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機制 幫你跑得更快

發表於 2011/11/24 6,152 次點閱 1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和減重一樣,跑步在鍛練初期進步幅度驚人,但過了一陣子後可能就會遭遇瓶頸,不知該如何突破,使人意興闌珊。別氣餒,根據前兩天comprtitor網站的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人體的懶惰機制正是解決瓶頸的關鍵,請看以下說明:

美國田徑選手Galen Rupp於2005年5月創下10,000公尺美國青年紀錄,成績28分25秒,那時他還是個19歲少年,只認真練習了幾年而已。6年後,已經是成人的Rupp在同一個項目中以26分48秒創下新紀錄,比青年時期進步97秒,是怎麼辦到的?

你也許會認為這是因為他的有氧耐力增強了,最大攝氧量 (VO2Max) 提高,畢竟長跑是有氧運動,沒有什麼比強健的有氧系統更能增進比賽表現。但這個假設有可能是錯的。

在跑者生涯的前幾年,加強有氧系統功能絕對是進步最重要的因素,使你心臟變強壯、血液變濃、肌肉被微血管、需氧? (aerobic enzymes)、粒線體 (mitochondria) 等包裹得更加緊實。假設一個習慣久坐的人現在開始進行規律的有氧訓練,兩三個月後他的最大攝氧量會增加15%以上。然而以上階段並不會持續,經過兩三年認真的訓練與比賽,跑者們的心臟、血液、肌肉都已經成長到一定程度,有氧能力提升有限,所以可知Rupp顯著進步的原因與此關連較小。

研究顯示,有氧能力的發展經過幾年後逐漸衰微,跑步經濟性接替它發生影響力,讓跑者在運動生涯前幾年過後,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間。有人提出,跑者會自然、無意識地使用花費較少能量的步伐跑步,就跟他們在實驗室裡被要求增加或減少步幅時,測得的結果總是不夠經濟一樣,跑者不用特別思考就能找到符合自己的身體結構的省力步伐。

可是也不表示每個人都能在接觸跑步的初期就找到最有效率的步伐,初學者會先從比較粗糙的形態著手,經年累月地修正、強化細微之處。美國麻州大學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的研究人員最近創造一個電腦模型,用它來測試人體是否會在跑步時直接尋找最少能量消耗的方式,或者只不過是在尋求其他東西時碰巧得出的結果。他們把一群選手的生物力學測量結果和三種電腦模擬的跑步狀態相比較,其中一種是讓虛擬跑者直接以損耗能量較小的方式跑動;第二種則是讓虛擬跑者將全身肌肉活化縮至最小程度跑動;第三種將肌肉壓力減至最小跑動。最後發現,第二種情況最接近實際受測跑者跑動的方式。

假設實驗結果屬實,那麼研究人員認為大腦中有某種機制可以偵測在各種不同速度跑步下所需的肌肉活性,並且自動儲存在步伐中以降低活化程度。這是根據懶散原則的一種人體自我服務能力,我們的身體不想跑步,但是因為我們迫使它跑,所以它不斷的尋找輕鬆的方式,用最少的肌肉活化完成。諷刺的是,這種懶惰機制反而讓有氧能力已經發展成熟的跑者可以再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

資料來源:competitor

跑步新聞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