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觀點】迪卡儂的進化焦慮:從親民到專業,用戶為什麼不買單?
「讓運動觸手可及」,這是迪卡儂一直以來的核心理念。過去,迪卡儂靠著親民價格、齊全品項,成為無數入門級運動族群、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的首選。然而,當品牌開始轉型、提高售價、專注專業運動領域時,這些「習慣平價選擇的消費者」卻發現:那個曾經一站買齊、閉眼入手的迪卡儂,好像不一樣了。
♦ 利潤焦慮下的急轉彎:迪卡儂為什麼這麼急?
2024年,迪卡儂全球營收達 162 億歐元(年增3.8%),但淨利潤卻降至 7.87 億歐元,年減15.47%。這張「表面漂亮、實則壓力山大」的成績單,揭示了迪卡儂急於轉型的真正原因——長期獲利停滯與行業結構性轉變的雙重夾擊。
當全球運動市場朝高端化、專業化邁進,迪卡儂若繼續死守性價比大本營,勢必面臨利潤被壓縮、成長停滯的困境。因此,漲價、品牌升級、產品線重組,成了它不得不選的道路。
然而,這場「戰略急轉彎」,走得太快,也太過用力。
迪卡儂 LOGO 在2024年時再度調整 圖|品牌癮
♦ 用戶認知沒有跟上,才是最大的斷裂
迪卡儂的品牌認同,從來不是「專業高價」,而是「平價又好用的運動百貨」。當它試圖搖身一變,成為被視為「中產必備運動品牌」時,卻沒能給老用戶一個「我為什麼值得更高價格」的明確理由。
結果就是,過去支持它的價格敏感型消費者逐漸流失,而高端客群又尚未買單。品牌形象懸在半空,成了不上不下的「認同斷層」,既無法維持原有的親民形象,也尚未獲得專業市場的信任。
品牌轉型不是貼上高價標籤就行。lululemon、始祖鳥的成功,是因為它們讓用戶相信:「買這個牌子,不只是買功能,而是買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認同。」
反觀迪卡儂,從性價比到高端專業的轉型之路,缺乏的是與用戶的認知溝通與情感連結。
迪卡儂開始走潮流品牌的形象 圖|迪卡儂提供
♦ 台灣市場的觀察:價格不是唯一,信任才是關鍵
在台灣,迪卡儂憑藉「平價、齊全、好入手」深耕多年,無論是剛開始運動的新手、家庭親子族群,甚至專業跑者都能在這裡找到合適的裝備。這種「一站式、零壓力」的購物體驗,才是迪卡儂真正的護城河。
當品牌策略轉向專業分眾、價格上探中高端時,若沒有同步建立起新的品牌認知與信任,反而會讓原本的用戶覺得「被遺棄」。
事實上,迪卡儂仍然在進行多面向的調整:2024 年全球已有 200 間門市完成品牌焕新,並計畫於 2026 年前完成 90% 產品結構重組;同年推出的巴黎奧運志工服飾大受歡迎,帶動 180 萬件商品銷售;同時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動二手商品、維修服務,減碳幅度達 13 %,展現品牌責任感。
這些亮點,其實都是與迪卡儂「讓運動觸手可及」的初衷一致的,只是傳遞的方式與節奏,需要更貼近用戶心態。
奧運志工服 由迪卡儂設計及贊助 圖|迪卡儂提供
♦ 小編觀點|「從平價到專業」,不該是斷裂,而是進化
迪卡儂的轉型,與其說是「拋棄了誰」,不如說是「尋找新的自己」。問題不在於賣貴了,而在於沒有讓用戶理解「我為什麼值這個價格」。
品牌進化本來就該循序漸進,讓舊用戶自然過渡到新認知,而不是一刀切換角色。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不會因為 LOGO 變了、品項貴了,就立刻改變對品牌的認知。
對台灣市場來說,迪卡儂的挑戰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如何在「專業升級」與「普及使命」之間,找到能讓大眾信服的新平衡。
這條路,不能急,不能硬拐彎,得讓用戶自己說服自己:
「原來現在的迪卡儂,真的不一樣了,但還是很值得。」
這才是轉型真正該走的樣子。
曹祐寧於2024年代言迪卡儂 圖|迪卡儂提供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Barry
參考資料:Decathlon Group's 2024 Performance
* 編輯觀點,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