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屁股深處的痛,不只是坐太久:認識梨狀肌症候群,跑者更要注意 6個簡單實用的放鬆&強化動作
你是否曾在久坐、搬重物,甚至是一次激烈訓練後,感覺屁股深處有股說不上來的痠、麻、甚至像被電到一樣的刺痛?如果這種狀況還一路延伸到大腿、小腿甚至腳底,那可不只是坐太久那麼簡單,很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在作祟。
對跑者來說,梨狀肌症候群不只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干擾訓練進度與比賽表現,絕對不能輕忽。
圖|Barry
♦ 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位在臀部深層,是幫助髖關節做外展與旋轉的重要肌肉。它的位置正好與人體最大的坐骨神經相交,大多數人坐骨神經會從梨狀肌下方穿過。當梨狀肌因為久坐、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而緊繃、腫脹時,就會壓迫到坐骨神經,引發痠痛、麻木與刺痛感,這就是梨狀肌症候群。
這些症狀常常被誤認為是單純的屁股痠或坐骨神經痛,但其實根本問題出在梨狀肌的過度緊繃與弱化。
圖|Barry
♦ 誰容易中標?跑者也在高風險名單
- 久坐工作者: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喜歡翹腳、椅子不符合人體工學。
- 司機族群:駕駛時間長,臀部持續受壓。
- 突然爆量運動者:平常少運動,一下子跑太多、練太兇。
- 有髖關節活動限制者:臀肌控制力差,讓梨狀肌代償性出力。
- 跑者:不只長時間使用梨狀肌,若忽略髖關節活動度與核心穩定,也容易出現梨狀肌緊繃問題。
♦ 症狀有哪些?自我檢查這樣看
- 屁股中央深處痠痛,壓一下特別明顯
- 從臀部延伸到大腿後側、小腿、腳底的放射性麻感或刺痛
- 久坐後症狀加重,站起來更痛
- 上樓梯或上坡運動時臀部特別不舒服
- 下背也會跟著痠痛(輻射痛)
如果你有其中幾項符合,別再當作小問題忽略了。
♦ 預防與改善:從生活習慣開始
1. 每30-60分鐘起身活動
久坐是梨狀肌症候群最大的元兇之一。設定鬧鐘,站起來走動、做個伸展,不只是為了腰椎,更是給梨狀肌的喘息空間。
2. 避免翹腳、盤腿等不良姿勢
這些習慣會讓髖關節長時間處於壓迫狀態,導致單側肌肉過度使用,造成梨狀肌不平衡緊繃。
3. 使用合適的坐墊
太硬的椅子對梨狀肌是折磨,適度的椅墊能幫助減壓,也讓坐姿更穩定。
圖|Barry
♦ 梨狀肌伸展動作(放鬆為主)
1. 翹腳抱膝伸展
- 平躺,一腳屈膝並交叉放在另一腿上,雙手抱住支撐腿往胸口拉。
- 靜態停留30-60秒,雙側各做3次。
翹腳抱膝 圖|Barry
2. 坐姿翹腳拉伸
- 坐在椅子上,一腳翹至另一腿上方,身體微微向前傾。
坐姿翹腳伸展 圖|Barry
3. 鴿式伸展(仿瑜伽動作)
- 雙手撐地,前腳屈膝橫放,後腿打直,將臀部慢慢往下壓。
鴿式伸展 圖|Barry
4. 坐姿扭轉
- 坐姿,一腳彎曲跨過另一腳外側,身體往彎曲腳方向旋轉。
坐姿扭轉 圖|Barry
♦ 強化臀肌肌力(穩定與預防)
1. 橋式
- 仰臥,屈膝,腳掌貼地,臀部抬高至身體成一直線。
橋式 圖|Barry
2. 蚌殼式
- 側躺,雙膝微彎,腳跟貼合,外側膝蓋打開再合起。
3. 側抬腿
- 側躺,上腿打直向上抬起。
側抬腿 圖|Barry
4. 羅馬尼亞硬舉
- 使用槓鈴或壺鈴,核心收緊,髖關節主導下彎動作,強化臀腿鏈肌群。
硬舉 圖|Barry
♦ 小編提醒|訓練跑步,也別忘了訓練你的屁股
對跑者來說,臀部肌群是維持穩定、輸出動能的關鍵。許多跑者之所以反覆出現下背痛、腿麻、髖關節不穩,根本原因往往不是跑姿,而是深層肌群出了問題。
梨狀肌症候群不是跑步者的專利,但跑者如果不注意核心與臀肌的整合,這種問題只會提早上門。
所以,請記得:下次屁股深處隱隱作痛時,不要只怪椅子太硬,也許是你的梨狀肌,在抗議太久沒被照顧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Barry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屁股深處痠痛、腳麻像被電到!6招幫梨狀肌減壓,少做1動作也行》
* 運科訓練,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