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美國長跑好手 Reed Fischer 給跑者的實用小建議:讓你的馬拉松變得更簡單

發表於 2025/04/09 22,585 次點閱 0 人收藏 1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在馬拉松的賽道上,手錶嗡嗡響的頻率,有時比你心跳還急。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每跑一公里,手錶就提醒一次,讓你忍不住低頭確認配速,結果反而越跑越緊張?美國長跑好手 Reed Fischer,有個簡單卻超實用的小技巧,能讓你在比賽中放鬆心情、維持穩定節奏,甚至跑得更好。


💡Fischer 建議將自動計圈設定每 5 公里分段!

Fischer 是 Hammer & Axe Training 的教練,也是 2024 年芝加哥馬拉松跑出 2 小時 10 分 14 秒佳績的職業馬拉松選手。他建議跑者將手錶的自計圈(Auto Lap)從「每公里」或「每英里」改為「每 5 公里」一次。

圖|Via @reedfisch / photography by @jkh_photo 


為什麼?因為這麼做能讓你:

  • 減少過度關注數據帶來的焦慮
  • 把比賽視覺化成「8 段」而非「42 段」
  • 減緩路線起伏帶來的配速波動壓力


「你只需要面對 8 次震動,而不是 42 次,這對心理狀態來說是巨大的差別,」Fischer 說。

🧠 心理上的優勢:擺脫配速焦慮

特別是在波士頓或紐約這類起伏多的賽道,分段太短反而會誤導你的判斷。想像你正跑上一段長坡,這一公里慢了 15 秒,手錶一響,你會立刻覺得:「完了,配速掉了,我是不是快撐不住了?」

但其實下一公里你衝下坡,又快了 15 秒。來回抵銷,整段配速其實很正常。如果你是設定每 5 公里分段,這種起伏就會被自然「平均」,不會讓你每公里都被數據牽著走。

Reed Fischer 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圖|Via @reedfisch photography by @jkh_photo 

🎯 讓長距離變得「可管理」

42.195 公里本來就夠長了,何必每三、四分鐘就讓自己進入一次評估模式?

將比賽視為一段段 5 公里的里程,讓你更容易專注在呼吸、步伐與當下的感受,而不是不斷擔心數據。每 5 公里檢查一次狀態,節奏會更穩,壓力也會更低。

這種方式同樣適用於半程馬拉松,只要將分段調整為「每 3 公里」或「每 5 公里」一次,效果一樣顯著。

⌚️ 如何設定你的跑錶?

根據品牌略有不同,但大部分 GPS 跑錶(如 Garmin、Coros、Polar 等)都可以透過以下步驟調整:

  • 進入活動設定
  • 選擇「自動計圈」
  • 將距離單位從「每 1 公里」或「每 1 英里」改為「每 5 公里」

就是這麼簡單,但效果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跑馬拉松是一場體力與意志的長征,而在這條路上,「怎麼跑」有時比「跑多快」更重要。下次出門練跑,或備戰你的下一場馬拉松,不妨試試這個 5 公里分段的小技巧。你可能會發現,不只是腳步更穩了,連心也變得更輕鬆。





責任編輯:Ian

資料來源:Hammer & Axe Training IG


*跑步知識,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