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馬拉松長跑全攻略:打造你的耐力基石
長距離跑是馬拉松訓練的核心,不僅有助於提升耐力,還能讓身體適應長距離挑戰。然而,如何科學的安排長跑,才能讓訓練事半功倍,而不會過度疲勞或受傷?本篇指南將帶你深入了解長跑的正確訓練方式、不同類型的長跑目標與策略,以及如何最佳化恢復,幫助你在賽道上更進一步!
圖|Via NN Running Team
📌 循序漸進:長跑訓練的黃金法則
長跑訓練需要講求耐心與一致性,逐步增加跑量,而不是一口氣突破極限。以下幾個關鍵原則,能幫助你穩健提升:
▪︎ 10%原則:穩健提升距離
為了避免過度訓練,每週跑量的增加應不超過 10%。例如,本週跑了 10 公里,下週可增加至 11 公里,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適應。同樣長距離也是,切勿一下就將距離的跨度拉太高。新手跑者,則建議每週先增加 5%,待身體適應在逐漸增加為 10%。
▪︎ 休息與恢復週:讓進步更長久
俗話說的好,「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每 3-4 週安排一次「減量週」,降低長跑距離與總跑量,讓身體恢復,進而提升適應能力。
📌 長跑類型與訓練策略:
不同類型的長跑,能夠針對不同能力進行強化。根據訓練階段,靈活安排各種長跑訓練,才能讓比賽時發揮最佳表現!
◉ 輕鬆 / 可對話式長距離: |
目的|建立有氧耐力,提升身體燃脂效率。
配速|應該能夠輕鬆對話,約馬拉松配速 + 60 至 90 秒(心率 Zone 2)。
頻率|占長跑訓練的 70 至 80%,作為耐力基礎。
範例|週日 18 公里輕鬆跑,全程保持能夠對話的配速(或維持在心率 Zone 2 配速)
◉ 漸進式長距離: |
目的|模擬馬拉松後段狀態,訓練身體適應長時間跑步的疲勞感。
配速|前段輕鬆跑,逐步提升速度,最後 3 至 6 公里時接近或略快於目標馬拉松配速。
頻率|每 2-3 週安排一次,與輕鬆長距離交替進行。
範例|28 公里長跑,前 16 公里輕鬆跑,中間 9 公里穩定提升速度,最後 3 公里達比賽配速。
◉ 節奏跑(Tempo Run): |
目的|提升乳酸閾值,提高長時間維持較快速度的能力。
配速|介於輕鬆跑與比賽配速之間,心率 Zone 3,舒適但有挑戰性。
頻率|每 3 至 4 週一次,確保恢復的時間及狀況。
範例|24 公里長距離,其中 10 公里為節奏跑,其餘時間為輕鬆跑。
◉ 比賽配速長距離: |
目的|適應目標馬拉松配速,模擬比賽條件(補給、水分補充、配速策略)。
配速|長距離中加入 5 至 8 公里目標馬拉松配速的區間,幫助身體適應。
頻率|馬拉松前 6 到 8 週的最後階段安排 1 至 2 次。
範例|32 公里長距離,前 16 公里輕鬆跑,中間 8 公里馬拉松配速,最後 8 公里輕鬆跑做收尾。
📌 長距離的關鍵細節:讓訓練更有效!
▪︎ 補給與水分:
長距離訓練日,是一個測試補給品與飲水的最佳時機,可以藉此模擬比賽日的補給策略。補給時間也因人而異,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和國際運動營養學會(ISSN)研究,每小時補充 30 至 60 克碳水化合物是最為理想的,建議每 45-60 分鐘分次攝入,以確保腸胃舒適度和吸收效率。 圖|Runner's World
▪︎ 熱身與收操:
- 熱身:長跑前 10-15 分鐘的慢跑 + 動態拉伸(腿擺動、跨步伸展)。
- 收操:長跑後 10-15 分鐘的輕鬆慢跑 + 靜態拉伸(保持 20-30 秒)。
熱身與收操的作用想必不需要我再多提,其中包括:提高肌肉溫度與靈活性、改善心肺系統準備、降低受傷風險。另外,熱身也能夠幫助你進入狀態,為跑步做好心理準備,尤其在比賽或長跑時能提升信心和節奏感。而收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與恢復,加速乳酸清除速率(約快 25-30%),並降低運動後的肌肉酸痛。
📌 結語:掌握長跑策略,打造最佳馬拉松狀態!
馬拉松長跑不只是單純拉長距離,而是要透過不同類型的長跑來針對性訓練,讓身體適應長時間運動的挑戰。循序漸進、適當恢復、控制配速,這些關鍵策略能讓你在比賽日跑出最好的自己!不論你是馬拉松新手,還是想要突破個人最佳,長跑訓練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現在就開始規劃你的長跑計劃,迎接下一場馬拉松挑戰吧!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Ian
*跑步訓練,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