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重新思考馬拉松訓練:80-20 原則是否適合所有人?
相信跑者們一定聽過有關於「80-20 原則」(即 80% 跑量在低強度,20% 在高強度)這長期以來被視為耐力運動的黃金法則,然而,美國跑步科學家、曾擔任 NFL 運動表現顧問的 Jonah Rosner 卻提出了一個不同觀點,認為這一原則其實並非對所有跑者都適用,尤其是準備馬拉松比賽的選手。
|Jonah Rosner 的解說影片:
該觀點強調第三區(閾值區,接近乳酸閾值的強度)的重要性,挑戰了傳統訓練模式,引發跑者對於訓練計畫的重新思考。首先,80-20 原則是建議跑者將大部分跑步集中在第一或第二區(輕鬆跑),並將少量時間分配至第四或第五區(高強度訓練,如間歇、速度訓練),並避免第三區的「中等強度陷阱」。
然而,Jonah Rosner 卻認為這對於馬拉松選手來說是一個錯誤,馬拉松比賽配速通常落在第三區間,特別是對菁英選手而言;因此隨著比賽臨近,在第三區進行訓練對於適應比賽配速至關重要。
第三區對於菁英跑者來說是比賽相當重要的一環。圖|Via Fast Running
Jonah Rosner 在影片中提到,第三區(閾值)訓練,不僅能夠提升乳酸閾值,還能避免高強度訓練帶來的過度疲勞,是一種更為高效的訓練方式。他更近一步以菁英選手的訓練為例,說明他們的跑量雖然大多以輕鬆配速為主,但有 15% 至 20% 集中在第三至第五區。
Jakob Ingebrigtsen 就是乳酸閾值訓練者之一。的圖|Via The New York Time
*延伸閱讀:【運動王者】超狂訓練法!挪威戰神Jakob Ingebrigtsen的秘密武器—雙乳酸閾值跑
尤其在比賽前,菁英選手會大幅增加第三區的跑量,藉此模擬比賽情境,這正好也與許多馬拉松訓練計畫中常見的「節奏跑」或「閾值跑」相符,也顯示了第三區訓練對於優化表現的價值,因此他建議馬拉松跑者不應該完全遵循 80-20 原則,而忽略第三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備賽的關鍵階段。
然而,80-20 原則是否真的不適用於所有跑者嗎?其實對於初學者或以健康為目標的跑者們,該原則仍有其價值。研究顯示,極端化訓練(polarized training,POL)能有效提升耐力並降低過度訓練的風險,這對於經驗較少的跑者尤為重要。
初學者通常需要更多低強度跑步來建立基礎體能,同時避免因過早進入高強度訓練而受傷,因此,雖然第三區訓練對進階跑者或菁英選手至關重要,但 80-20 原則仍對初學者來說是安全且有效的起點。
對於新手跑者來說,80-20 仍有助於打造基礎體能與耐力。圖|123RF
以上是 Jonah Rosner 提出的觀點,爲跑者們的馬拉松訓練提供了新視角,也提醒了跑者在被賽事重視比賽配速的適應性訓練,訓練計畫因人而異。菁英選手及進階跑者或許需要更多第三區來訓練精進表現,但初學者仍可從 80-20 原則中受益,逐步打造穩固的跑步基礎。
無論採用哪種訓練方式,跑者們都應該聆聽身體需求,並與專業教練合作、詢問,才是邁向成功、健康的最佳途徑。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Ian
資料來源:Jonah Rosner IG
文獻資料:
- Festa, L., et al. (2021). Effects of Polarized vs. Threshold Training on Performance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in Recreational Runner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21(8), 2235-2245.
- Seiler, S. (2010). What is Best Practice for Training Intensity and Duration Distribution in Endurance Athle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5(3), 276-291.
*跑步訓練,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