的運動強度。

二、針對疲勞容易發生的強度區間,進行訓練,對排除疲勞的身體機制施加壓力,這 樣的訓練方式比起在任意區間進行訓練,可以更有效率培養抗疲勞的能力。

三、抗疲勞的能力就是體能,最終會反應在競賽成績上。

▲    LSD

LSD是Long-Slow-Distance的簡稱,照字面翻譯就是長距離慢速跑,這種訓練法由Joe Henderson在1969年提倡,今日已成為經典的訓練方式。對以完賽為目標的馬場新手,這是最重要的訓練方式,它的特色就在「長距離」和「慢速」這兩點。我們看看前面Hal Higdon給「超級新手(Super Novice)」開的30週全馬菜單,其中沒有Tempo Run、沒有間歇,週一到週五只排輕鬆跑,所以最重要的項目,就是每週六的長距離慢跑。Hal Higdon特別強調,平常的跑步蹺掉也不用補跑,但是週六的LSD,一定得老老實實跑完菜單設定的距離。有關「長距離」,菜單從第一週只跑5km左右,每週逐漸增加距離,到第27週就要跑到32km了。即使配速是輕鬆跑的配速,新手要完成這樣的距離可是一點也不「輕鬆」的,所以「慢速」是LSD第二個重點,一般的說法是,配速要比比賽配速慢三十秒到一分鐘,或是可以講話聊天的配速,當然直接用上一篇談的Cardio40/60配速計算功能去推估LSD區間,是最簡單的方式。

除了培養基本跑完全馬的肌耐力,LSD另一個重要目的,是透過較慢的配速,讓身體習慣「由脂肪提供能量」,節省醣類消耗。上面提到,在配速較慢的時候,脂肪佔總消耗熱量的比例會比較高,所以放慢速度,能讓身體習慣燃燒脂肪來供應養分的路徑。超馬跑者關家良一也說,他有時會刻意跑長距離,途中除了水分,不做任何食物補給,目的就是要訓練身體保存醣類,消耗脂肪作為養分來源。

從這點來說,LSD的訓練概念,對以減重、保持身材為目標,而不是追求速度成績的跑友來說,是很適合的跑步方式。因為長距離輕鬆跑有幾個好處:1. 可以跑比較久,2. 消耗的脂肪佔比較高,兩者加起來,最終燃燒的脂肪量,比起跑很快、但是跑不久來說,應該會更高。加上輕鬆跑對身體、心理的壓力都低很多,找朋友一起跑,還可以邊跑邊聊天,對長期保持跑步習慣來講是更有利的。

▲    Tempo Run (節奏跑)

「Tempo Run」這個詞彙,稍有接觸跑步訓練法的跑友應該都聽過,但是明確的定義卻不容易找,常被引用的說法,像是「盡全力跑一小時的最快配速」、「比5km配速慢個10秒左右」等等…,甚至有些教練會談到15km、半馬距離的Tempo Run,往往令人越看越混淆。

其實Tempo Run的概念本身很明確,它完全建立在「乳酸堆積量」上。下圖是典型血液中的乳酸含量vs.運動強度的實驗數據,首先看到代表低運動強度的綠色區塊,這時候因為強度低,運動產生的乳酸都被移除,所以測到的乳酸濃度是個定值;當操作強度很高,到右邊的橘色區時,因為乳酸排不掉,迅速累積的結果,會使運動無法持久。而在這兩區中間,有一小段黃色的強度區間,是乳酸生成微微超過身體排除能力的位置,在這段小區間可以維持相對較長的運動時間,它就是Tempo Run理想的操作強度了。常進行Tempo Run訓練,乳酸生成曲線會往右移動,由圖中的紅色變為藍色曲線,代表乳酸移除的能力變好了,在同強度配速下,藍色線對應的乳酸堆積量,都比紅色來得低,所以可以跑得更輕鬆,或是可以跑得更快而不會感到肌肉酸。

