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訓練、基因與年齡歧視:我們能多接近 Pogacar?
我們都曾幻想過,如果按照世界級車手的方式生活與訓練,我們究竟能騎多快、多強?如果這個夢想終究幻滅,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職業車隊青睞年輕選手?當業餘車手與職業選手同場較勁,究竟差距有多大?
圖|cyclingnews
❐ 年齡歧視,殘酷卻現實
Decathlon AG2R La Mondiale 車隊總教練 Stephen Barrett 負責挑選職業隊成員,同時也掌管青年與 U19 隊伍,他深知成為頂級車手所需的生理、心理與情緒條件。
「毫不意外,年齡是決定一名車手能否踏上世界頂端的關鍵因素,但我們在選才時的確非常『年齡歧視』。如果擺在你面前的是一位 28 歲與 19 歲的選手,後者在四、五年間發展成世界級的機率遠高於前者。」
圖|cyclingnews
從生理角度來看,這種年齡偏見並非毫無根據。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纖維的數量與體積會自然下降,特別是負責爆發力的快縮肌纖維(Type-2)。大多數人在 30 歲後會開始流失肌力。相比之下,慢縮肌纖維(Type-1),負責長時間耐力輸出的肌肉類型,受到年齡影響較小,因為它富含粒線體、毛細血管與氧氣供應能力。
這一切背後的主因,與睪固酮(Testosterone)息息相關。男性在 30 歲後,睪固酮每年平均下降約 1%,而這種荷爾蒙對肌肉維持與紅血球生成至關重要,對耐力運動員而言無異於生命泉源。女性也會遭遇類似的年齡效應,尤其是進入更年期後肌肉流失(肌少症)加劇。
圖|cyclingnews
此外,對於需要高速下坡的環法選手而言,年齡的影響不僅限於體能。研究顯示,人體的反應時間在 24 歲時達到巔峰,隨後每年平均延遲 10 毫秒。換句話說,34 歲的反應速度比 24 歲慢 100 毫秒,這可能就是勝負之間的分界線,尤其在時速 100 公里的阿爾卑斯山下坡路段。這種衰退源於神經纖維傳導速度的減慢,這也是年齡對運動表現不可避免的影響之一。
❐ 天賦決定一切?
當然,基因也是一大關鍵。就算你有足夠的意志力與時間投入高達每週 30 小時的訓練,你的 DNA 是否能響應這樣的訓練?
美國 2000 年代初的一項研究針對 742 名久坐族群,進行了 20 週的運動計畫,測試氧氣利用率與靜息心率的變化。結果發現,約 10-15% 的受試者對訓練幾乎沒有反應,而另一部分受試者則展現高達 40% 的適應增長。
圖|cyclingnews
其中,最知名的運動基因之一便是 ACE 基因(血管收縮酶),它與耐力表現相關。一些研究顯示,特定基因型的運動員在低氧環境下的適應能力更強,這不僅對高海拔騎乘有幫助,在海平面高強度運動時亦適用。
『努力才是關鍵』
職業運動員的成就或許有賴於優良的基因,但真正決定成敗的,仍是後天的環境與訓練。
責任編輯:Ivy
文章來源:cyclingnews
* 自行車資訊,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