因為血液的乳酸含量要在抽血才能測,不太可能每次訓練都這樣做,所以我們回頭來看看,配速計算機是如何定義Tempo Run的:首先,如果你是個初級跑者,10km跑一小時,配速六分整,那麼配速計算機告訴你的Tempo Run配速是6:02 min/km,可以發現十公里配速和Tempo Run配速幾乎是相等的;如果你是馬拉松奧運選手,半馬可以在一小時跑完,配速2:50 min/km,那配速計算的Tempo Run是2:51 min/km,兩者也是相等的───這說明,配速計算機對「Tempo Run」的定義,就是「全力跑一小時的配速」。這也難怪Tempo Run的說明常令人混淆,因為一般文章不會說明寫給什麼程度的人看的,對職業跑者來說,Tempo Run可能是半馬配速,因為半馬在一小時左右就跑完;但對一般跑者來說,半馬要兩小時左右,用半馬配速練Tempo Run,強度就太低了。

Hal Higdon菜單裡的Tempo Run,同樣是用”時間”而非”距離”來定義的,「45 Tempo」表示45分鐘的Tempo Run。另外Hal Higdon建議在訓練的前後,是做10分鐘左右的暖身,因此實際操作在Tempo Run強度的時間約是25分鐘。

▲間歇訓練

間歇訓練指的是強弱交錯的練習方式,這種訓練通常用於高強度訓練,Yasso 800s是最常被討論的一種,流程是800公尺快跑→400公尺恢復跑,然後重覆這個循環六到十次,運動筆記已經有不少Yasso 800s的文章,有興趣可以搜尋一下。

它背後的邏輯是這樣的:以我自己為例,10km約跑50分鐘,這樣Tempo Run配速是5:05,Yasso 800s配速是4:45,顯然Yasso的配速比Tempo Run配速快多了,因此在這個配速底下,乳酸會快速累積,所以無法持續很久,像我最多只能維持這個速度3km左右,配速就會直直落了。如果訓練時,我單純以Yasso配速跑到撐不下去為止,訓練長度就只有3km,效果很有限。既然訓練的目的是儘量對疲勞產生系統施加壓力,間歇的想法於是因應而生---Yasso 800s中,接在每趟八百公尺快跑後的四百公尺恢復跑,目的是讓訓練者得以喘息,十趟Yasso 800s,最後總計會在目標配速跑800m x10 = 8km,在這個強度的訓練總量比原先我能維持的3km長得多,訓練效率就更好了。

■    強度測定

在訓練的四項要素:頻率、強度、長度、種類中,強度是最難掌握的。LSD、Tempo Run、間歇三種訓練各針對不同的強度區間設計,我們在訓練時,怎麼知道操作的強度是否正確呢?直覺來說,練LSD時,我們想測體內剩下的醣類含量、或是脂肪的消耗量,在練Tempo Run時,就想測血液中的乳酸量,而練間歇就要測攝氧量。可惜的是,這三項參數在設計好的實驗中還可以做,要在穿戴式的產品加入這些量測,目前仍無法實現。

目前穿戴式的產品中,最方便跑友們測定訓練強度的方式有二種:配速和心跳。心跳錶是行之有年的強度測定裝備,我們之後會再介紹;而用配速來控制訓練強度,又更直覺了。傳統上要算配速,必需在已知距離的賽道,再加上碼錶來確認,所以在標準操場訓練是最好確認配速的。在台灣,雖然學校操場都會開放給民眾運動,但大多沒有依速度分隔跑道的文化,跑友們若要操作間歇這類強度較強的訓練,對自己和別人而言都會有困擾。而GPS問市後,在任何戶外跑道,都可以計算距離和配速,不必在操場繞圈圈了。

在日常訓練的時候,能把握配速,就是把握訓練強度,從而保障訓練的有效性;在比賽時,即使面對陌生賽道,用GPS來掌握配速,就可以按照設定的目標來跑,不會輕易被別人影響。我們可以說,對想要訓練、追求成績的跑友而言,一支GPS錶除了可以提供軌跡作紀念,以及基本的距離、計時之外,它最核心的價值,就在於配速。所以下一篇,我們將為各位介紹,如何利用GPS錶的各項功能,清楚掌握配速。

 

延伸閱讀:

-全方位GPS運動錶- Bryton Cardio 60

-[產品心得] 開始吧 你的跑步規劃

 


以上內容由「Bryton」提供

 

想了解更多關於Bryton的資訊,請看「Bryton品牌專輯」。


 

 

跑步產品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